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来源及影响水平,以协助医院管理层及时了解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抗疫压力源量表对3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2名护士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本组护士主要压力源评分最高为担心医用物资短缺(3.61±0.31)分,最低为对新冠肺炎缺乏足够的认知(2.28±0.65)分;导致急诊科护士产生心理恐慌和焦虑情绪的主要压力源是新冠肺炎疾病特点的认知不足、护士的情绪反应过度、工作压力、防护压力、专业不自信力和缺乏情感支持。结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急诊科护士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教育,消除其认知误区,科学防护,完善医院、家庭、社会的三方支持体系,提供情感关怀支持,有助于急诊科护士减轻疫情情绪,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一线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情况,提出增强手卫生依从性的对策。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第五批参加支援武汉抗疫的10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自武汉开始上班1周的手卫生依从情况,并对不同科室、职称、性别的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100名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为81.46%,5个不同时刻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接触患者前85.39%、进行无菌操作前93.63%、体液暴露后98.09%、接触患者后76.47%、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6.22%。不同时刻手卫生依从性、接触患者前后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接触患者前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接触患者后不同性别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本次调查支援武汉抗疫的100名护理人员总体手卫生依从率较低,管理者应加强对低职称、男护士、除ICU、急诊科和感染科外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务必落实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公立医院在现有人员配置的基础上提升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以期提升医院整体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方法 抽取石家庄三家公立医院15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防护相关知信行现状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影响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护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护知识平均得分为(28.64±7.91)分;态度平均得分为(16.92±1.76)分;行为平均得分为(16.81±1.79)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护理专业人员知识得分比临床专业高;态度得分中公共卫生等相关科室及临床科室得分高于其他科室,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比护理专业及临床专业高;行为得分中临床科室人员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其他职称系列得分明显低于医师、护师和技师。结论 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护相关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态度和行为水平较好。加大对医务人员新冠肺炎防护相关内容的培训,强化督导力度,是提升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5.
正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中属于冠状病毒科,已多次被证实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1]。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以及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都证明了冠状病毒可以跨越物种屏障,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2-3]。目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4]还没有特异性的药物以及疫苗出现,在缺乏有效治疗与防控方法前,对于接触感染人员最多的医护人员应做好防护。我院神经外科结合临床实践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防护文献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新冠肺炎非定点医院护士在防控疫情中遇到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从而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疫情工作流程,强化全员督导培训,为疫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支援护士抗击新冠肺炎时承担突发疫情救护任务的心理负荷现状,并分析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一梯队支援护士68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版NASA任务负荷指数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分析心理负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68名支援护士的心理负荷为(90.29±11.91)分,负荷感受为(59.40±7.55)分,自我评价为(30.90±5.92)分;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为(1.59±0.26)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支援护士的心理负荷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661,P<0.001),负荷感受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593,P<0.001),自我评价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573,P<0.001)。结论:支援护士抗击新冠肺炎的心理负荷较高,护理管理者应评估支援护士心理负荷,建立鼓励机制和心理干预措施,为制定下一梯队选拔支援护士标准做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家玥刘睿施文悦谢逸菲李美慧李依霖杜苗 《当代护士》2022,(1):148-150
医务人员使用医用防护眼罩过程中,会面临密闭性不足、舒适度欠缺、防雾性不够、耐磨性欠佳、清晰度不足的问题,给自身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因此,为提高医用防护眼罩的功能和使用感,本研究从增加测压功能、改善硅胶、增加除雾系统、改良镜片材质、添加附件、增加测温功能等方面对医用防护眼罩进行模块化改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非感染科护士支援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理志愿者的储备与管理提供指导。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问卷星形式调查四川省某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非感染科1196名护士支援抗疫一线的意愿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实际回复问卷904份,有效问卷898份,有效问卷率99.34%;其中828名(92.20%)护士表示自愿支援抗疫一线。单因素分析显示,护士所在科室、学历、政治面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婚姻及生育状况、家人支持情况与其是否愿意参与抗疫一线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护士所在科室、政治面貌、家人支持情况是其参与抗疫一线的影响因素。结论:绝大多数护士都愿意主动支援抗疫一线,对此可以从医院层面、科室层面、个人层面制定相关干预、激励措施,增加社会和组织支持力度,给予人性关怀和激励,以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专业价值,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冠肺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分别从防、控、治三方面阐述充分发挥护士作用,给予护士处方权的必要性,并依据三重底线模型对护士授予处方权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依从性及自我防护行为满意度,为做好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疫情期间在京工作和支援武汉的623名医护人员,采用统一的语言使用自行编制的防护行为调查表通过微信进行调查。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防护依从性超过60.00%,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生活中的防护依从性优于在京工作人员(P<0.05),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防护满意度为95.83%,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在京工作人员(P<0.001)。结论: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遵从双向防护的原则,做好自身防护,保障健康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新护士工作压力和转型冲击的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长沙市三级医院120名新护士,应用新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和护理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新护士压力总均分为(1.97±0.37)分,转型冲击总均分为(3.06±0.82)分,转型冲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病人护理方面问题能够预测新护士的转型冲击水平(P<0.01),其贡献率为42.4%.结论 新护士转型冲击处于中等水平,压力越大的新护士转型冲击越高,护理管理者需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新护士压力,以降低转型冲击,帮助新护士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线护士心理现状并及时给予应对策略。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贵州省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线护士进行追踪测量,并针对现状分析、探讨对策。结果:289名新冠肺炎一线护士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入岗前焦虑症状高于在岗时及离岗后(P0.05);在岗时抑郁症状高于入岗前及离岗后(P0.05);离岗后抑郁症状较焦虑症状明显。结论:289名贵州省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线护士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且不同时期心理反应变化不同,因此,管理者应重视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护士的心理需求,针对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确保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15.
17.
目的了解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主要的压力来源及程度,为制定减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精神科63名临床一线护士和50名非一线护士进行工作压力源的调查分析。结果在压力源量表5个子条目的比较中,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病人护理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临床一线护士的压力程度明显高于非一线护士。结论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的压力程度较高,压力源主要来自服务对象和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及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外科及监护室共62名护士及实习护士51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及描述性分析,自行设计问卷。 结果 113名护士中锐器伤发生率(72人)63.72%,其中针刺伤为49人占43.36%,安瓿玻璃伤19人,占16.81%,其他锐器伤(刀片,铝盖)4人,占3.54%,在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只有8例(11.11%)。护龄在5年之内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5年以上的护士,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与在职护士进行X2检验,P<0.05。 结论 护士锐器损伤率发生率高,尤其是针刺伤及安瓿玻璃伤,对锐器伤危害认识不足,应加强认识,加强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以减少锐器伤。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