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骨髓腔输注3%高渗盐水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方法:2015-04-2016-02将4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骨髓腔通路组(IO组)和外周静脉通路组(IV组),使用3%高渗盐进行液体复苏,对比2组患者建立通道时间、液体复苏前及之后30、60min时平均动脉压、血压、心率、电解质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后期MODS及病死率情况。结果:IO组建立输液通路时间显著性少于IV组(P0.01),2组在液体复苏后30min升压效果达到峰值,但2组间各时间点血压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组在液体复苏前后电解质改变及MODS、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经骨髓腔通路与外周静脉通路输注3%高渗盐水均有助于提高和维持血压,但经骨髓腔通路输液更迅速、方便,是建立危重患者急救液体通道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成人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危重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治疗,观察组开展骨髓腔输液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穿刺时间、通道建立时间、输液速度、血压正常时间、管道留置时间、脱管率、血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脱管率、血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通道建立时间、血压正常时间、管道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输液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成人患者急救中开展骨髓腔输液能有效缩短穿刺时间,促进患者血压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提升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输液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骨髓腔输液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3月来我院急诊的15例危重患者,在90s内未成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进行了骨髓腔穿刺并输液,做好全程护理。结果 15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骨髓腔输液快速便捷,操作简单易行,能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输液通道建立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院前急救中遇到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并按输液方式的不同等分为常规静脉输液组和骨髓腔穿刺输液组。观察两组患者建立有效输液通道的时间、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所需时间、抢救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建立有效输液通道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静脉输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抢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可有效缩短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提高抢救有效率,临床应用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在成人危重症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急诊危重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号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予中心静脉置管。结果观察组输液通道开通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血压回升及心率恢复时间、4h内抢救效果、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成人危重症患者急救中经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某院急诊科收治的96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行骨髓腔输液和常规静脉输液,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建立有效通道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及输液速度等。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观察组患者建立有效通道所花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输液速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输液相比,骨髓腔输液能缩短心搏骤停患者穿刺所用的时间,实现快速给药,且输液速度未见明显降低,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快速输液通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因骨髓腔不会随周围循环衰竭而萎缩或塌陷,故而被称为“不会坍塌的输液通路”。急救液体和药物可以通过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中,快速为危重症患者建立“生命通道”。本文主要介绍骨髓腔输液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就骨髓腔输液在心肺复苏、严重创伤急救、战创伤急救等临床应用表现进行综述,并做出了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危重症患者急救中,建立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时输注药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早在《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提出:"病情危重需紧急抢救者,反复静脉穿刺3次失败者或90 s内未能成功穿刺者,推荐使用骨髓腔输液",此方法适用于所有人。近年来,国内有关骨髓腔输液的文献屡见不鲜,但是大量文献检索显示,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只是在国内  相似文献   

9.
经骨髓输液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经骨髓输液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急诊抢救输液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268例,随机分为经骨髓输液和经静脉输液两组。静脉穿刺困难的立即行经骨髓穿刺输液,对照组经静脉常规穿刺置管输液。结果两组输液后在血压回升的时间和输液的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建立输液通道所用的时间上,经骨髓输液组较静脉输液组明显缩短。结论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经骨髓输液是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替代方法,不但安全、迅速、有效,而且便于在院前急救和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小儿急救状态下静脉通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208-2209
在危重患儿的救治过程中,往往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输入以及快速扩容等。然而,由于患儿病情危重,外周静脉不充盈或塌陷,静脉穿刺常常不易成功,即便成功也因补液通道不畅而导致不能及时治疗,以致贻误治疗时机。我科自2000年以来,应用BD留置针行股静脉、颈静脉、腋静脉穿刺,为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婴儿捂热综合征、昏迷等危重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指导临床输液,取得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86例,其中休克15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5例,婴儿捂热综合征86例,昏迷137例。均为急救120转送的院外患儿或院内转科的危重急救患儿。本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骨髓穿刺输液术用于抢救不同原因所致危重患者效果,为提高急救效果和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方法给予输液用药进行救治,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骨髓穿刺输液技术给予输液和用药救治。患者自入院抢救开始至输液通道建成时间,从开始抢救及从急救输液通道用药至血压回升时间;观察抢救4h内疗效:症状无改善,血压不升或〈90/60mmhg,无尿或尿量〈17ml/h,SaO:〈0.75为无效;反之为有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建立通道时间、血压回升时间2项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回升的数值和每小时的尿量,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观察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9,t=12.88,均P〈0.01)。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骨髓穿刺输液术是抢救不同原因所致危重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输液在抢救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手足口病患儿,采取胫骨骨髓穿刺输液,对输入的药物、输液速度和穿刺时间进行分析,并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循环衰竭的情况下在2min内建立起骨髓输液通道,缩短了静脉建立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骨髓腔输液是一种操作简单、快速、高效、安全的方法,结合全面、细致的护理,应用于儿童的急救可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骨髓腔输液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髓腔输液是救治危重患儿的一种有效措施,现已作为美国儿科生命支持的标准技能之一。2001年4月~2003年4月,我院儿科急诊室在对14例危重患儿抢救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失败的情况下,试用骨髓腔输液,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髓通路在院内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68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输液通路应用情况,以不同输液通路进行分组,分析静脉通路组与骨髓通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输液通路应用效果。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骨髓通路组高于静脉通路组,通路相关并发症骨髓通路组低于静脉通路组,通道建立时间及通路开始建立血压回升时间骨髓通路组低于静脉通路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骨髓通路能有效缩短输液通路建立的平均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且相关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5.
骨内输液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急救中 ,常遇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重度脱水、婴幼儿患者 ,由于静脉塌陷而无法常规建立急救通道 ,不能及时应用抢救药物 ,贻误抢救时机 ,导致抢救失败。如何及时有效地建立急救输液通道 ,是临床急救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自 2 0 0 1- 10~ 2 0 0 3- 10应用骨内输液技术抢救危重病患者 34例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重度脱水 ,急救时静脉塌陷 ,无法及时建立常规静脉通道 ,又需紧急输液及应用抢救药物患者。1 2 排除条件 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总结2011年3月~ 2013年3月1500例院前危重患者抢救中选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的急救护理经验.结果:本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达97%,其余3%的患者由于自身血管及环境、救护车动态行驶等因素,导致穿刺失败.结论: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药液外渗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抢救患者中,静脉输液通道的建立与维持是护理首要措施之一,危重急症患者常常伴有血容量不足,需要快速补液,但往往也需要同时应用必须限制输入速度的特殊药物,因此,需要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输液通道.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用肝素帽连接头皮针,虽只建立了1条静脉输液通道,却能取得多条静脉输液通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抢救病人快速用药和输液的首要措施.创伤休克的病人常躁动不安、四肢皮肤湿冷、周围血管收缩、四肢静脉不显露、静脉穿刺困难.颈外静脉离心脏近,管径粗,位置表浅、易充盈及可用胸锁乳突肌作穿刺定位标志,穿刺容易成功.开放颈外静脉输液,有利于迅速增加回心血容量和抢救药物快速发挥疗效,对抢救危重病人有利.近年来,我院骨一科对创伤休克的病人,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穿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冲  刘磊  王俊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132-7133
目的 研究经骨髓输液对失血性休克矿工院前急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失血性休克矿工32例,分为经外周静脉通路输液和经骨髓通路输液两组.结果 两组在输液后在输液的速度和血压回升的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别,但在建立输液通道所用的时间上,经骨髓输液组明显比经外周静脉通路组缩短.结论 对失血性休克矿工的院前急救中,经骨髓通路输液安全、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20.
海上演习军人重度创伤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能量,给予补液及静脉高营养.而建立良好而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演习中危重患者后送途中,更需要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采用深静脉置管,大大地缩短了建立有效循环的时间,为急救后送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救治,如抗休克治疗中的输液、输血、测定中心静脉压等提供了有效稳定的静脉通路,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本课题结合我部数次参加演习保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深静脉置管技术在演习时伤员后送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