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制性存用"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性存用是中医方剂配伍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多首中医名方中的制性存用问题的探讨,总结了方剂在配伍时运用“制性存用”的规律。指出“制性存用”法运用于方剂的配伍中,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更适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提出了在运用“制性存用”配伍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防止阴阳互损、防止五行乘侮、防止外邪内传、防止祛邪伤正、防止扶正恋邪、防止气病及血、防止血病及气7个方面,研究《内经》治未病理论对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不仅使我们深入学习方剂学的配伍理论,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内经》治未病理论及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理解,尝试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医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和应用原则,通过多样且包含中医思想的手段参与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构建独特的中医体质量管理模式,以期为体质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三体"战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成为国家战略,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中医“治未病”理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这一思想尚未普及,大众对其理解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致“治未病”理念未能很好地运用于健康管理活动中。因此,笔者就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对中华文明、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书籍,其中贯穿着“贵生忧死”的思想,倡导忧患意识,教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何化险为夷,趋吉避凶。中医深受《周易》的影响。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周易》求中尚稳思想的体现,扶正祛邪诠释了《周易》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而三因制宜展示了《周易》之“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中医辨证的思想下运用中西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为“治未病”研究拓宽了思路。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运用,试从“治未病”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谈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福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科普宣传工作,在院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对病人、群众进行养生保健、预防为先思想观念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同时为疾病的预防与亚健康的干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9.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医“治未病”法治疗多种难治易发的痼疾取得满意效果,揭示祖国医学重视防病于未然,已病防变,病后防发的防重于治的思想实际意义。例举滑胎、哮喘、虚人外感、小儿热厥、暑疖等疾病的治疗体会。证实“治未病”法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显著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正确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结果: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导患者对健康的认识与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达到现代中医护理的预期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可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保健与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中医护理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探讨车前子的新功用;方法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阐述,根据部分现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车前子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研究车前子在预防和保健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及结论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路,车前子在健康医学体系中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07,6(6):10-10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日前召开的中医“治未病”科研课题及中医医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讨论会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王国强在听取自6月24日召开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以来有关中医医院的工作进展情况介绍后表示,短短几个月时间,各医院围绕中医“治未病”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经验,特别是广东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积极应用KY3H健康保障模式,使大家进一步开拓了思路,看到了希望。这充分说明吴仪副总理提出…  相似文献   

13.
针灸处方中,"治未病"穴位的配伍,反映了医生临证治疗的一种思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穴位配伍中"治未病"理念的应用,为准确理解中医学"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及其在针灸配穴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运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手段,中医“正气”是治未病的关键。“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排除异已,保护自己,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多采用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等,症状控制快,但不良反应大,多因此而中断治疗。中医治疗则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鉴于针灸与“治未病”的特殊联系,结合长期在针灸临床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针灸“治未病”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治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环境及“治未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以利于针灸“治未病”乃至中医“治未病”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介绍了东莞市中医院在建设“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中,坚持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中医“治未病”一站式服务理念的模式.具体表现为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设备、设施配置能满足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采用现代化中医辩识仪器,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修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重视健康宣教,传媒推广“治未病”健康理念,完善服务流程,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为中医治未病模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关于人的疾病的认知及“治未病-以人为本”的理论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中医药“治未病”的现代新发展,需要中医药科教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为现代人提供中医药专业全面、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国光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81-1182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敏  刘忠达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1-563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1理论研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