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在临床治疗上手段匮乏,为目前医学上亟待解决的难题。2008年本院采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患者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感应电辅助治疗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致尿潴留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胸腰段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尿潴留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感应电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电针治疗。采用膀胱功能积分标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8%,对照组治愈率为20%,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膀胱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 结论电针结合感应电辅助治疗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尿潴留具有治愈率高、膀胱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电针辅助治疗对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1例。结论配合针刺治疗能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手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郑彩鸳 《现代康复》1999,3(9):1143-1143
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失明.是致盲的重要和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我们对30例原发性青光眼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教育,使病人出院后有预防保健知识,有良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世民  侯春林 《现代康复》2000,4(6):820-822
对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神经递质及其药理作用,从4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外周传出纤维和传入神经。对目前常用的神经药物,从影响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神经递质及其药理作用 ,从4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中枢神经系统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 ,外周传出纤维和传入神经。对目前常用的神经药物 ,从影响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讨论 ,并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竹圈生大黄灸治疗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确诊为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竹圈组(竹圈生大黄灸)、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评分)、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对35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且膀胱残余尿量&gt;80ml的患者进行电针配合艾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显效11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治疗后膀胱平均残余尿量68.6±12.7ml,与治疗前膀胱平均残余尿量205.9±18.4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灸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0.
孙志凌 《现代康复》1999,3(10):1231-1231
目的:分析判断波依定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100例高血压病患,服依波定5-10mg/d.观察血压及生化指标。结果:降压效果总有效率98%.随访2年血压稳定,昼夜压力曲线正常,左室肥厚消退。结论:波依定可作为抗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正常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一般在出生至3岁期间逐步发育成熟。脊髓的先天性或获得性损害可引起儿童的神经病理性膀胱功能障碍。在儿童 ,这种损害部分性多于完全性 ,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往往是紊乱和不可预知的 ,且变化进展较快 ,与典型的成人创伤性截瘫的类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包括了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等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膀胱功能障碍的处理也有别于成人。本文重点讨论儿童神经病理性膀胱的病因、病理类型及处理。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膀胱神经支配重建是膀胱功能重建的方法之一。理想上的神经病理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通过恢复中枢控制而康复功能性排尿 ,这需要彻底了解影响轴突再生和平滑肌神经重支配的因素。有关膀胱神经重支配的研究报道首于1907年发表 ,此后相关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手术报道并不多。最近 ,有关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的实验研究可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献综述对历史上膀胱神经支配重建的研究报道进行总结和提练 ,着重说明不同研究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正常人体排尿功能的生理解剖和神经支配 ,以及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反射机制 ,特别是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组、恢复和神经可塑性反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 99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后发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3类 :第一类胸腰脊髓损伤患者占多数 ,平均最低血钠 (12 8 6± 6 6)mmol/L ,平均低钠持续时间 (8± 5 3)天 ,经积极补钠和 /或适当限水 ,患者的血钠水平多在两周内恢复并稳定在正常水平 ;第二类全部为颈脊髓损伤患者 ,平均最低血钠 (12 5 1± 6 0 )mmol/L ,持续时间平均 (2 6 7± 17 0 )天 ,尿钠 2 0 0mmol/2 4h ,补钠效果较差 ;第三类全部为颈脊髓损伤患者 ,平均最低血钠 (118 3± 9 4)mmol/L ,低钠血症持续时间平均 (36 8± 5 4)天 ,尿钠2 0 0— 40 0mmol/2 4h ,持续 4周以上尿量超过 40 0 0ml,补钠可使血钠进一步下降 ,限水治疗有效。结论应根据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机理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胚胎脊髓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胚胎脊髓移值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V+F组胚胎脊髓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P+F、FSC组(P<0.01),细胞分化比较好,突触较成熟,界面区也无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带血管蒂周围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并发骨折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1988-2001年22例 脊髓损伤后并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22例脊髓损伤后并发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骨折在无意或较小外力时发生,骨折时无症状,往往忽略,难以及时发现。15例经过手术治愈。结论: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是脊髓损伤后患者发生骨折的病理基础,被动关节活动时骨干承受超负荷应力是本组患者下发生下肢骨折的主要外因,强调早期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及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