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和被动牵伸运动对小鼠后肢石膏固定制动所致腓肠肌、比目鱼肌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被动牵伸运动对废用性肌萎缩小鼠骨骼肌恢复的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干预组、被动运动组和结合干预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石膏固定方法制备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模型。电针干预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电针治疗,每次10 min, 1次/d;被动运动组双下肢进行被动牵伸运动,每次10 min,1次/d;结合干预组每次电针干预5 min,被动牵伸5 min,1次/d。各组均干预4周。用肌肉形态ATPase法观察各组小鼠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慢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TNNI1)、快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TNNI2)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小鼠腓肠肌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升高(P<0.05);结合干预组小鼠比目鱼肌、腓肠肌的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腓肠肌TNNI1、TN...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程序化持续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8月医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踝关节被动治疗分钟。在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和10米步行时间评估,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比对照组疗效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膝、踝关节比对照组膝、踝关节明显改善(P <0.01);治疗后10米步行时间评估,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结论:程序化持续被动运动可以增加脑卒中偏瘫侧踝关节的活动度,促进了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中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应与中轴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和康复治疗组,各30例。对应与中轴针刺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配合手少阳经和足太阳经穴;常规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少阳经穴;康复治疗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及CSS评分评定。结果: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肘、腕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应与中轴针刺组与康复治疗组治疗4周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应与中轴针刺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较另外两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且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自理。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按压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股四头肌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90例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3组均用基础治疗,A组加按压股四头肌肌腱,B组、C组加按压股四头肌肌腹,按法操作采用自制"按法操作治疗仪"模拟。结果:A组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高于B组、C组,且B组高于C组(P<0.05);A组方根振幅(RMS)低于B组、C组,且B组低于C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A组高于B组、C组,且B组高于C组(P<0.05)。结论:按压法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股四头肌电生理参数,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按压股四头肌肌腱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扼要论述了纠正肌肉痉挛在脑卒中偏瘫恢复中的重要意义,从现代康复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两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纠正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环跳、承扶穴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实验组采用电针环跳、承扶穴法治疗,常规组采用临床常用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都为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实验组与常规组的痉挛程度疗效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都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P<0.05),且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环跳、承扶穴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伸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随着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溶栓、血肿清除术等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的病死率降低,而致残率仍然高达80%以上,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减轻偏瘫病人的残损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BrunnstromⅠ期应用关节挤压技术结合被动对角线运动对偏瘫运动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住院治疗的BrunnstromⅠ期偏瘫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改自PNF技术的结合了关节挤压技术的被动对角线运动,治疗时注意患肢的被动运动速率与患者意想动作的进度同步.对照组采用目前普遍运用的治疗方法,根据分期Brunnstrom分期适当选用神经发育疗法的Rood、Bobath、Brunnstrom、PNF等技术,在BrunnstromⅠ、Ⅱ期用刷擦、冰块、挤压、牵拉来诱发肌肉反应,通过健肢抗阻来引出患肢的联合反应直至促发共同运动,在运动功能达BrunnstromⅢ期时,开始促进共同运动中的随意运动成分改出为分离运动,逐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进而在正常运动模式的基础上逐步优化运动技巧.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运用简化Fugl-Meyer运功能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ADL能力,并测定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runntrom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尽早在BrunnstromⅠ期运用符合正常运动模式的被动运动并结合运动想象和刺激关节本体感受器的关节挤压,可以减少BrunnstromⅢ期的停留时间,加快分离运动的引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探讨督灸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7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伴有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做为对象,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组予内科常规治疗+康复训练+针灸+督灸治疗,两组康复观察期均为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法(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自理。结果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督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改善患肢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牵引联合针灸推拿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腰肌劳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治疗组患者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有效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对照组患者复发6例,复发率为20.0%,治疗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为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联合针灸推拿治疗腰肌劳损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赵晔  郭义 《西部中医药》2011,24(7):103-106
分析近3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学者在肌肉痉挛临床治疗方面的有益探索进行综述,指出对于肌肉痉挛的临床治疗应以常规物理治疗为基础,综合多种治疗手段,鼓励采取良性体位,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肌肉痉挛及抽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针灸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每组6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场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肌肉痉挛及抽搐症状明显减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医针灸干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明显减轻,同时减少常规西医针对肌肉痉挛及抽搐所用药物进而避免其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肌痉挛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常见的病症。目前对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治疗中,电针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文献中关于电针治疗的取穴、参数及评价方法,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双号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松解肱二头肌肌腱治疗。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Ashworth及上肢Fugl-Meyer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相比,1周和1个月治疗组Ashworth分级比较对照组低(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1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结论:小针刀治疗可缓解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睢明河 《针刺研究》2001,26(2):131-132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及理论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取穴规律。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手少阳经穴 (治疗组 )与针刺上肢阴经穴 (对照组 )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 (P <0 .0 5 ) ,对照组无明显治疗效果 (P >0 .0 5 ) ,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这与古代经典著作所记载的以阴经穴为主治疗拘急痉挛有所不同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A型肉毒毒素穴注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穴注组 4 5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穴位注射 ,针刺组 4 5例采用针刺治疗。结果 穴注组有效率、治愈率同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有效 ,A型肉毒毒素穴注的应用更显著地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国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73-1975
目的:比较与分析不同取穴方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诱发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人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对偏瘫肢体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进行电针治疗方法,以诱发肌电图中的H波和M波的变化,作为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1)患侧肢体Hmax振幅(7.61±1.23)和H/Mmax比值(0.86±0.19),明显高于健侧Hmax振幅(4.66±1.23)和H/Mmax比值(0.55±0.11)(P<0.01),Mmax振幅无明显差异。(2)针刺刺激非痉挛侧经穴后,Hmax振幅随即由5.32mv降低至1.68mv,刺激停止后并立即未恢复到针刺前水平。(3)针刺后的痉挛侧和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都明显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非痉挛侧的H/Mmax比值低于痉挛侧。结论:针刺非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痉挛侧肢体的穴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异常活动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产生了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培芳  杨强强  杨霞  王民集 《光明中医》2009,24(6):1087-1088
目的:比较毫针静留针法与毫针动留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采用毫针静留针法治疗,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地仓、颧(骨翏)、阿是穴(起搏点)、合谷、太冲;对照组50例采用毫针动留针法治疗,取穴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5.8%,有效率93.4%;对照组治愈率48%,有效率88%;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毫针静留针法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且疗效优于毫针动留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