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未降睾丸精原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6岁。10年前发现双侧阴囊空虚,余无不适。1年前发现右下腹约鹅蛋大小一肿物,呈进行性增大,入院时约拳头大小。体检:右下腹可触及约16cm×14cm质硬图1CT平扫示右下腹部一约16cm×10cm×14cm大小肿物,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低密度坏死灶和钙化灶图2CT增强扫描见肿块实质部分中度强化,坏死灶及钙化灶无强化肿物,有压痛,活动性差。双侧阴囊未触及睾丸。B超示:右下腹占位性病变伴腹水。CT平扫示:右下腹部一约16cm×10cm×14cm大小肿物,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低密度坏死灶和钙化灶。CT值20~115HU,病灶边界尚清,前缘与右前腹壁紧邻。…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0岁,已婚已育.患者自己触摸发现右下腹部包块2月,不伴腹痛、呕吐等.入院腹部及盆腔CT检查示:盆腔偏右侧份见一巨大占位病变,大小约8.4 cm×11.2 cm×10.0 cm,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大致均匀,CT值约34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细条状强化影,静脉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内部可见斑片状不强化区,病灶与左侧子宫阔韧带邻近,盆腔周围结构受压移位,未见侵犯(图3).子宫体部左后方还可见一约2.0 cm×3.2 cm大小的结节灶,增强时明显强化.右侧髂窝见少许液体密度影,上腹部肝脏周缘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2岁。因体检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入院,患者无尿路刺激症状及血尿病史。彩超检查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及右肾实性占位。既往史:乙肝病史4年,无其他。体检:心、肺听诊无异常;全身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CT扫描:右肾实质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2cm×4.7 cm,平扫CT值约为21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278 HU,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略减低,CT值约207 HU,病灶周围可见假包膜,病  相似文献   

4.
肝脏淋巴瘤:动态增强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与病理资料,复习CT结果并与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1例肝脏淋巴瘤中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共发现18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7个,右叶5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1个.病灶呈类圆形14个,地图形4个.15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3个位于肝脏周边.肝内病灶直径2.1~16.5 cm,平均5.7 cm.CT平扫肝内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均匀强化.各期CT值分别为平扫21.8-32.2 HU(平均26.1 HU),动脉期24.9-47.3 HU(平均32.6 HU),门静脉期36.4-63.7 HU(平均53.1 HU).4例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静脉周围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 肝脏淋巴瘤好发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位于汇管区,肿瘤密实,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区较小.动态增强呈进行性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强化相对均匀,部分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血管.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在外院诊断肝占位性病变20余天,2014-08-20入我院。腹部CT检查:肝外形饱满,肝右叶可见一较大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大小约7.7 cm×10.0 cm,无明显包膜,其内较低密度影,CT值约-57 HU,部分成片状高密度影;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晰,增强扫描后肿块内见条片状强化区,边界清楚,延迟期仍有条状强化区(图1)。右肾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胸部间断隐痛不适1月余。体格检查:右肺清,左下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左侧胸腔膈肌上方巨大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约10.8 cm×10.7 cm×12.8 cm, 边界清,密度欠均,病灶中心散在小结节状钙化影和少许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病灶中心和病灶边缘可见强化,病灶中心部分平扫CT值约33.3 HU,增强动脉期CT值约39.9 HU,静脉期CT值约41.9 HU;  相似文献   

7.
读片窗     
患者 女,19岁.反复便血半月余,伴头昏乏力1周.于当地医院行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2.28×1012/l,血红蛋白37 g/l(中度贫血). 影像学检查:小肠CT平扫示右下腹回肠末端稍高密度结节,大小约15.5 mm×12.6 mm,密度均匀,CT值约为40 HU,结节边缘清楚(图1),增强扫描该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为85 HU(图2),延迟期CT值约105 HU(图3).多平面重组进一步显示结节位于回肠末端,邻近肠管无狭窄或梗阻表现(图4、5);容积再现图显示结节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右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毗邻,但未见明确供血动脉(图6、7).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65岁.因右中腹部不适1年伴间隙性疼痛3个月人院.体检:右中腹压痛,扪及肿块,直径约10 cm,活动差.实验室检查:CEA轻度增高,AFP,CA199,CA125,肝肾功能正常,大便基本正常,偶有便秘,无隐血. CT平扫示右侧中腹部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分叶状,大小约13 cm×12 cm×10 cm,上缘紧贴肝脏下极,外缘紧贴侧腹壁,内缘紧贴升结肠,肾脏下极受压向上推移,分界不清,肿块实质CT值平扫约29 HU(图1),增强动脉期肿块边缘强化,CT值约40 HU,并见肿瘤供血血管,邻近结肠受压变窄(图2),实质期肿块边缘进一步强化,CT值约55HU,外缘累及邻近腹膜,脂肪间隙消失(图3),延迟期肿块边缘大部分强化,CT值约65 HU,中央见斑片状弱强化区(图4),冠状面重组清晰显示肿块范围,右肾受压向上推移,肿块边缘与右肾下极,肝脏下缘,侧方腹膜和升结肠分界不清(图5、6),容积再现显示肿块由肝动脉分支、肠系膜动脉分支多重供血(图7).  相似文献   

9.
肝脏继发淋巴瘤CT表现与病理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继发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继发淋巴瘤病例,7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术前经CT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肝脏继发淋巴瘤共发现23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叶9个,右叶6个,肝门区5个,尾状叶3例;16个病灶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周围,7个位于肝脏周边.病灶呈类圆形17个,地图形6个.病灶密实,密度均匀,坏死少见或坏死范围很小.病灶直径2.7~16.5 cm,平均5.9 cm.动态增强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多数肿瘤强化轻微,少数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扫描CT值分别为平扫20.7~31.5 HU(平均25.3 HU),动脉期CT值23.8~48.5 HU(平均31.9 HU),门静脉期35.3~60.2 HU(平均47.8 HU),6个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肝脏固有血管.肝门病灶表现为肝门门静脉周围血管套样软组织影,包绕但不压迫门静脉.结论认识动态增强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4岁,感右肩部疼痛1年余.查体:右肩背部压痛,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基本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均匀.心脏、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胸片示右后上纵隔肿块,外缘清楚(图1).CT示右侧上后纵隔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影(图2),边界较清楚,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片状低密度脂肪影(CT值 -64 HU),中等密度区平扫CT值约18~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33~64 HU;延迟期达到80~90 HU,第1胸椎右侧椎间孔稍增宽,未见病变伸入椎管内,右肺上叶受推压.  相似文献   

11.
廖春  康厚艺  张伟国   《放射学实践》2012,27(7):812-812
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侧耳下包块并缓慢增大3年入院.查体:于右侧腮腺区扪及一鹌鹑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活动,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侧腮腺无肿大及压痛,双侧腮腺导管开口无发红、水肿及脓性分泌物.CT检查:平扫示右侧腮腺区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1.7 cm×2.1cm,病变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约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138 HU,病变周围有点状更高密度影,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进一步增高,CT值约160 HU,延迟期稍消退,CT值约157 HU;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a~d).CT诊断:右侧腮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血管源性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39岁。间断肉眼血尿伴右腹部包块半年余,无腹泻便秘,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既往有肠结核药物治疗史。体检:右中腹部巨大包块,边界不清,不活动。实验室检查:尿潜血2+mg/L。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示右肾未见显示,右肾区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包膜,向上推挤肝脏脏面、胆囊,向下至右侧髂血管水平,向左推挤十二指肠、胃、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大小约22.3 cm×14.8 cm×24.6 cm,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27 HU;增强二期扫描:动脉期CT值约37 HU,静脉期CT值约47 HU,内可见无强化坏死区及多发走行迂曲紊乱血管影,肿块累及肾周筋膜,肝脏、胰腺、邻近肠管受压推挤;右肾动、静脉走行肿瘤内,肿瘤周围、腹膜后多发迂曲静脉影;右肾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胆囊壁模糊不清,右肾上腺未见显示(图1~6)。  相似文献   

13.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1岁.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触及左上腹包块,质韧,无压痛,伴有食欲下降,无皮肤、巩膜黄染.门诊腹部彩超提示:左上腹实性包块. 临床化验:肿瘤系列均正常;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升高. CT示:胰腺体尾部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0,0 cm×11.0 cm,边缘光整,CT值约40 HU(图1);动脉期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70 HU(图2);门静脉期肿块较正常强化胰腺密度低伴内部斑片状液化坏死区,实质部分CT值约130 HU,脾静脉受侵伴多发侧支静脉形成(图3);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减退,实质部分CT值约100 HU(图4);腹部动脉CTA示肿瘤由胃左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及空回肠动脉供血(图5).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55岁.体检时发现腹腔占位,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查体: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CT扫描(图1~4)示:肝尾状叶见团状低密度影,大小约10.0 cm×5.9 cm×7.4 cm,CT值约-65 HU,其内见不规则絮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20 HU,病灶与肝左叶界限不清,增强后其内絮状软组织密度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示:肝内可见1个稍强回声团,主要位于肝左叶,约124 mm×64 m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轻度衰减,CDFI显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62 岁,乙肝病史,2 年前腹部间断性疼痛.自患病以来,精神可,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因腹痛加重,外院MRI诊断肝癌可能.本院术前CT平扫示:肝右前叶下段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大小约 3.6 cm×3.1 cm(图 1);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其内小灶坏死区无强化(图 2);门脉期强化无明显减退、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52岁.因体检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肿物半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双肾区无异常隆起,无叩、压痛.超声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尿常规示:尿蛋白+4,潜血+3.CT检查示双肾形态尚可,右肾中部见类圆形等密度影,截面大小约2.2cm×2.1cm,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48HU,边缘不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81HU,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静脉期及平衡期CT值分别为107HU、106HU,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3岁。面黄、乏力伴右上腹痛1月余。临床体征为腹软,右上腹压痛并可触及一包块。临床诊断“右上腹占位性病变”。胃肠钡餐检查示:胃窦部粘膜增粗、乱,十二指肠圈增大,其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肠钡餐诊断:胃窦炎,十二指肠肿瘤。MSCT扫描示: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其内见一大小约4·5cm×5·0cm边缘光滑的类圆形肿块,肿块密度欠均,动脉图1 CT平扫可见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其内见一大小约4·5cm×5·0cm边缘光滑的类圆型肿块,肿块密度欠均图2 CT强化图像可见十二指肠内病变无明显强化期强化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扫描范围内肝、胆、胰腺及双…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0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不适3年入院。体检:腹平,触诊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CT检查:平扫胃底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6 cm×3.2 cm,密度不均匀,其中心见较低密度区,CT值8~35 HU,肿块边缘不规则,可见分叶,边界欠清晰(图1)。增强后病灶中度强化,动脉期CT均值67 HU,静脉期CT均值85 HU,其内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与胰尾粘连、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