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对于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1、2、3、4周和5周组(DM1,DM2,DM3,DM4,DM5),同周龄SD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比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caspase-3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增粗;DM3和DM4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增粗、变长,其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M5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僵硬,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3,DM4,DM5大鼠海马区GF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1,DM2(P0.05)。caspase-3/GFAP免疫组化双标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偶见caspase-3阳性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而DM3,DM4,DM5大鼠海马区caspase-3/GFAP双标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DM5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DM3和DM4(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早期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持续性糖尿病高血糖可诱导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并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皮层损伤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缺血后3 d、7 d以及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GFA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7d皮层损伤侧海马CA1、CA2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增加且胞体增大;脑缺血后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CA1、CA2区呈胶质疤痕样改变。同时,免疫印迹法显示脑缺血后7 d皮层损伤侧海马GFAP表达增强;脑缺血后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GFAP表达增高更加明显。此外,免疫印迹法显示脑缺血后3 d皮层损伤侧海马PC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脑缺血后7 d PCNA蛋白表达水平达到峰值;脑缺血后30 d,PC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可引起其皮层损伤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反应和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模型和体外星形胶质细胞系TNC1细胞糖氧剥夺(OGD)模型,从体内体外探索天麻素(GAS)对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星形胶质细胞TNC1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糖氧剥夺组(OGD)、糖氧剥夺+天麻素(OGD+G)。将3 d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组(HIBD)、HIBD模型+天麻素干预组(HIBD+G)。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及大鼠左侧损伤皮质半暗区MCP1的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OGD组TNC1细胞MCP1表达明显增加(P<0.05),GAS可减轻OGD损伤后MCP1的表达(P<0.05);体内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GAS干预显著降低了HIBD后星形胶质细胞MCP1的表达(P<0.05)。结论:GAS可以通过降低星形胶质细胞MCP1的表达对HIBD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是否通过激活微小RNA-148a-3p(miR-148a-3p)靶向调控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而抑制大鼠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系CTX TNA2,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组(OGD/R组)、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BYHWDS)组、miR-148a-3p抑制物组(inhibitor组)和BYHWDS+inhibitor组,每组每种检测重复3次。除CON组外,其余各组氧糖剥夺6 h后复氧复糖24 h,并于复氧复糖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处理(但转染于造模前操作)。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变化;qRT-PCR检测miR-148a-3p、GFAP mRNA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GFAP、Bax、Bcl-2、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CTX TNA2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小鼠脑损伤后伤侧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bFGF组,每组各12只.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建立脑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3d和7d取脑(每时相点6只),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的变化,以及大脑皮质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bFGF组皮质和海马中caspase-3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减少(P<0.05);bFGF组皮质中GFAP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增加(P<0.05);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的caspase-3及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FGF能降低小鼠脑损伤后大脑皮质和海马caspase-3表达并增高大脑皮质GFAP表达,从而促进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iRlet7b在氧糖剥夺诱导原代Wistar大鼠增殖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原代Wistar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氧糖剥夺诱导的增殖组)和对照组(正常培养组)。EdU掺入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两组细胞miRlet7b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EdU阳性细胞率,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miRlet7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MiRlet7b mRNA表达下调可能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之一,上调VEGF可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苯丙胺对大鼠学习能力、GFAP免疫阳性细胞结构和亚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苯丙胺腹腔注射SD大鼠,用水迷宫检测其空间辨别性学习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结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用电镜方法检测GFAP免疫阳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学习能力检测发现,在14d以前,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的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潜伏期缩短(P0.05);在15~28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P0.05);在29~42d,苯丙胺组大鼠较生理盐水组正确率降低、平均运行时间延长(P0.05)。GFAP阳性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海马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分子层;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游水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及增粗,分支增多,且各亚区比正常对照组相应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苯丙胺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似,但细胞突起变长、增粗和分支增多更明显,各亚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比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相应亚区增多(P0.05);电镜观察发现苯丙胺组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亦可见退变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苯丙胺导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引起大鼠海马结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小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急性脑缺血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6~8周)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法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利用HE染色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1周,2周)海马区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缺血后海马区caspase-3表达变化;利用Ed U染色观察缺血3 d、7 d、14 d和28 d后,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变化;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缺血3 d、7 d、14 d和28 d后,海马区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少突胶质细胞特异蛋白(OSP)等蛋白表达变化,判断脑缺血对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脑缺血7 d后,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增加(P0.05)。海马DG区Ed U阳性细胞数量在第3 d开始增加(P0.05),第1周达到峰值(P0.05);海马CA1区Ed U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后1周开始增加(P0.05),缺血2周后逐渐降低。海马DG区nestin、GFAP及OSP阳性细胞数量均在缺血3 d后开始增加(P0.05),缺血1周后达到峰值(P0.05),2周后逐渐降低。海马CA1区GFAP及OSP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3 d后开始增加(P0.05),缺血1周后达到峰值(P0.05),2周后逐渐降低。结论:脑缺血激活了海马DG区神经干细胞,使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同时逐渐向CA1区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亚低温(31~32 ℃)对氧糖剥夺(OGD)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并予以OGD处理,建立了模拟大脑缺血、缺氧的神经元OGD模型;将实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亚低温组、单纯OGD组以及亚低温+OGD组,通过形态学观察、神经元凋亡率检测以及胞浆内caspase-3活性检测,研究亚低温对神经元OG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神经元OGD后出现明显的细胞损伤,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单纯OGD组比较,亚低温+OGD组细胞损伤明显改善,细胞形态学改善,凋亡率下降(P<0.05),同时caspase-3活性亦下降(P<0.05);神经元OGD后caspase-3活性升高,与凋亡率呈正相关(r=0.823,P<0.05),神经元经过亚低温和OGD后caspase-3活性与凋亡率亦呈正相关(r=0.841,P<0.05)。结论:OGD可使caspase-3的活性升高及神经元凋亡率增加。亚低温对神经元OGD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aspase-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氧糖剥夺诱导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过程中microRNA-125b的表达,探讨microRNA-125b是否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方法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氧糖剥夺组,分别培养3、6和9h。EdU掺入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real-timePCR方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microRNA-125b的表达。结果氧糖剥夺组microRNA-125b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3h开始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6h达高峰(P0.01),随后下降,9h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氧糖剥夺不同时间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变化与microRNA-125b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miroRNA-125b可能参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催产素减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血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催产素(oxytocin)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氧糖剥夺(OGD)制备体外缺氧缺血模型,取8只7~10日龄新生大鼠的急性分离脑片(6~8片/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OGD 20 min组、OGD 40 min组和OGD+oxytocin组,进行TO-PRO-3染色实验观察催产素对神经元的作用。另取20只新生大鼠脑片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OGD组、OGD+oxytocin组、OGD+d VOT(催产素受体阻断剂)+oxytocin组和OGD+bicuculline(GABAA受体阻断剂)+oxytocin组,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不同药物作用下海马神经元缺氧去极化的出现时间。结果:TO-PRO-3染色结果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数量随着氧糖剥夺时间延长而增加,催产素能显著减少OGD所致的死亡神经元数目(P0.05)。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催产素可使缺氧去极化时间显著延长;d VOT及bicuculline可以消除这种效应。结论:催产素能减轻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氧缺血性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催产素受体,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川芎嗪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将90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TMP治疗组,各组分别在0h、6h、12h、24h、48h五个时间点取右脑,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电镜下HIBD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体积增大,核形状不规则,核质比增大,核仁明显,位于近核膜处,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有缺失,可见粗面内质网池扩张;TMP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轻,形态基本正常。HIBD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明显增强(P<0.01),川芎嗪治疗后可明显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程度(P<0.01)。以上结果提示川芎嗪可通过减轻HIBD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程度发挥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氧糖剥夺不同时间miR-21的表达,探讨miR-21是否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变化。方法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氧糖剥夺组,分别培养3、6、9和12h。CCK-8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力,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miR-21的表达。结果氧糖剥夺组miR-21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3h开始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6h达高峰(P<0.05),随后下降,9h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12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氧糖剥夺不同时间星形胶质细胞活力变化与miR-21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miR-21可能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变化,发挥促增殖和抗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出生13天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缺血组,每组15只。将出生后第13天新生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含氧8%的低氧环境中3h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出生后第14、20、27、37、47、57、67和77天检测大鼠的BAEP。结果:缺氧缺血组新生大鼠3h缺氧复氧1h后,表现为向左侧旋转,爬行时右侧后肢呈现拖步。出生后第14~47天缺氧缺血组大鼠BAEP波峰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或P〈0.01),这些鼠的BAEP的PL及IPL均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并且鼠可发育成熟。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BAEP有显著的可逆性异常变化,其PL和IPL是动态监测与客观评价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听觉障碍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EX(地塞米松)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揭示其发病机制,以期指导该病的早期治疗。方法将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96只,清洁级,雌雄不限,平均体重12-18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DEX组,各组32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结扎,吸入92%N2+8%O2氮氧混合气体行缺氧处理3h,制成HIBD模型。假手术组只作分离左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不作缺氧处理,不给与药物处理。DEX治疗组于建模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10mg/kg,假手术组及HIBD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上述各组均于术后6h、24h、48h、72h随机抽取8只,于麻醉下处死取脑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新生大鼠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及实时定量PCR检测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SD鼠在缺氧处理后出现异常行为学改变。AQP-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缺氧诱导后显著升高,DEX的治疗则使SD鼠异常行为的表现程度减轻,后趋于正常,且能够降低HIBD导致的AQP-4的升高。结论 DEX对H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时皮质及海马中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 分假手术组和模型(HI)组。用新生7 d的大鼠建立新生儿HIBD的模型,于缺氧后不同时点取脑,分别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观察双侧皮质及海马caspase-3 蛋白及mRNA表达的程度。结果: HI组皮质及海马caspase-3 mRNA 于HI后0 h出现瞬时高表达,然后下降,6 h可检测到mRNA和蛋白同时升高,表达峰值于HI后24-48 h出现,然后下降。结论: Caspase-3参与未成熟脑HIBD后皮质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进程。在其表达峰值出现以前,即HI后24-48 h之前,抑制caspase-3的表达,应是治疗脑损伤的适宜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丁酰环磷酰苷(db—cAMP)和氨茶碱分别作用以及联合用药对缺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e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OGD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缺氧缺血模型。将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GD组,OGD组又分为未用药组,氨茶碱组,db—cAMP组和联合用药组(氨茶碱和db—cAMP)。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药物和不同加药时间(0h,1h,2h,4h,8h,16h)对OGD后PC12细胞活性影响;用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测定细胞凋亡。结果经OGD4h后,OGD组与正常组相比细胞活性降低和凋亡率增加(P〈0.05),db—cAMP 1×10^-4μmol/L组与未用药组相比细胞活性增高,凋亡率减低(P〈0.05);氨茶碱5×10^-2μg/L组与未用药组相比细胞活性和凋亡率无明显差别(P〉0.05);3×10^-2μg/L氨茶碱和1×10^-5μmol/L的db—cAMP联合用药组与未用药组相比细胞活性增高,凋亡率减低(P〈0.05);联合用药组与1×10^-4μmol/L的db—cAMP组相比细胞活性和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OGD损伤后4h内加药组较未用药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8h以后加药组与1h和2h加药组相比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提示db—cAMP对缺氧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氨茶碱和db—cAMP两药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OGD损伤后4h内给药可提高细胞活性,其中1—2h内给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