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锡和南京地区汗斑病原菌种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汗斑患者马拉色菌的菌学特征和分布取临床标本做镜检和培养,观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采用一系列牛化鉴定方法鉴定菌种。各菌种菌落形态不同,特别是钝形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菌落形态特征明显,孢子形态具有特征性,容易鉴别,可作为鉴定指标之一;致病优势菌依次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等。准确鉴定屿拉色菌需结合形态学和生化特征;7个致病菌种在汗斑皮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真菌病     
20 0 4 0 0 91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郭晓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 0 0 3,32 (7) .- 385~ 387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见马拉色菌孢子和 (或 )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 (或 )念珠菌。结果 :81例患者中有 5 7例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 (共 6 0株 ) ,其中糠秕马拉色菌 2 0株 ,合轴马拉色菌 18株 ,钝形马拉色菌 …  相似文献   

3.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在包皮龟头炎皮损处的构成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查见马拉色菌孢子和(或)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念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或)念珠菌。结果:81例患者中有57例(70.37%)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共60株),其中糠秕马拉色菌20株(33.33%),合轴马拉色菌18株(30.00%),钝形马拉色菌17株(28.33%),球形马拉色菌5株(8.33%)。有37例同时分离到念珠菌(其中72.97%为白念珠菌)。44例仅检出马拉色菌的患者中有23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结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是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的主要菌种;马拉色菌可能单独或与念珠菌协同引起包皮龟头炎。  相似文献   

4.
从夫妻双方的头皮屑中分离和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夫妻双方的头皮屑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菌种构成及夫妻间共用梳子与马拉色菌菌种一致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Dixon培养基和含菜子油培养基分别同时培养114对夫妻的头皮屑,观察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严重程度的关系。根据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特点鉴定菌种,并比较在这3种培养基中菌落初长时间及对菌种有无选择性。结果 从114对夫妻(共228人0中153人的头皮屑中分离到马拉色菌,阳性率为67.11%。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关系,3种培养基共分离到马拉色菌,阳性率为67.11%。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关系。3种培养基共分离到459株马拉色菌,从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33.33%),球形马拉色菌(25.05%),限制马拉色菌(15.47%),糠秕马拉色菌(13.73%)和钝形马拉色菌(12.42%)共5个种,3种培养基对菌种无选择性,但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中菌落初长时间最短,同一头皮屑在3种培养基上分离到同一菌种有129人(56.58%),分离到2种菌的有24人(10.53%),共用梳子的夫妻双方的头皮屑中菌种相同者(35.96%)显著多于菌种不同者(13.16%);夫妻间共用梳子者头皮屑中菌种相同者(50.67%)显著多于非共用梳子者(7.69%)。结论 头皮屑中的优势菌种主要为合轴和球形马拉色菌,夫妻双方的头皮屑中马拉色菌菌种一致率较高,而夫妻间共用梳子组的菌种一致率更高,提示马拉色菌可在夫妻之间传播,共用梳子可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11种蒙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种蒙药体外抗真菌作用进行了评价。选择医学真菌11属19种,将11种蒙药分别用乙醇和水制备提取液,分别用琼脂稀释法、琼脂柱法和分区划线琼脂平板法进行抗真菌敏感性试验。结果11种蒙药对3属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属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黑曲霉基本无作用,而对念珠菌和隐球菌及马内菲青霉仅个别蒙药有抑菌效果。所试验的蒙药对皮肤癣菌和马拉色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有希望经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为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的定植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含菜籽油培养基32℃培养。对拟自然分娩的母亲临产时取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试管斜面,用无菌微孔透气胶带粘取新生儿(8处皮肤,从出生当时到出院)、母亲(胸部和手掌,分娩后第2天)及其护士(手掌,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皮肤标本,接种于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52份母亲阴道分泌物培养阴性。②15名护士共104份手掌部皮肤标本培养阴性。③104例新生儿(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各52例)出生当时的皮肤标本培养阴性,但出生后第1天有28例(26.92%)培养出马拉色菌,到第8天上升到59例(56.7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1例(69.49%)。④从104例母亲皮肤上培养出马拉色菌65例(62.50%),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例(75.38%)。⑤母亲和新生儿124株马拉色菌中菌种相同者92例,一致率为74.19%。⑥新生儿前额和面颊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结论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最早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天内,主要部位为额面部,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存在于母亲皮肤的马拉色菌可能是定植菌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花斑癣皮疹色素改变及色氨酸产色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花斑癣患者皮损分离马拉色菌株,采用国际通用的生化鉴定方法鉴定,然后在不同浓度L-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产色反应.结果每个菌种均有产色反应阳性和阴性菌株,产色反应阳性菌株更易引起皮损色素沉着(P<0.005),且产色反应阳性标本颜色按色氨酸浓度递减而变淡.结论菌株的产色反应与马拉色菌的种属分类无必然的联系,色氨酸参与了马拉色菌产色反应.  相似文献   

8.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菌种分布特点。方法从临床诊断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分离培养菌种,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鉴定菌种,并比较两组患者菌种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花斑糠疹病例161例,培养阳性121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46株,糠秕马拉色菌13株,球形马拉色菌29株,钝性马拉色菌33株;马拉色菌毛囊炎135例,培养阳性114株,其中合轴马拉色菌52株,糠秕马拉色菌43株,球形马拉色菌13株,钝性马拉色菌6株。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为两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之一,但结果尚需慎重解释,需要分子水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易感因素及致病菌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马拉色菌毛囊炎中的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对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取毛囊内容物进行真菌涂片、培养;并根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241例临床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真菌涂片204例阳性,涂片阳性率84.65%;收集标本259份,共得阳性株213株,其中马拉色菌209株,念珠菌4株(占1.54%),真菌培养阳性率82.24%。菌种鉴定:209株马拉色菌活化菌种后,可供鉴定的马拉色菌菌株186株,共检测到6个菌种的马拉色菌,其中糠秕马拉色菌111株(59.68%)、斯洛菲马拉色菌43株(23.12%)、合轴马拉色菌17株(9.14%)、球形马拉色菌9株(4.84%)、厚皮马拉色菌4株(2.15%)、钝形马拉色菌2株(1.08%)。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菌种分布:胸部、后背、腹部和面颈部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主,上肢、肩部和头顶以斯洛菲马拉色菌为主,下肢均为球形马拉色菌。同一个体、不同发病部位存在不同的菌种,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合并合轴或斯洛菲马拉色菌。 结论 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存在6种马拉色菌致病菌种,糠秕和斯洛菲马拉色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方法鉴定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分布并比较其差异。方法收集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标本,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培养阳性菌株提取DNA,扩增其26srDNA片段,用CfoⅠ酶和BstF51酶切。结果共鉴定花斑糠疹阳性菌株128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份,合轴马拉色菌23份,球形马拉色菌26份,钝性马拉色菌6份,M.japponica 1份,斯洛菲马拉色菌1份,混合感染标本22份。共鉴定马拉色菌毛囊炎阳性标本70份,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3株,合轴马拉色菌5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性马拉色菌1株,混合感染标本12份。两种疾病菌种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致病菌菌种存在一定差异。限制性酶切方法为一种准确、快速的马拉色菌菌种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拉色菌属最近被重新分为 7个种 ,糠秕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1992年 ,NCCLS推荐对酵母菌敏感试验的液体微量稀释法。然而 ,这种方法对马拉色菌属 (厚皮马拉色菌除外 )并不适用 ,因为马拉色菌在无脂质的培养基上不生长。马拉色菌被证实和新生隐球菌一样 ,尿素酶阳性。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实用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去获得多种药物对具有尿素酶活性的 7种马拉色菌抗菌活性的有用资料。试验菌株共 4 2株 (13株糠秕马拉色菌、1株球形马拉色菌、6株钝形马拉色菌、1…  相似文献   

12.
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是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常规分离鉴定念珠菌的方法既繁琐且所需时间长 ,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简便的实验方法。作者研究应用念珠菌产色培养基 (CHROM)筛选念珠菌同时鉴定主要念珠菌 ,取得满意结果。方法 :1 1 5 0份临床样本接种到CHROM和沙堡琼脂基 (SGA) ,3 7℃培养 48小时。所有CHROM上生长的分离菌按菌落形态和产生的色素来鉴定 ;SGA上的分离菌作生化和显微镜下形态鉴定。CHROM可配制成培养皿 ,4℃保存 2周。结果 :1 1 5 0份样本中有 41 9例培养后有菌落生长。在C…  相似文献   

13.
马拉色菌属的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对马拉色菌属各菌种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特性的研究,以及PFGE和RAPD的应用,该菌属被分为7个种。本文就马拉色菌属命名和分类的演变过程、7个种的特性,以及分类的鉴定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n)的属范围有所扩大,除了糠秕马拉色菌和厚皮马拉色菌,又陆续发现了五个新的菌种(合轴马拉色菌、球状马拉色菌、圆头状马拉色菌、M.restricta、M.slooffiae)。对于这些新的菌种,除了它们的脂性依赖特征外,其代谢及营养需求还知之甚少。作者用植物油作为自然甘油三酸酯和基质混合物,观察糠秕马拉色菌属在体外对其利用情况,评价各菌种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色变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色毛癣菌菌落产生红色是该菌重要鉴定特征之一,但常遇到不产生红色的菌株。了解这种产色变异的范围和频率以及影响因素,对提高鉴定正确性、更好地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对200株不同地区来源的临床株进行初代分离和传代培养,并观察1%葡萄糖玉米粉吐温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对产色的恢复作用;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产色变异的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初代产色消失率为34%,传代诱导消失率为49%,稳定消失率达24%。大多数传代消失为可逆的,而大多数初代变异为不可逆的;较高的pH和较低的培养温度不利于产色。北方分离株产色消失率显著高于南方分离株。结论:红色毛癣菌产色消失率发生较高,已对其鉴定产生影响,其确切的发生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很近的基因关系导致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的表型特征 ,这阻碍了准确、快速区分这两种菌。近期一项对 14株都柏林念珠菌和11株白念珠菌的研究显示都柏林念珠菌有staib琼脂 (SA)上产生粗糙菌落和厚壁孢子的能力能够作为简单、准确区分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的试验的基础。作者用从 18个不同国家收集的 130株都柏林念珠菌和 16 6株白念珠菌评价了这种方法。试验菌株在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上37℃ 4 8小时培养后划线接种于SA和咖啡酸枸橼酸铁琼脂 (CAF)上。 30℃孵育 72~ 12 0小时 ,每隔 2 4小时观察…  相似文献   

17.
真菌病     
马拉色菌与人角质形成细胞株共同培养液对培养人黑素细胞生长及酪氨酸酶mRNA表达的影响,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广州汉族人马拉色菌毛囊炎与HLA-DR基因相关性,七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抑菌实验研究[编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6个月婴儿皮肤马拉色菌带菌情况和菌种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1~6个月婴儿额部皮肤处鳞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75例婴儿皮肤标本有54例培养出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72%;②共分离出56株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③按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不同月龄、性别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及菌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产方式婴儿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马拉色菌是婴儿皮肤的常驻菌;婴儿皮肤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不受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婴儿皮肤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受月龄、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例马拉色菌所致儿童甲真菌病进行菌种鉴定及临床分析。方法刮取病甲甲屑,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定为马拉色菌属。生化鉴定后提取DNA,利用通用引物内转录间隔区1和4(ITS1、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仅有例3在沙堡培养基上长出少量不明菌落,根据孢子和菌丝形态,不能判断菌种类型。在含菜籽油培养基上,第3天开始均有白色菌落生长,第10天有乳白色酵母样菌落,荧光染色后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出芽孢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例1、2为糠秕马拉色菌,例3疑似球形马拉色菌。DNA扩增产物测序比对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其中例3为混合菌种。结论 3例儿童甲真菌病致病菌均有马拉色菌,其中2例为糠秕马拉色菌,1例为含有球形马拉色菌的混合菌种,且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马拉色菌临床株分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快速分类,并结合生化鉴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先用吐温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对74株分离自花斑癣的马拉色菌临床株和7株标准菌株进行分种,再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马拉色菌的28S rDNA,对扩增产物分别用Eco88Ⅰ、Bsp143Ⅱ和BshN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3种限制性内切酶成功地将限制、钝形和厚皮马拉色菌鉴定出来.并发现限制马拉色菌在基因同源性上与其他6种马拉色菌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通过RFLP法还纠正了生化分型的错误。结论PCR-RFLP法是一种有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对马拉色菌属进行种间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