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ICM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本研究旨在分析ICM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差异。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10-01-2014-12于我院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PET等检查结果,将其分为ICM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各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孕妇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特点(DCG),并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回顾210例室性心律失常及33例正常孕妇的DCG资料,以时间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并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并对期前收缩起源进行定位,分为左、右室起源。依据DCG定位将患者分为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组、右室组)59例、室性并行心律组(左室组、右室组)151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各组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HRV、交感活性和迷走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心搏数较健康对照者增多(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室性期前收缩数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多(P0.05),但两组在起源点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室性并行心律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各项指标较同侧心室来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HRV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右室起源的室性并行心律HRV指标下降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的构成比高于室性并行心律,二者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或妊娠期生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主要见于老年人群中〔1〕。研究表明,正常人亦可能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而且其发生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2〕。有文献报道老年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本研究探讨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动态心电图判定老年人心肌缺血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异位起搏点而与基本心律中其他搏动相比在时间上过早发生的搏动,是窦性心律失常之外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几乎100%的心脏病患者和90%以上的正常人均可发生期前收缩。按照起源部位可将期前收缩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四大类,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也最重要,本文将作重点介绍。房性和交界性期前收缩次之,而窦性期前收缩极为罕见。按发生频率又可分为偶发期前收缩(<10次/h)和频发期前收缩(≥30次/h)。按照期前收缩的形态可分为单形性期前收缩和多形性期前收缩;根据其起源点的数量分为单源性期前收缩和多源性期…  相似文献   

5.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对标测和消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室性期前收缩不同起源部位和不同负荷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方法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非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按照起源部位不同和负荷不同分组,分别观察各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左室起源组右室起源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内径,而右房前后径、右室前后径和心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内径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结论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心脏结构影响不同;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7.
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起源位置,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占所有室性期前收缩的80%以上。起源于该处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在75%~100%,而且并发症风险低。右室流出道解剖上毗邻左室流出道,尤其是主动脉窦,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一部分,其自身又分为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术前对此区体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近10年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左室重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症状.这些条件包括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的宽度.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右心室失同步、心肌细胞能量储备耗竭、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血流比失调导致心肌缺血、钙平衡失调、氧自由基损伤,以及β受体密度下调、反应性下降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样,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未分类心肌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率震荡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582例老年T2DM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宽大畸形QRS波形态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对比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的窦性心率震荡(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DRs指标。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尖部早搏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9.6%、13.4%、6.8%,8.5%、12.0%、4.3%,7.9%、13.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的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23.7%、29.9%、15.5%,均明显高于以上三个部位(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DRs降低,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心源性死亡高危性,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调节束是右心室的腔内结构,连接右心室间隔和游离壁的前乳头肌,其内走行有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起源部位,也称浦肯野介导心律失常。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到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触发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型,额面电轴朝向左上,胸前导联R/S移行多大于V4导联。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及特发性心室颤动,理想的消融靶点前可标测到浦肯野电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调节束走行,有利于导管贴靠的稳定性及有效消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8例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消融治疗,并分析其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起源于三尖瓣环侧(游离)壁6例、三尖瓣环前间隔1例、二尖瓣环前侧壁1例。结论消融治疗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掌握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3.
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07,26(2):119-122
近年来,由于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使对其起源点的定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定位的准确率与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密切相关。因此,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位被广泛重视。本文结合文献介绍几种常见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体的表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就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昼夜节律、起源、联律间期及QRS波群的形态、时限等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6.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特发性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效果。方法纳入东莞康华医院2010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的指导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心脏大血管三维重建,标识希氏束、瓣环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观察3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2个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为(39.3±1.6)岁。30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均消失,无并发症。随访2月,30例患者中,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CARTO指导心脏血管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体表心电图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右冠窦和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各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ECG资料,总结体表心电图对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V2S/AV3R比值高于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后间隔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敏感性75%,特异性66.7%;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移行在V3,特异性58.3%,敏感度100%,准确性70.8%。结论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对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和右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0.
TaTe间期与QTd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的TaTe间期和QTd之间的差异及其TaTe间期和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入选315例住院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经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aTe间期和QTd的资料.同时入院后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照Holter检查结果分组,计算患者上述指标的数据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它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aT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而QTd对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没有预测价值,难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量化指标.对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单形、单源)频发TaTe间期无预测价值.结论:与QTd相比,TaTe间期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