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死腔分数(VD/VT)的动态变化对其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ARDS患者32例.按照28 d病死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公式计算两组患者1~6 d VD/VT.比较两组基础情况、氧合指数(PaO2/FiO2)、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结果 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和LI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D/VT 1~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 d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PH和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Ⅱ、LIPS评分、△PCO2、VD/VT均是危险因素.选4 d VD/VT 0.62为截断值,预后评价的灵敏度90.0%,特异度95.5%.结论 VD/VT为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4天VD/VT可有效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死腔分数 (VD/VT)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集符合柏林标准的机械通气ARDS患者32例.自入EICU起连续6天测定PaCO2、ETCO2, 计算VD/VT, 同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肺损伤预测评分 (LIPS) 、PaO2/FiO2等, 随访28 d病死率;根据预后分存活组和死亡组, 探讨死腔分数 (VD/VT)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预后评估中作用.结果 ARDS患者VD/VT均升高, 入院1~3 d VD/VT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4~6 d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 (P<0.001) , 第4天VD/VT死亡组较存活组明显增高.ROC曲线显示:第4天预测ARD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 为0.910, 高于APACHEⅡ和LIPS评分, 以0.62为临界值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16和0.955.结论 死腔分数为ARDS预后的危险因素, 第4天死腔分数对预后评估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期间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EVLWI)的动态变化,分析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对该科诊治的91例 ARDS 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按照患者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n=69)和存活组(n=22)患者24、48 h 及72 h 的 MAP 、CV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氧合指数呈动态上升,EVLWI 呈动态降低,而死亡组氧合指数则处于低水平,EVLWI 呈动态升高;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EVLWI 在48、72 h 差异明显。存活组的 CI 在24~72 h 均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而死亡组 CI 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的 CI 在72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与 EVLWI 呈明显负相关(r =-0.46,P<0.01),而死亡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预后较好的患者 EVLWI 与氧合指数具有负相关性,EVLWI 的动态变化可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与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并行PiCCO监测,比较存活病例和死亡病例的首次PiCCO指标。结果28d存活17例,生存率为47.22%,死亡19例,死亡率为52.78%,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I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CI、EVLWI、PVP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与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43,两者水平评估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能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其中CI和EVLWI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死腔分数 (dead space fraction, VD/VT) 是否可以作为判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患者行俯卧位通气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 治疗有效的指标.方法30例重度ARDS患者 (PaO2/FiO2<100 mm H) g纳入本研究.按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 (ARDSp) 和肺外源性ARDS组 (ARDSexp) , 记录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2 h、4 h、6 h、8 h、10 h的PaO2/FiO2和VD/VT.结果PPV使VD/VT下降和PaO2/FiO2升高, 在PPV不同时间点PaO2/FiO2、VD/V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VD/VT的最大变化发生在PPV 4 h, 而PaO2/FiO2在PPV 6 h后才出现最佳变化 (PaO2/FiO2上升>20mm H) g.VD/VT与PaO2/FiO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关系 (t=0.67, P<0.001) .ARDS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和VD/VT无明显变化, 通气4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2.37, P=0.03) 、VD/VT明显下降 (t=5.26, P=0.001) ,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较通气4 h无明显变化;ARDSexp组与PPV前比较, PPV 2 h PaO2/FiO2明显升高 (t=4.65, P=0.04) 、VD/VT明显下降 (t=3.56, P=0.009) , 且4 h较通气2 h无明显变化, 通气6 h PaO2/FiO2和VD/VT仍维持在相同水平.结论 VD/VT可作为评价ARDS患者行PPV治疗有效的指标, 在评价PPV疗效上比PaO2/FiO2更灵敏, 可以指导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吸气末停顿(EIP)对腹腔镜手术病人肺通气死腔/潮气量比值(VD/VT)的影响。方法:45例全麻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3组:EIP0、EIP15和EIP30组。病人麻醉后机械通气时使用EIP周期占吸气时间分别为0%、15%和30%。分别在二氧化碳气腹前5min(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后60min(T3)3个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记录PETCO2,计算VD/VT值。结果:各组PaCO:2和PETCO2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30组PaCO2在T3时点低于EIP0组。各组VD/VT值在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15组和EIP30组VD/VT在T3时点均低于EIP0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P通气模式可降低二氧化碳气腹病人VD/VT比值,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呼吸指数(RI)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55例入ICU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相关数据,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存活组35例,死亡组20例。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一般情况、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EVLWI和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第3天的RI、EVLWI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ICU第1天、前3 d的液体平衡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液体负平衡患者病死率相对较低。两组患者EVLWI与RI呈明显正相关(r=0.642,P〈0.01),而与氧合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35,P=0.325)。EVLWI3与预后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77±0.061),当EVLWI3〉8.8 ml/kg时,评价预后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2.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EVLWI动态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且EVLWI与RI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例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PICCO plus检测仪监测两组患者 EVLWI、全心射血分数( GEF )、系统血管阻力( SVRI )、中心静脉压( CVP)、心指数( CI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并监测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EVLWI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CI、GEF、SVRI、CVP、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描绘EVLWI的ROC曲线发现以EVLWI≥10 ml/kg为界点,预测死亡发生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0.48%,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79.1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EVLWI明显增高者死亡率高,以EVLWI≥10 ml/kg为界点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后能有效减少CO2蓄积、降低死腔通气比(VD/VT)及肺内分流(Qs/Qt)的通气方法。方法60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按不通的通气参数分为A、B、c及D组,各15例,全身麻醉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设定每分通气量(MV)均为140ml/kg,各组采用不同的呼吸参数。于气腹前、气腹后10、30、60min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max)、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分压(PaO2),并计算死腔通气比(VD/VT)及肺内分流(Qs/Qt)。结果各组气腹后各时点PaCO2、PETCO2、VD/vT及Qs/Q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D组气腹后10、30、60min的PaCO:、PETCO:、VD/vT及Qs/Qt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气腹后3个时间点Pmax与气腹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腹后组间Pmax比较,A组明显高于B、C、D组(均P〈0.05),B组明显高于C、D(均JP〈0.05)。结论后腹腔镜手术中为减少CO2气腹对机体不利影响,建议IPPV时设定MV为140ml/kg,并采用快频率低潮气量(VT=7.8ml/kg、f=18次/s)的通气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复张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体会。方法将24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机械通气治疗组和肺复张通气治疗组,各12例;肺复张通气治疗组在小潮气量治疗的基础上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肺复张通气治疗组患者存活9例,死亡3例。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存活7例,死亡5例,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复张通气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0.05),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0.05),PEEP与机械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气胸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小潮气量联合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有效而安全的,有利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廖彧  巫建芳  龙贵华  马梅 《海南医学》2014,(24):3678-3680
目的:探讨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同时行PiCCO监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首次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PiCCO指标。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CI、EVLWI、PVP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与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43,两者水平评估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患者的预后与CI和EVLWI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韦妍飞  曹莉  刘燕  张黎  盘璇 《广西医学》2015,(2):182-185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 CCO)技术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Pi CCO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导液体管理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照组根据中心静脉压(CVP)变化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后28 d病死率的不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CI、ITBVI、EVLWI、SVRI的变化;观察治疗组死亡与存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EVLW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后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TBVI、EVLWI、SVRI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7例,存活23例;治疗组存活与死亡患者治疗前EVLW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治疗3天后EVLW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利用Pi CCO监测指标指导重度心力衰竭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动态观察EVLWI可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与仰卧位姿势使用呼吸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窘迫综合征且符合使用呼吸机指征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俯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另一组仰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俯卧位通气0.5 h后以及1 h后动脉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优于仰卧位,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还可见动脉氧分压水平优于仰卧位组,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后心率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和1 h后平均动脉压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 h候每搏量和每搏量变异率与仰卧位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 h后检测数值差异的统计学差异消失。结论:俯卧体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虽然在本研究中未见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排血量指标的明显影响,但不失为一种优于传统体位机械通气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8年6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试验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16 h;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为对照组,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为6 h。观察两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时压疮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第1天,第3天以及俯卧位通气结束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式与传统俯卧位护理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病人47例,对照组(27例)采用头胸部垫俯卧位枕抬高的传统俯卧位护理方式;观察组(20例)病人采用基于力学分布的改良俯卧位护理策略。比较2组病人并发症(压力性损伤、呕吐)的发生情况、俯卧位前后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及呼吸力学[气道阻力(R)、胸肺顺应性(Cs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病人呕吐和意外脱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俯卧位前和俯卧位1 h、2 h、4 h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俯卧位前的MAP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在俯卧位1 h、2 h、4 h的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在俯卧位前和俯卧位1h的R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而在俯卧位2 h和4 h比较,2组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俯卧位前、俯卧位1 h、2 h、4 h的C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俯卧位通气护理策略较传统俯卧位方式可降低ARDS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28例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侧俯卧位和俯卧位各1 h进行机械通气,观察5种不同体位患者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不同卧位甲型H1N1危重症机械通气对患者呼吸、平均动脉压的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侧俯卧位潮气量、平均动脉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化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潮气量、平均气道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合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名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收住重症监护室住院第一天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氧合指数等。分析患者基本临床特点,判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0例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死亡41人,存活19人,病死率达68.33%;存活组中,病毒感染8例,细菌感染7例,真菌感染3例,混合感染患者1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呼吸、心率以及收缩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主要以病毒和细菌感染为主。预后主要与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氧合指数等相关。  相似文献   

18.
凌迎春  周月琴  田国强 《浙江医学》2013,(23):2096-209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2例AD患者、49例VD患者与50例正常老年人(空腹)血清中Hcy及CHE水平。结果AD组Hcy水平为(1833±4.85)#mol/L,VD组为(27.52±8.78)#mol/L,正常对照组为(13.47±2.96)μmol/L,AD组、VD组的Hcy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与AD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CHE水平为(3056±1022)U/L,VD组为(7564±1889)U/L,正常对照组为(7758±2071)U/L,A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与VD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与VD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与其发病有关,可能是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AD患者CHE水平较正常老年人低,可作为AD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取行仰卧位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分析组则行俯卧位通气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分析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9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2.38%;分析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两组比较,可知分析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