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2.
“胁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多与肝、胆、脾、胃有关。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治汇补》:“足厥阴肝经之络令人胁痛,然亦有少阳胆经病者,亦有肝乘脾经者,有肝侮肺经者,有肝肾同治,当推原之”。内治之法,历代医家论述极详,而外治一法略也。余十年来,诊求于古训,得吴师机先哲“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启示。将内治之方药改型外用,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胁痛”外治法临床运用简述如下。1 外感胁痛《诸病源候论…  相似文献   

3.
一贯煎是治疗肝肾阴虚的代表方,其治疗机理涉及到肝与肾的生理与病理。林佩琴谓:“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叶天士说:“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肝之法与滋补肾阴之法,往往是难以截然划分的,这体现了肝肾在阴血方面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兹就临床应用一贯煎所治之典型病例三则,介绍如次。  相似文献   

4.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都说明了湿病的治则不外苦燥和淡泄;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对上述治则有所发挥,现归纳为7法概述于...  相似文献   

5.
太阴病太阴属脾,脾主湿,“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肾炎以太阴病为多见。从来治水肿病,多以健脾燥湿为稳治。如确属太阴病用健脾燥湿之法有疗效,若不分经辨证,凡见水肿都用健脾燥湿之法,也不一定有效。太阴病为阴证,其表现为虚寒,脾主中焦,其病证以中焦症状为多。其腹部胀满以气胀为主,脘痞纳少,肢困乏力,大便溏薄,脉象濡缓。治太阴病自当以理中汤丸为主,但一般习用胃苓汤及实脾饮。  相似文献   

6.
范金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38-2239
对常用治肝之法如疏肝、缓肝、柔肝、平肝、清肝、泻肝进行了诠释,并从辛散酸收并用、疏肝为治肝之通法、治肝勿忘顾护肝阴、柔肝养阴务必法取灵动、实脾为治肝的防治之法、脏腑相关疾病调肝为先、举例瓜蒌柴胡运用等5方面讨论了临证治肝之法的体会,旨在灵活运用治肝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7.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方药中老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治学谨严,经验甚丰,尤擅治肝病。方老认为,迁慢性肝炎的病机为正虚邪恋。因此如何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如滋阴不妨脾、不助湿,疏利而不伤阴等,是治疗本病的难点。兹将方老治疗迁慢性肝炎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一、滋肾以养肝、疏肝以活血方老赞同叶天士关于“治肝之法无非治用治体”之说,认为前人所创治肝法多达数拾种,但对迁慢性肝炎最有意义的则是养肝和疏肝两法。肝藏血,肝肾同源,肝体阴而用阳,故慢性肝炎多阴血亏损之证。正如张介宾所谓:“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肝阴虚,一则疏泄易于失职,造成脾胃壅滞生湿;  相似文献   

9.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缪仲淳此说世人无不奉为治痢之圭臬。然则如何行血、调气?对此,唐容川独具匠心,提出精辟的见解:行血宜以治肝为主,“知理肝之法,而治血痢无难”。调气须肝肺并调,盖“痢虽脾病,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调肝肺,善调气矣”。唐氏鉴于理肝调肺治痢之方自古无之,遂自拟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甘草等治之,轻者用小柴胡汤加归、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 (186 0~ 1933) ,号寿甫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论及治肝之法 ,颇为独到 ,笔者就此归纳如下 :1 培土宁肝法适用于肝气不舒、肝郁脾弱、木郁克土 ,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饮食减少、常常短气等。张氏认为《内经》论厥阴治法中 ,有“调其中气 ,使之和平”之语。“调其中气” ,即为升脾降胃 ;“使之和平” ,即升脾降胃 ,而肝气自和平。《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之义有二 :一是“肝病当传脾 ,实之所以防其相传” ;二是“实脾 ,即所以理肝也。”因此 ,张氏认为“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王旭高继承前贤辨治中风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不可不知,不可全恃”的观点,认为中风多与“肝风上逆”有关,遣方用药尤其注重对肝脏病理状态的把握,灵活运用凉肝、养肝、镇肝之法。王氏强调辨证论治,以虚实为纲,临证需辨夹气、夹火、夹痰之别,治法多以息风化痰通络为主,兼以滋阴潜阳、调和肝脾、养血祛瘀。此外,王氏临证亦考虑患者体质因素,依据年龄、痼疾、饮食偏嗜等特征判定患者体质之偏颇,探究疾病产生的内在机理,重视调整偏颇体质,以期体病同调。  相似文献   

12.
孙钧 《西部中医药》2002,15(6):62-63
带下病属妇科常见病,各种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癌等疾病,均属本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此首推治脾,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等病,令人不产育,宜速治之。”脾虚带下,治疗总以健脾为大法,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白带多属气虚,补气健脾,治之要领也。”但是不能仅用“完带汤”一方或一味的健补脾土,而在健脾止带的基础上佐以燥、升、化、舒、敛等法,疗效甚好。1燥带者湿邪也,虽脾虚是本,但邪实为标,故补脾与除湿并举,方能达到标本同治,缩短疗程的效果。《金匮钩玄·带下赤白》说:“赤属血,白属…  相似文献   

13.
总结钦丹萍教授内治与外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临证强调辨寒热,重视寒热错杂之病机;辨脏腑,重视肝脾、肺脾之间的关系,善用宣肺利水、调肝理脾、温阳散寒之法。针对难治型炎症性肠病,善用收敛生肌之品,强调活血化瘀之法,常用雷公藤或雷公藤成分提取物以发挥免疫调控之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倡导中药灌肠以快速缓解炎症活动,并建立中药灌肠治疗二步法,即先以中药灌肠诱导炎症缓解,继以灌肠为基础,酌情联合他法以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难经》、《金匮》皆载此说,为后世“肝病治脾”的理论依据。《金匮发微》谓;“肝脏血虚,则其叶挺燥而压于脾”,指出肝脾相传,血不荣是其本质。在病理上肝脾互为因果,脾病则血失统帅,肝乏血养则由形变而至质变,使肝病进一步加重。故肝病治脾,不仅使病不相传,更主要的是治肝之要着。肝病治脾当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健脾运以达肝郁”。凡肝郁不达,脾陷生湿,气机壅滞,升降违和,症见脘痞胁痛,纳呆恶心,面乏华色,肢体倦怠,腹胀便溏,舌苔粘腻,脉象濡弦者,治以升健脾运以疏理肝郁。方选香砂六君或补中益气汤,取参、芪、术、草益气培脾为主,配以归、芍养肝血,升、柴达肝郁,俾脾  相似文献   

15.
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提出并强调了针刺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1针刺治神的涵义治神又称守神、本神、调神等,针刺治神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细心体察等方法,使针下得气适度而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治神包涵气功和心理疗法等内容,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7.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18.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9.
王志强  岳慧 《中医药学刊》2004,22(6):986-987
岳在文主任医师在辨治胃痛方面经验丰富,卓有见地,首重辨证要点,分病程之长短,定性质之寒热,察证候之虚实,尤重舌苔之变化;而在治疗方面,强调胃病重在调肝,调肝可以安胃,调肝之法:一为疏肝和胃;二为疏肝泄热;三为柔肝和胃。另外,胃病治脾亦为常法,因脾与胃以膜相联,论胃必及脾,论脾必及胃,脾胃不可分矣,而治疗则为温中健脾与益气健脾两大法。而化瘀通络法则为治胃的变法矣。综观用药,独有见解,既遵古法而不泥于古,颇多创新,耐人寻味,知常达变,机圆活法,可谓善治胃痛之师也。  相似文献   

20.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