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9例ILC及457例IDC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ILC组和IDC组肿瘤位于中央区比例分别为34.3%和15.6%(P=0.000);两组多中心多灶性所占比例分别为13.4%、2.4%,ILC组高于IDC组(P=0.000);ILC组和IDC组T4所占比例分别为8.7%、0.9%(P=0.000);淋巴结转移数10以上ILC组占20.6%,IDC组9.3%(P=0.005);ILC组单用超声、钼靶的检出率分别为79.3%、73.6%,IDC组分别为92.0%、84.5%(P〈0.05)。结论 ILC与IDC比较,原发肿瘤位于中央区较多,多灶性,多中心所占比例较高,原发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提示ILC较少适合保留乳房手术;ILC影像学表现有时不典型,联合运用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明显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蔡李芬  朱晓萍 《浙江医学》2019,41(18):2013-2016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184例DCIS、1005例ID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结果与IDC组比较,DCIS组乳头溢液、彩超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级、钼靶发现恶性钙化、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淋巴结未处理、肿瘤直径>5cm、细胞增殖指数(Ki-67)<14%的比例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均较高,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钼靶BI-RADS3级、低位淋巴结清扫或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比例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乳房手术方式、肿瘤皮肤累及情况、肿瘤直径<2cm及2~5cm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CIS患者有临床首发症状的比例低于IDC患者,两者免疫组化指标也有差异;因此,专科查体结合彩超、钼靶等辅助检查手段,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均有助于早期发现与诊断DCI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T1~2 DCIS-MI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及Her-2染色。结果①DCIS-MI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中无差异(P>0.05)。结论 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乳腺小叶癌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9例小叶癌的细胞、组织和大体特点,分析与细胞学诊断、x线诊断、B超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病临床表现特殊,与其细胞、组织结构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大体特点是临床表现和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双侧乳腺癌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前者指在排除一侧乳腺癌向对侧转移情况下同时或异时发现的双侧腺独立的原发性癌,而后者为由一侧乳腺原发癌转移到对侧乳腺的双侧乳腺癌。本文回顾1例转移性双侧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华 《当代医学》2013,(22):13-1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将2010年11月-2012年12月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其资料与同期的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中,进行乳腺彩超检查的病灶34例(68%),乳腺钼靶片为阳性表现的患者37例(74%),彩超或钼靶片检查异常表现的患者45例(90%)。此外,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患者在肿瘤大小、年龄分布及月经状况与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方面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ER及PR阳性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但比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阳性的表达率高。结论 ILC影像学不典型,应采用彩超及钼靶片进行联合检查可提高对ILC患者的诊断率,更好地明白ILC疾病发病的规律与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樊紫瑜  房煊  张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0):3806-3813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组织学类型多样。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是第二大常见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亚型(占5%~15%),近三十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升高。E-钙黏蛋白表达缺失是乳腺ILC最主要的分子特征,可导致细胞间缺乏黏附性、肿瘤呈特殊弥漫性浸润生长,这给临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带来了一定挑战。尽管多数乳腺ILC患者激素受体呈阳性表达、对内分泌治疗反应良好,但也存在内分泌治疗耐药问题。此外,近年研究证实乳腺ILC患者预后并非如既往研究报道的那样良好,仅基于肿瘤分期及分子分型的治疗原则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乳腺ILC,可能有必要将其作为独立的临床实体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乳腺IL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病理学及分子特征、诊断、治疗、预后、未来治疗方向等,以供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并优化乳腺ILC的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占34.8%,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9.5%,non-TNBC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6例,占19.6%,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68例,Ⅱ级80例,Ⅲ级36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22.4%。与non-TNBC组相比,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明显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就本组资料统计结果而言,尚不能认为乳腺癌家族史对TNBC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且TNB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on-TNBC组。结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其组织学分级多为高级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中的表现,以提高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ILC、IDC的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患者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 ILC患者6例,表现为结构紊乱扭曲、不对称性致密影4例(66. 67%),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2例(33. 33%)。IDC患者37例,表现为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者17例(45. 95%),肿块边界清晰者3例(8. 10%),肿块伴有钙化者13例(35. 13%),单纯钙化者2例(5. 40%),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2. 70%),误诊为可疑结节者1例(2. 70%)。LIC与IDC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637,P=0. 007)。结论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提高ILC与ID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佩芳  蒋冰  蔡存伟 《吉林医学》2011,32(12):2392-2392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387例乳腺癌病理标本,筛选出符合IMP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1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2病例ER、PR、HER-2进行检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51~69岁,平均(57.7±12.6岁),IMPC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1%,形态学均具有典型IMPC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ER阳性率为58.3%,PR阳性率为50%,HER-2阳性率为16.7%。结论:IMPC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乳腺癌,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复习21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19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26.72岁,年均46.8岁。ER阳性表达率为5612%,PR阳性表达率为46.1%。C-erbB-2的阳性表达率为74.0%。结论C-erbB-2与ER/PR呈负相关。ER/PR与C-erbB-2均表达内分泌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乳腺髓样癌(MB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病灶大小、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受体状态、Ki-67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余汉凤  周睿 《当代医学》2010,16(6):91-92
目的探讨乳腺骨肉瘤伴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乳腺骨肉瘤伴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大体:左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3cm×2cm的包块,质较硬,活动度欠佳,与边界不清。镜下:肿瘤性骨质排列紊乱,骨及骨样基质周边被覆于肿瘤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呈浸润性导管癌样排列。结论乳腺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本例伴浸润性导管癌更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并应与乳腺癌肉瘤、伴有骨或软骨化的乳腺癌及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乳腺癌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1病例介绍例1,女,69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4月入院。4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无红肿疼痛,无乳头溢脓。查体:右侧乳腺外上象限4cm×6cm质硬包块,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头向上偏斜,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右侧乳腺实性占位,右侧腋下有淋巴结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存档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根据WHO分类标准,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断浸润性微乳头状癌6例,结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为91.5%(86/94)?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无论肿瘤中IMPC结构比例占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 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石蜡标本,采用S-P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并取非癌乳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对照.结果:非癌乳腺组织的PTEN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高表达率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PTEN高表达率依次降低,存在下降趋势;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临床分期无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着PTEN蛋白表达降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PTEN蛋白低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TEN蛋白表达有可能成为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从3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PC(单纯型)形态学标准的病例5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分析研究。结果:5例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体征、肉眼观察及术中冷冻镜下特征;石蜡切片光镜下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腺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IMPC微乳头边缘EMA(+),肿瘤CD31(-),表明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结论:IMPC只能通过组织形态借助免疫组化诊断;IMPC的高淋巴管侵袭和高淋巴结转移要引起病理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