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康复的相关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1998—12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autism,rehabilitation,therap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www.cnki.net(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1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孤独症,康复,治疗”,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及康复治疗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1篇,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22篇符合纳入标准,被选为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通过检索发现,单独研究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的文献较少,因此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康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②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③社会、家庭的支持及患儿父母的文化素质。④孤独症患儿的其他并发症。
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与患儿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是否及时控制有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或教育要注重个体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属于儿童心理广泛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特教培训方法短期住院个体化培训与家庭培训疗效差异。
方法:纳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1998—10/2001-05期间部分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和跟踪随访家庭培训患儿7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40例和家庭培训患儿3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组由专业孤独症培训师根据患儿症状制定个体化培训方案,每位教师全日负责培训1位患儿,内容涉及言语、社交、行为、认知、生活自理等。家庭培训组主要由父母根据培训师的指导建议,在家自行培训。培训时间3-4个月。均于短期培训前后分别接受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参与者共77例均进入数据分析。①两组患儿培训前,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3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9~1.517,P〉0.05)。②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教培训前病情全面缓解,包括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分等(t=2.469-6.008,P〈0.05)。而家庭培训组除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因子较培训前无改善(t=1.383,P〉0.05)外,其他量表分亦显著下降(t=2.427—4.902,P〈0.05)。③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较家庭培训组低(t=2.508,P〈0.05),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和社会/自制因子分较家庭培训组高(t=1.803-2.205,P〈0.05)。
结论:短期家庭培训和住院个体化培训都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孤独症儿童独立能力的改善。住院个体化培训疗效优于家庭培训,提示对孤独症社会能力的改善需要采用多方位的策略完成,而不能孤立于社会或集体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康复的相关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1998-12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autism,rehabilitation,therap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www.cnki.net(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1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孤独症,康复,治疗”,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及康复治疗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1篇,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22篇符合纳入标准,被选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通过检索发现,单独研究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的文献较少,因此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康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②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③社会、家庭的支持及患儿父母的文化素质。④孤独症患儿的其他并发症。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与患儿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是否及时控制有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或教育要注重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09/2002—09在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儿童脑病科治疗的儿童孤独症3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针刺组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头智针、舌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三针、足智针、风池、哑门,针刺1次/d,30min/次,10min行针1次,每周休息2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智康口服液(由何首乌、远志、龙眼肉、女贞子、龙骨、茯苓等组成,含生药3异/mL)、吡拉西坦口服液,3次/d,每次各10mL,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使用图片词汇量表测试患儿智商;使用社会适应行为量表评估社会适应行为商数(84~70为边界水平,69~55为轻度缺损,54-40为中度缺损);使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评估语言障碍改善情况(提高2个阶段为显效,提高1个阶段为有效,未提高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全部3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智商结果: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72.8&;#177;16.4,53.6&;#177;11.4,60.5&;#177;16.9,P〈0.01,0.05),药物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②社会适应行为商数:针刺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和药物组治疗后(71.6&;#177;16.9,52.1&;#177;12.4,59.9&;#177;11,2,P〈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③语言障碍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65%,30%,P〈0.01)。结论:针刺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和智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针刺引起孤独症语言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孤独症语言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潜伏期和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9/2002-09在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儿童脑病科治疗的儿童孤独症3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针刺组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头智针、舌三针、手三针、手智针、足三针、足智针、风池、哑门,针刺1次/d,30min/次,10min行针1次,每周休息2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智康口服液(由何首乌、远志、龙眼肉、女贞子、龙骨、茯苓等组成,含生药3g/mL)、吡拉西坦口服液,3次/d,每次各10mL,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使用日本MEB-4200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事件相关电位P3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事件相关电位P3的潜伏期可反映大脑对刺激进行编码、分类和识别的速度,P3的波幅与大脑皮质突触数目及注意状态有关,评估其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脑电变化。绪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P3潜伏期: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短[(492.19&;#177;31.04),(525.64&;#177;39.26)ms,t=8.48,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510.38&;#177;23.29),(518.23&;#177;26.35)ms,t=1.97,P〉0.05],治疗前后差值针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3.45&;#177;8.22),(7.85&;#177;3.06)ms,P〈0.01]。②P3波幅: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98&;#177;1.63),(4.66&;#177;1.24)μV,t=2.21,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4.85&;#177;1.09),(4.72&;#177;1.05)μV,t=1.48,P〉0.051,治疗前后差值针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77;0.39),(0.13&;#177;0.04)μV,P〈0.01]。结论:针刺能有效缩短孤独症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潜伏期,提示针刺治疗使神经冲动传导加快,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加工时间缩短。孤独症儿童针刺治疗后P3波幅升高,提示针刺可以促进发育受阻的患儿的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增加大脑皮质突触的数目与质量,同时,尽可能提高了孤独症患儿的注意水平,增加了能激活起来的神经元数量。 相似文献
6.
奖励法语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旬(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
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组8例(53.3%)交流态度良好(P〈0.01)。
结论:奖励法能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儿童孤独症(CA)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综述其脑影像学显像特点。脑血流灌注显像示CA患儿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左侧Broca区和左侧Wernicke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异常;葡萄糖代谢显像示额叶、颞叶及丘脑等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LCMRGlu)减低;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示CA患儿脑内DAT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分布无差异;5-羟色胺转运体(SERT)显像示SERT再摄取能力在大脑内侧额叶皮质下降;5-HT2受体显像提示,5-HT2受体密度减低。CA患儿脑内5-HT合成能力减低;fMRI示CA患儿皮层-边缘系统神经通路异常,脑内多个部位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脑内NAA浓度减低、NAA/Cr比值降低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对2000-01/2002-12在儿保门诊确诊的11例儿童孤独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通过8个疗程以上的训练,所有儿童社交、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统合训练是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男,3·5岁。因行为刻板,语言障碍就诊。家长发现患儿对大人说话不感兴趣,拒绝拥抱、亲吻,无喜悦表情。起初家长以为听力障碍,经医院检查听力正常。随年龄增长,患儿对父母冷淡、无依赖感,亦不主动与小朋友玩耍,有时会突然把小朋友推倒。排便必须在固定便器,不愿随家长串门,很少说话,对人称代词使用困难。查体:眼神游移不定,不能正视,查体不合作,对他人触摸反感。神经系统检查:颈软,两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减退,踝阵挛阳性。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均阴性。医技检查:心脏、腹部彩色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
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
设计:个案分析。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
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蔓。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
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
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晓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36):8281
背景: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由于病因不明,社交、语言及情感发育均有障碍,治疗上有很大困难。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特征。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市级儿童医院康复科。对象:2003-04/2004-07,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儿童孤独症患者23例,纳入标准:按DSM-III-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通过儿童行为量表,家长填写儿童健康调查表、智力测验、CT检查、EEG检查等做出诊断。男17例,年龄2~6岁;女6例,年龄3~5岁,独生子女20例,非独生子女3例,男女之比为3∶1,父母大专以上学历18例,高中3例,初中2例。方法:采用心理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239-2241
87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结合仿生海豚音的视听觉统合训练,每天45min,15d为一疗程,间隔2个月后开始下一疗程,评估其治疗前后的孤独症特征性症状,结合治疗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比。结果经比较第一、二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研究对象的特征性症状可见,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模仿语言以及重复和刻板动作5项指标差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相较于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后不同指标的改善率为8.0%~26.4%,第二疗程相较于第一疗程结束后改善率为42.5%~64.3%,综合连续两疗程改善率为50.6%~67.8%,连续两个疗程前后的ABC分值显著改善(P0.01),且年龄越小,改变分值越大。数字化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模仿语言,减少重复和刻板动作,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比较肯定。 相似文献
13.
现对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parathyroidism,IHP)误诊为孤独症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水平,比较孤独症儿童父亲和母亲的亲职压力差异.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对210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观察组)和200名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的亲职压力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亲职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母亲在亲职压力总分和亲职愁苦、困难儿童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父亲(P<0.01),在亲子互动失调维度上,观察组母亲和父亲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母亲的亲职压力水平高于父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35例孤独症儿童分为奖励语言训练组(2003-10/2005-05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20例病例)和对照组(2001-09/2003-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5例病例)。奖励语言训练组采用奖励法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对视、注意力、配对、模仿口部肌肉运动和发音、家庭的强化训练,每项训练均给予奖励,利用奖品训练。训练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周训练五六次,45min/次,疗程为3~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言语训练,无奖品。训练前后根据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对患儿进行评定,分4个阶段进行,阶段1-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阶段2-事物的基础概念阶段;阶段3-对事物用符号理解表达阶段;阶段4-组句(语言规则)阶段。日常生活交流态度评估,共分7大项进行,①对他人行为的注视。②视线交流。③对他人的指示、问候、招呼的反应。④向他人表达意愿。⑤感情起伏的表现。⑥提问-回答关系。⑦特征性言语。疗效评定:语言状态在同一阶段有进步者为好转,上升一阶段者为显效,无进步者为无效。每月评估1次。结果:35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语言发育阶段评估:治疗前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为第1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1例(55%)、8例(53.3%)(z=0.097,P=0.934),治疗后仍为第1阶段者分别为1例(5%)、3例(20%),奖励语言训练组有8例达到第3阶段,1例达到第4阶段,而对照组只有1例达到第3阶段(z=2.571,P=0.010),奖励语言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4.102,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z=1.983,P=0.047)。②临床疗效:奖励语言训练组显效14例(7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6例(40%),总有效率73.3%(P<0.05)。③日常生活交流态度:奖励语言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为交流态度不良(Ⅱ群),治疗后奖励语言训练组19例(95%)交流态度良好,对照组8例(53.3%)交流态度良好(P<0.01)。结论:奖励法能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语言理解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奖励法语言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治疗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观察属于儿童心理广泛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特教培训方法短期住院个体化培训与家庭培训疗效差异。方法:纳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1998-10/2001-05期间部分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和跟踪随访家庭培训患儿7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患儿40例和家庭培训患儿37例。住院个体化培训组由专业孤独症培训师根据患儿症状制定个体化培训方案,每位教师全日负责培训1位患儿,内容涉及言语、社交、行为、认知、生活自理等。家庭培训组主要由父母根据培训师的指导建议,在家自行培训。培训时间3~4个月。均于短期培训前后分别接受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参与者共77例均进入数据分析。①两组患儿培训前,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3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9~1.517,P>0.05)。②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较培训前病情全面缓解,包括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总分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认知、社会/自制分等(t=2.469~6.008,P<0.05)。而家庭培训组除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因子较培训前无改善(t=1.383,P>0.05)外,其他量表分亦显著下降(t=2.427~4.902,P<0.05)。③培训后,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较家庭培训组低(t=2.508,P<0.05),住院个体化培训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独立和社会/自制因子分较家庭培训组高(t=1.803~2.205,P<0.05)。结论:短期家庭培训和住院个体化培训都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功能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孤独症儿童独立能力的改善,住院个体化培训疗效优于家庭培训,提示对孤独症社会能力的改善需要采用多方位的策略完成,而不能孤立于社会或集体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郭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6):1122-1123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情况;配合2001年全国0~6岁儿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天津市和平区现住人口中0~6岁儿童5000人,其中对2~6岁的儿童3606人采取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筛查。筛查阳性者进入诊断程序,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心理教育量表评定。结果: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的共5名,均为男性,年龄2~4岁,时点患病率为0.1%,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母孕期和围生期有高危因素,但无特异性;父母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以上,亲子关系良好;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发育的停滞或减退,接触交往障碍和兴趣活动范围狭窄。结论:天津市和平区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国内外报道的患病率范围内,应加强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