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独或联合白介素-1β(IL-1β)对人气道上皮细胞
(16HBE,A549)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重组人HMGB1与IL-1β复合物的制备:一定浓度的HMGB1与IL-1β混
匀后于4℃冰箱静置16h。实验分组:对照组,HMGB1-100ng/ml,IL-1β-10ng/ml,HMGB1-25ng/ml + IL-1β-10ng/ml,
HMGB1-100ng/ml+IL-1β-10ng/ml处理气道上皮细胞24h,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刺激组对气道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实时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IL-8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的浓度。结果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情况下,
HMGB1-100ng/ml对气道上皮细胞IL-8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与IL-1β形成复合物后,可协同IL-1β显著增加16HBE和
A549IL-8的表达和释放(P<0.05),并具有浓度依赖趋势。结论HMGB1可协同IL-1β促进气道上皮细胞IL-8的表达,可能为
HMGB1参与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16HBE按以下方法分组。1HMGB1不同质量浓度组:0、100、500、2 000μg/L HMGB1刺激16HBE 24 h。2HMGB1不同作用时间组:对照组,2 000μg/L HMGB1分别刺激16HBE 6、12、24h组。MTT检测上述各组干预后16HBE的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6HBE 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水平。应用P38 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观察其对HMGB1诱导VEGF表达和分泌的影响。结果:随HMGB1作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VEGF的表达和分泌呈上升趋势(P均<0.05),但细胞活力无明显改变(P均>0.05)。HMGB1刺激增加了16HBE细胞VEGF的表达和分泌,SB-202190几乎完全抑制了HMGB1诱导的VEGF的表达和分泌(P均<0.05)。结论:HMGB1可能通过P38 MAPK通路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3.
IL-1β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主动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IL‐1β对健康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和释放的影响。方法培养HBE135‐E6E7,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L‐1β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刺激HBE后HMGB1mRNA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IL‐1β刺激HBE总蛋白、胞核、胞质HMGB1表达。免疫荧光观察IL‐1β刺激后对HBEHMGB1的移位的影响。结果0.1、1.0、10.0ng/mLIL‐1β刺激HBE24h对其活力无影响。IL‐1β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刺激HBE的HMGB1mRNA水平升高,IL‐1β增加HBE的HMGB1蛋白表达水平。在浓度依赖性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0、10.0ng/mLIL‐1β刺激HBE24h后培养上清液HMGB1水平显著增加;在时间依赖性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10.0ng/mLIL‐1β刺激HBE12h、24h后细胞上清液中的HMGB1显著升高(P<0.05);10.0ng/mLIL‐1β刺激HBE24h后,HBE胞质蛋白明显增加,胞核蛋白减少。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MGB1主要表达正常HBE的细胞核内,少量分布于细胞质,IL‐1β(10.0ng/mL)刺激HBE24h,HMGB1明显从HBE胞核向胞质转位。结论IL‐1β可以显著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HMGB1的表达和主动释放,提示HMGB1可能参与了IL‐1β介导慢性气道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协同屋尘螨(HDM)对人气道上皮细胞系16HBE通透性及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加入无刺激物培养基)、HDM(100 U/mL)刺激组、HMGB1(400 ng/mL)刺激组和HDM(100 U/mL)+HMGB1(400 ng/mL)联合刺激组。处理细胞24 h,并通过MTT比色法测定16HBE细胞存活和生长。通过测定紧密连接相关的单层细胞的跨膜电阻值(TER)及FITC-右旋糖苷通透性,观察处理因素对16HBE细胞通透性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olt)测定E-cadherin,β-catenin,claudin-1和occludin4种连接蛋白水平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连接蛋白的分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DM可引起TER一过性下降,降低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DM刺激组比较,联合刺激组显著增加16HBE细胞通透性,减少16HBE细胞TER值,增加FITC-右旋糖苷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DM和HMGB1刺激组比较,联合刺激组降低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进粘附连接蛋白E-cadherin及β-catenin再分布。结论 HMGB1协同HDM增加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通透性及连接蛋白表达异常,为HMGB1可能参与了哮喘上皮屏障功能异常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0.2ml悬浊液(1×107/ml人宫颈癌Hela细胞)接种于20只BALB/c裸鼠,1周后成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沙利度胺组、单纯放疗组(20Gy组)和沙利度胺联合放疗组(沙利度胺+20Gy组)4组,每组5只。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0.5%羧甲基纤维钠,1次/d,连续14d;沙利度胺组:腹腔注射0.2ml沙利度胺溶液,1次/d,连续14d;20Gy组:用6MVX线照射移植瘤瘤体,2Gy/d,5次/周,共10次;沙利度胺+20Gy组:腹腔注射0.2ml沙利度胺溶液,1次/d,连续14d,放疗措施同20Gy组。各组每2d测量1次肿瘤体积,2周后剥瘤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20Gy组、沙利度胺+20Gy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明显下降,抑瘤率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沙利度胺组、20Gy组比较,沙利度胺+20Gy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明显下降,抑瘤率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沙利度胺组、20Gy组和沙利度胺+20Gy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表达分别呈强阳性、阳性、阳性和弱阳性,后3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表达均下降,其中沙利度胺+20Gy组下降最明显。结论沙利度胺能增强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移植瘤VEGF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8):1381-1385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乳酸脱氢酶及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组40例,给予CHOP化疗方案治疗。沙利度胺组43例,给予沙利度胺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酸盐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Th17细胞比率及自然杀伤细胞(NK)比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及其他相关因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周期治疗后,化疗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及NK细胞比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治疗前;沙利度胺组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及NK细胞比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沙利度胺组IgG、IgA、IgM、VEGF、LDH、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化疗组(P<0.05),TNF-α、Th17细胞比率及NK细胞比率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h17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比率,为临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体外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 猕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株(RF/6A)扩增培养、血清饥饿培养24 h后,分为对照组及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分为对照组,10 ng/mL VEGF干预组,50、100、200 ng/mL IGFBP-rP1+10 ng/mL VEGF干预组进行干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中B-Raf蛋白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 3活性的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50、100、200 ng/mL IGFBP-rP1干预组RF/6A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与Caspase 3活性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升高、D405值显著降低(均P<0.05);与10 ng/mL VEGF干预组比较,50、100、200 ng/mL IGFBP rP1+10 ng/mL VEGF干预组RF/6A细胞细胞质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D405值显著升高(均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FBP-rP1通过干预B-Raf蛋白表达,上调细胞Caspase 3活性,对抗VEGF的促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发挥抑血管新生因子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越  彭莉  郑巧  郝炎  唐志刚 《浙江医学》2018,40(19):2148-2150,2157
目的观察黄芪对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诱导异常增殖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IL-1β(10ng/ml)阳性对照组、CagA(4滋g/ml)实验组、CagA(4滋g/ml)+黄芪(1mg/ml)干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后培养72h,CCK-8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结果IL-1β阳性对照组、CagA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均P<0.05),PCNA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CagA+黄芪干预组细胞增殖能力较CagA实验组减弱(P<0.05),PCNA表达水平较CagA实验组降低(P<0.05)。结论黄芪或通过降低PCNA的表达水平,抑制CagA诱导异常增殖大鼠系膜细胞的增殖能力,可为IgA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炎症状态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的影响,探讨影响受体表达和延缓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可能干预措施。方法培养的HMC随机分为5组继续培养24 h:空白组:普通培养的细胞;对照组:5 ng/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实验组:5 ng/mL IL-1β+2.5μmol/L 15d-PGJ2,5 ng/mL IL-1β+5μmol/L 15d-PGJ2,5 ng/mL IL-1β+10μmol/L 15d-PGJ2,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不同剂量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IL-1β作用下HMC ABCA1 mRNA的影响。培养的HMC随机分为4组继续培养24 h:空白组:普通培养的细胞;对照组:5 ng/mL IL-1β;实验组:5 ng/mL IL-1β+5μmol/L 15d-PGJ2,5 ng/mL IL-1β+10μmol/L 15d-PGJ2,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不同剂量15d-PGJ2对IL-1β诱导的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炎症因子IL-1β能够抑制HMC的ABCA1表达,15d-PGJ2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IL-1β抑制的ABCA1 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5 ng/mL IL-1β)比较,2.5、5、10μmol/L 15d-PGJ2实验组ABCA1 mRNA表达分别升高1.34、2.15、2.88倍,5、10μmol/L 15d-PGJ2实验组ABCA1蛋白表达分别升高1.16、1.54倍。结论 PPAR-γ激动剂15d-PGJ2剂量依赖性改善IL-1β对ABCA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对炎症导致的系膜细胞脂质失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对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生长、免疫平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使用Lipofectamine 3000转染试剂对16HBE细胞分别转染NC-shRNA或FGF23-shRNA。转染后,使用10 ng/mL TGF-β1处理细胞48 h。16HBE细胞分为对照组、NC-shRNA组、FGF23-shRNA组、TGF-β1组、NC-shRNA+TGF-β1组和FGF23-shRNA+TGF-β1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16HBE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4、IL-17和IL-10的水平。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16HBE细胞中FGF23、Klotho、FGFR4、E-cadherin、α-SMA和N-cadherin的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TGF-β1组相比,FGF23-shRNA+TGF-β1组的OD 450nm 值降低(P<0.05)。与TGF-β1组相比,FGF23-shRNA+TGF-β1组的IFN-γ和IL-10的水平升高,而IL-4和IL-17降低(P<0.05)。与TGF-β1组相比,FGF23-shRNA+TGF-β1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α-SMA降低(P<0.05)。与TGF-β1组相比,FGF23-shRNA+TGF-β1组的E-cadherin相对荧光强度升高,而N-cadherin降低(P<0.05)。与TGF-β1组相比,FGF23-shRNA+TGF-β1组的FGF23和FGF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而Klotho均升高(P<0.05)。结论 下调FGF23抑制了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的生长和EMT过程,并纠正了Th1/Th2和Treg/Th17的失衡,FGF23-Klotho-FGFR4信号可能是哮喘治疗的一种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增殖、迁移运动、修复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EMT患者的ESC,加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500.00、250.00、125.00、62.50、31.25μg/ml)分别作用24 h、48 h后,应用噻唑蓝法测定ESC的抑制率.另取ESC分为空白组(沙利度胺0μg/ml)、15 μg/ml沙利度胺组、30 μg/ml沙利度胺组,分别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沙利度胺对ESC迁移运动及修复能力、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在沙利度胺作用24 h后ESC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检测沙利度胺对E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5、30 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的迁移及修复能力、穿膜细胞数较空白组下降,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升高(P<0.05);细胞抑制率随沙利度胺作用的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15、30 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可抑制人EMT患者ESC的增殖、迁移运动和体外侵袭能力,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下调细胞VEGF蛋白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T-29结肠癌细胞系经细胞因子TNF-а、IL-1β、IFN-γ及脂多糖(LPS)刺激后,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及人β防御素2(HBD2)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及其与NF-kB激活的关系.方法 HT-29细胞分为8组,分别加入RPMI 1640、TNF-а(20 ng/mL)、IL-1β(20 ng/mL)、IFN-7(20 ng/mL)、LPS(50rig/mL)、TNF-а(20 ng/mL)+LPS(50 ng/mL)、IL-1β(20 ng/mL)+LPS(50 ng/mL)、IFN-γ(20 ng/mL)+LPS(50 ng/mL)干预.ELISA测定各组HT-29细胞上清液IL-8水平,RT-PCR检测各组细胞TLR4、MD2、HBD2 mRNA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TLR4和NF-kB蛋白表达.结果 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加LPS组上清液IL-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HT-29细胞与细胞因子预孵育后再以LPS刺激,IL-8的表达进一步升高(P<0.01).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加LPS均能上调HT-29细胞TLR4和MD2 mRNA的水平(P<0.01);HBD2 mRNA水平在IL-1β,LPS协同TNF-а、IL-1β、IFN-γ组升高(P<0.05).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加LPS均能上调HT-29细胞TLR4和NF-kB蛋白表达(P<0.01);HT-29细胞与细胞因子预孵育后再以LPS刺激,NF-kB蛋白表达进一步增高(P<0.05).结论 细胞因子(TNF-а、IL-1β、IFN-γ)能够增加肠上皮细胞(IEC)的TLR4和MD2表达、增强其对LPS的反应性,造成IEC对常驻菌的过度反应,从而启动或加重肠道炎症;炎症信号(IL-1β、LPS+TNF-а、LPS+IFN-γ)刺激可诱导IEC的HBD2基因转录表达,增强肠道获得性免疫反应,影响肠道炎症进程.  相似文献   

13.
詹东昂  柯峰  杨超  刘华 《浙江医学》2022,44(19):2049-2055
目的分析miR-16-5p在肝星状细胞中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肝纤维化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为研究对象,用5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处理细胞0、24、48、72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RT-qPCR法检测细胞TNF-α和IFN-γ表达水平,筛选出TGF-β1最佳作用时间。将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miR-16-5p超表达组、miR-16-5p抑制组、超表达-空载组、抑制-空载组,采用RT-qPCR法检测miR-16-5p表达水平以验证转染效果;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PD-1配体(PD-L1)、NF-κB、p-NF-κ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miR-16-5p、PD-L1以及炎症因子TNF-α、IFN-γ、IL-6和IL-10mRNA表达水平。结果5ng/mlTGF-β1处理细胞0、24、48、72h后,细胞增殖且形态发生改变;炎症因子TNF-α、IFN-γ在TGF-β1处理48h时后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miR-16-5p超表达组细胞miR-16-5p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PD-L1和IL-10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p-NF-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miR-16-5p超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miR-16-5p抑制组miR-16-5p、PD-L1、I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p-NF-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TNF-α、IFN-γ、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结论miR-16-5p在肝星状细胞中通过调控PD-L1表达降低肝细胞炎症水平,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参与抑制肝纤维化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温经通络汤对IL-1β诱导关节软骨细胞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小鼠膝关节软骨中提取原代软骨细胞,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IL-1β诱导软骨细胞炎症模型,采用慢病毒RNAi-HMGB1转染软骨细胞,干扰HMGB1的表达;后用不同浓度的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干预细胞;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中HMGB1、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qPCR检测HMGB1、NF-κB1、NF-κB2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PGE-2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IL-1β诱导软骨细胞炎症模型中HMGB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且p-IκBα/IκBα和p-P65/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NF-κB1、NF-κB2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RNAi-HMGB1慢病毒转染可显著下调HMGB1的表达水平(P<0.01),并抑制p-IκBα/IκBα和p-P65/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P<0.01)与NF-κB1、NF-κB2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娜  邱晨  荀安营  季乐财  卓宋明 《浙江医学》2017,39(14):1175-1178
目的观察FPTⅢ对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分泌IL-6及Rantes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采用酶消化法培养ASMCs,并经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鉴定。取第3代ASMCs,设哮喘组、对照组,各分成5个亚组:对照空白组(不加任何干预剂)、对照PBS组(加入PBS)、对照诱导组(加入10ng/mlIL-1β、TNF-α、IFN-γ混合液)、对照干预A组(加入10滋M的FPTⅢ)、对照干预B组(加入混合物刺激物24h,再加入10滋M的FPTⅢ);哮喘空白组、哮喘PBS组、哮喘诱导组、哮喘干预A组、哮喘干预B组,干预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ASMCs分泌IL-6及Rantes水平。结果α-Actin经荧光染色后呈绿色荧光,哮喘空白组较对照空白组荧光强度减弱。哮喘干预A、B组ASMCs分泌IL-6、Rantes水平均明显低于哮喘空白组(均P<0.05),且抑制效应呈时间依赖性。FPTⅢ浓度达5~10滋M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结论FPTⅢ干预可以使哮喘大鼠ASMCs分泌IL-6及Rantes减少,伴随细胞内α-Actin的变化,进一步导致细胞表型发生变化,为哮喘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炎症状态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5(GSTM5)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 ng/m L)诱导16HBE,建立急性肺损伤细胞炎症模型,分组处理如下:空白对照组、TNF-α组(TNF-α)、GSTM5组(GSTM5+TNF-α)、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质粒+TNF-α)。GSTM5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导入GSTM5-GFP质粒及阴性对照质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6、IL-8、IL-10的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F-κB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P-NF-κB、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检查证实成功构建GSTM5-GFP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成功。TNF-α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8、IL-10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GSTM5组细胞上清液中IL-6、IL-8、IL-10均较TNF-α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NF-α刺激后各组细胞总NF-κB mRNA转录水平、NF-κB、p38磷酸化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增高(P0.05),而GSTM5组较TNF-α组与阴性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过表达GSTM5可下调TNF-α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水平,其机制与GSTM5抑制p38MAPK、NF-κB磷酸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滑膜成纤维细胞(synovial fibroblast, SF)来源的外泌体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获得HMGB1沉默稳转滑膜的成纤维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组)和ExoQuick-TC试剂盒处理后细胞(Exo组)提取上清液,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HMGB1、CD63及CD81蛋白的表达。将软骨细胞HC-A分为空白对照组、IL-1β组(100 pg/ml IL-1β预刺激)和IL-1β+Exo组(100 pg/ml IL-1β预刺激+50μg/ml滑膜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IL-6、TNF-α、MMP-1、MMP-13和COL2A1的mRNA水平。随后将IL-1β处理的软骨细胞分为IL-1β组、IL-1β+Exo组、IL-1β+Exo+NC-siRNA组和IL-1β+Exo+HMGB1-siRNA组。IL-1β+Exo+NC-siRNA组和IL-1β+Exo+HMGB1-siRNA组IL-1β处理的软骨细胞分别加入转染NC-siRNA或HMGB1-siR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高脂诱导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 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沙利度胺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IL-1水平;罗氏生物化学仪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含量.苏丹IV染色检测主动脉As病变面积,HE染色检测As病变程度. 结果 高脂组TNF-α、IL-8和IL-1β水平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沙利度胺组TNF-α、IL-8和IL-1水平比高脂组显著降低(P<0.05).高脂组和沙利度胺组TC、HDL和TG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苏丹IV染色和HE染色发现高脂组有明显的As病变存在,沙利度胺组As病变面积和病变程度都明显减轻. 结论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高脂诱导的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URSA早孕妇女为观察组,46例正常早孕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h17/Treg比值和相关指标(HMGB1、IL-17、IL-6、TGF-β及IL-10)的表达水平,分析HMGB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均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HMGB1、IL-17、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GF-β、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1与IL-6、IL-17、Treg、Th7均呈正相关(P0.05),HMGB1与TGF-β、IL-10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URSA患者外周血HMGB1水平增高,其可能通过影响Th17/Treg平衡参与URSA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多甙下调IL-1β诱导的呼吸道上皮细胞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多甙)对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调控,以探讨雷公藤在气道重塑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原代分离新西兰白兔气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IL-1β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IL-1β),IL-1β 雷公藤共处理A、B、C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μg/ml、10μg/ml、20μg/ml的雷公藤溶液预处理半小时后再给予终浓度为10ng/ml的IL-1β),作用24h收集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TGF-β1的表达。结果IL-1β处理组(0.511±0.012)TGF-β1表达较对照组(0.138±0·009)显著增强,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IL-1β 雷公藤共处理A、B、C组(0.353±0.046,0.245±0.034,0.218±0·024)TGF-β1表达较IL-1β处理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在5-20μg/ml浓度范围内,随雷公藤浓度的增加,气道上皮TGF-β1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减少。结论雷公藤多甙抑制由IL-1β诱导的气道上皮TGF-β1的过度表达,从而可减轻气道重塑的发生,为雷公藤防治哮喘气道重塑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