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华  徐华 《吉林医学》2011,(29):6241-6242
<正>消化道电子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应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技术,在临床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笔者通过对接受消化道电子内镜检查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探讨对内镜检查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消化道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8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分析消化道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过敏性紫癜消化道黏模病变表现为充血、水肿、片状出血、糜烂等,病变以十二指肠降部及球部最常见,且消化道内镜下病变较重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内镜下病变较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原因之一,而且与其消化道黏膜受损程度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色素内镜和电子色素内镜应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内镜联合组织学诊断是目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对消化道早癌早期诊断的要求,促使色素内镜、电子色素内镜如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和富士能智能色素内镜(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e,FICE)产生,其它还有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e,ME),固有荧光成像(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技术,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内镜和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的发展都极大的促进了内镜诊断技术。本文主要对色素内镜和电子色素内镜的原理和临床应用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2007年9月间对34例声嘶患者用上消化道电子内镜经咽喉进行声门部动态摄像术,用以替代传统喉镜(直接喉镜、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检查进行分析,现将这一临床应用实践作一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鞭虫感染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附52例报告)萧莲萍长沙铁路医院410001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应用Olympusl0I型纤维结肠镜或Olympus100型电子结肠镜(下称内镜)检查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插达回盲部398例,检出鞭虫病52...  相似文献   

6.
檀心广  金玲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53-854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行金属钛夹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entax-2770K电子胃镜、Pentax-EC3870FK电子肠镜,Olympus钛夹(MD850型)及夹子装置(HX-5LR-I)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61例。结果61例非静脉曲张性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经内镜金属钛夹止血治疗,即时止血率达100%。61例患者共用金属夹161枚,平均每例2.64枚。结论应用经内镜金属钛夹止血,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龚航  刘先丽  胡珍 《浙江医学》2021,43(1):112-115
消化道肿瘤的患病率、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食管癌、胃癌以及结直肠癌在我国最为常见。目前消化道内镜已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镜技术不仅能直视消化道早癌黏膜的细微病变(包括颜色、形态等),并能取活检以及完成内镜下治疗。在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及巨大良性病变和电子设备实时更新的需求下,电子内镜设备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笔者主要针对包括新型联动成像技术在内的电子染色内镜原理以及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镜下射频及高频电联合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胃镜或肠镜发现消化道息肉后,内镜下视病变采用高频发生器及射频治疗仪切除息肉。结果:155例息肉中,应用高频切除93例(60%),射频治疗62例(40%)。结论:内镜下射频、高频治疗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消化内镜(胃镜、肠镜、十二脂肠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内镜构造精细,材料特殊,日常工作中应对其及其附件进行爱护,避免造成损坏。现将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归纳如下,以和大家交流。1电子内镜CCD的保护电子内镜的CCD(光电耦合器)是内镜的心脏部分,位于内镜的先端部,它对水气是非常敏感的。漏水的内镜有以下的问题产生:镜头积聚雾气,影像模糊,浸湿过的电子零件(CCD)除了引致零件本身及连接的电子产品损坏外,更会造成触电的危险,使用漏水的内镜进行高频电烧,会对病人及术者构成危害。所以在平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内镜套扎术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常规电子内镜下明确的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行电子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黏膜下肿瘤后,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结果确诊黏膜下肿瘤43例,其中间质瘤22例,平滑肌瘤18例,脂肪瘤3例;来源于黏膜下层1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32例。采用胶圈套扎治疗25例,尼龙绳套扎治疗18例。肿瘤脱落42例,成功率98%。术后发生食管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2.3%。结论经内镜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无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