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SCT)薄层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肺内孤立结节45例,分别为肺癌30例,肺结核球10例,肺炎3例,肺错构瘤2例。病灶直径在4cm以内。抽取23例肺癌和10例肺结核球的SCT薄层扫描和常规CT资料进行比较。SCT薄层扫描层厚度以3mm或5mm为主。结果:在病灶形态的显示方面两者相似;而对病灶的边缘征象,内部结构及其与相邻气管,血管的关系等方面,SCT薄层扫描优于常规CT。结论:SCT薄层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如细短毛刺,分叶征,小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同时出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定性价值较大,而钙化的形态及脂肪的检出对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的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SCT)薄层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肺内孤立结节45例,分别为肺癌30例,肺结核球10例,肺炎3例,肺错构瘤2例.病灶直径在4-cm以内.抽取23例肺癌和10例肺结核球的SCT薄层扫描和常规CT资料进行比较.SCT薄层扫描层厚以3-mm或5-mm为主.结果在病灶形态的显示方面两者相似;而对病灶的边缘征象、内部结构及其与相邻气管、血管的关系等方面,SCT薄层扫描优于常规CT.结论 SCT薄层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病变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如细短毛刺、分叶征、小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同时出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定性价值较大,而钙化的形态及脂肪的检出对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的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扫描与三期增强联合应用对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5例肺结节性病变患者,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先行螺旋CT靶扫描,然后依据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3期增强扫描,根据靶扫描肺结节形态学特点、增强后的最大CT净增值,对病变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肺结节靶扫描、3期增强扫描对病变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作用,两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靶扫描与3期增强扫描相结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3%、87.3%和80.6%。结论靶扫描与3期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增强后的CT值变化特征,为SPN的影像定性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N图像处理专用软件,对29例恶性结节患者和25例良性结节患者的增强前后CT扫描图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良、恶性结节组的强化与非强化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001);良、恶性组的不规则强化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086);恶性结节组的强化幅度平均为(47.3±24.1)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的(16.6±15.5)HU;恶性结节组的最大强化CT值平均为(136.2±40.3)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的(60±61)HU(P=0.007);恶性结节组的强化面积与良性结节组的强化面积,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强扫描后的强化幅度和最大强化值,以及不规则强化影像。可作为SPN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肺内孤立性炎性结节的CT形态学表现和CT灌注成像图像特征,以提高孤立性炎性结节的CT诊断正确率。方法选取16例经病理证实或经临床短期随访观察病变消失或明显缩小的肺内孤立性炎性结节的高分辨CT影像资料,计算动态增强曲线参数。全部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节最大者直径约2.9cm,最小者直径约1cm。结节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清晰者6例,边缘模糊者10例;4例有浅分叶,余无分叶。所有结节周围均无卫星灶、血管集束,所有结节内均元钙化灶。15例CT灌注成像图像上时间一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1例为缓升缓降型。结论结合CT形态学和灌注成像图像,可明显提高肺内孤立性炎性结节的cT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小结节CT靶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最大径≤2cm的58例肺小结节患者纳入研究,全部先完成16层CT常规检查,层厚7mm,然后对病灶进行靶扫描(层厚0.5~1mm)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最终证实肺癌22例,良性病变32例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4例。恶性结节(肺癌和AAH)最大直径4~18mm.呈边界清楚的含磨玻璃密度结节22例;良性最大径约6~17mm,呈含磨玻璃密度结节6例,其中3例边界模糊。靶扫描图像阅片诊断不确定率为31.0%,显著低于常规图像阅片诊断不确定率(65.5%),差异有显著性(X2=13.810.P〈0.01)。结论靶扫描帮助提高肺小结节特征显示,降低肺结节诊断不确定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CT薄层增强扫描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薄层增强扫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观察结节边缘、内部结构、大小、特殊征象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前后CT值变化及强化规律、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鏊刺价值。结果薄层扫描技术,能更加清楚地显示结节的内部结构、边缘征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恶性结节增强前后的CT值提高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或不规则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在动脉期CT值即升高,80s左右迭强化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增强后CT值上升缓慢,无明显峰值出现,包膜样强化或无明显强化。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8%和90.2%。结论CT薄层增强扫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薄层扫描、静脉内对比剂的正确使用以及结节强化CT值的准确测量是肺结节CT检查技术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方法:对67例已有或后期取得病理的肺内结节或肿块性病灶进行三期动态扫描。其中肺癌39例,良性结节24例,先进行平扫,然后注射造影剂,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肺动脉期8—12秒,主动脉期20—30秒,延迟期3—5分钟。测量病灶的平扫CT值和三期扫描各期的CT值,算出各期的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病灶的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延迟期均呈现不同的增强结果,CT净增值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较单期增强扫描更有助于肺内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将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患者CT诊断良性肺结节29例,诊断符合率为96.67%;诊断恶性肺结节21例,诊断符合率为95.45%。良性肺结节和恶性肺结节患者增强扫描后的强化CT值较增强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良性肺结节患者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与恶性肺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6排螺旋CT靶重建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文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6-169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靶重建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肺部常规16排螺旋CT扫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3.0cm)患者同时行靶重建扫描,所得图像分别就肺内结节的形态、内部结构、支气管征、空泡征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分别做出定性诊断。结果:靶重建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结论:靶重建扫描技术应为孤立性肺结节CT扫描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双倾斜角度CT扫描在肺部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肺末梢结节不同角度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2例原发性肺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横轴位CT扫描及双倾斜角度CT扫描。从毛刺征、切迹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征、血管关联征、空气支气管征像等方面,观测肺末梢型结节在双倾斜角度CT扫描上的显示率,并与常规横轴位CT扫描作比较。结果 毛刺征、切迹征、棘状突起征、血管关联征在双倾斜角度CT扫描上的显示率达100%,空气支气管征66.66%,胸膜凹陷征83.33%;而常规横轴位CT扫描空气支气管征显示仅1例,显示率为8,34%;胸膜凹陷征显示率亦低,显示不清楚达5/12(41.66%)。结论 双倾斜角度CT扫描与常规横轴位CT扫描比较,影像学特征表现显示更明显,特别是胸膜凹陷、空气支气管征的显示更优。  相似文献   

12.
曾金球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86-1687
目的:旨在提高肺内孤立结节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过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结节(直径≤3cm)的CT特征,探讨良、恶性肺内孤立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征。结果:结节边缘表现为深分叶、空泡征、毛刺、棘突、脐凹征、血管连接征、胸膜凹陷征或(和)尾巴征,增强CT值强化>20Hu的结节恶性明显高于良性;而边缘光滑、规则、结节内有较多钙化、增强结节呈环形强化或强化CT值<15Hu者良性明显高于恶性。结论:认识良、恶性肺内孤立结节的不同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并讨论该方法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5例患有无钙化SPN(直径≤30mm)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SPN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记录增强前密度值,强化峰值(PH),SPN与主动脉PH值的比值(S/A),结节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SPN灌注值.结果 良性、恶性结节显示出不同的T-DC模式,恶性同炎性结节的PH(P<0.001;P<0.001)和S/A比值(χ2=33.74,P<0.001;χ2=16.01,P<0.001)显著高于良性结节;而恶性与炎性结节PH(P=0.78),S/A(P=0.51)差异无显著意义.恶性与炎性结节的灌注值均高于良性结节(P<0.001,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灌注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39).结论 肺灌注CT对区分良恶性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靶重建放大扫描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选定结节处为兴趣区,行薄层靶重建放大扫描,层厚、层距为2mm,FOV为160。结果:42例恶性病变中有37例表现为深分叶,占88.1%;21例良性病变中有15例表现为浅分叶,占71.4%。恶性结节中15例内部出现条状低密度支气管征;7例出现血管集中征;8例出现空泡征;病变内部出现液化坏死13例,其中恶性病变ll例。22例出现钙化,包括12例良性病变和10例恶性病变。2例错构瘤内均见小面积脂肪性低密度影。结论:靶重建放大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恶性病变大多数为深分叶,良性病变大多数为浅分叶或无分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基于靶扫描CT(targeted CT,T-CT)和常规扫描CT(conventional CT,C-CT)图像建立的CT影像组学特征集预测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2年生长的价值,并建立影像组学列线图以帮助管理GGN。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月间414个随访肺GGN的T-CT、C-CT图像和临床资料,并按7∶3分为训练组(n=290)和验证组(n=124)。分别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逻辑回归、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GGN 2年生长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特征集、临床特征集,结合成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基于T-CT和C-CT图像建立的CT影像组学特征集,并分别用C-CT和T-CT数据进行交叉预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T-CT和C-CT图像分别筛选出7个和6个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特征集,两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年龄、性别和毛刺征3个临床特征构建临床特征集,结合C-CT影像组学特征集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948和0.933。临床特征的纳入未能显著提高模型预测效能(训练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168和0.160),影像组学列线图较影像组学特征集获得更高临床净收益。结论 T-CT和C-CT影像组学特征集均能有效预测GGN的2年生长,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列线图较影像组学特征集获得更高临床净收益,有助于管理GGN。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采用螺旋CT对胸部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必要时薄层扫描,发现16例肺动脉栓塞。结果 16例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①栓子位于血管中央,呈中心性充盈缺损6例;栓子附着管壁一侧,呈不规则状充盈缺损9例;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2例。②肺动脉主干扩张8例,右心室增大6例。③肺缺血表现3例。④肺梗死表现5例。⑤胸腔积液6例。患者临床经对症治疗后,10例病情好转出院,6例死亡。结论 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但对于在亚段及远端肺动脉内血栓敏感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吴伟成  单飞  邢伟  邱建国 《右江医学》2014,42(5):585-58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Volume rending,VR)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重组技术在肺结节良恶性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PI)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根据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资料,将48例伴PI的肺结节分为良性组(18例)和恶性组(30例).所有结节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行图像薄层重建,并行三维图像重组.依据肺表面VR图像中的凹陷中心及周围沟槽表现进行分类并比较.以MPR图像上显示的胸膜相关切迹征(Nodule notch due to pleural indentation,NNPI),比较两组显示率.结果 VR图像显示的PI凹陷中心表现分为:小圆/点状型、斜线型、宽带型、不规则型;周围沟槽分为深长型和短浅型.恶性PI以小圆(点)或斜线型凹陷中心伴深长沟槽多见,而良性PI以宽带状凹陷中心伴短浅沟槽多见,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MPR所见NNPI中恶性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结论 VR及MRP图像重组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PI鉴别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恶性及侵袭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CT表现为GGN的480例患者,共540个GGN。根据病理分为良性组、非侵袭组与侵袭组,其中良性组57个、非侵袭组(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310个、侵袭组(浸润性腺癌)173个。记录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发病部位)、磨玻璃成分占比、形态、边界、分叶、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强化程度ΔCTA-N(CT值动脉期-CT值平扫)、ΔCTV-N(CT值静脉期-CT值平扫)。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Pearson χ2检验评估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测量重复性。分别以结节良恶性及结节侵袭性为因变量,以有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的诊断指标评估(包括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良性组、非侵袭组、侵袭组之间各结节定性及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性组与非侵袭组、侵袭组之间各结节磨玻璃成分占比、内部血管征、平扫CT值及ΔCTV-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ΔCTV-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灵敏度为0.747,特异度为0.877;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各结节最长径、分叶、边界、血管异常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最长径AUC为0.851,灵敏度为0.746,特异度为0.813。 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结节良恶性及侵袭性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GN强化程度ΔCTV-N对良恶性的预测效能更高,最长径对侵袭性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