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柴胡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潜在活性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Uniprot)筛选出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基因,并将目标蛋白名称标准化,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PSD靶点基因;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后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柴胡治疗PSD的潜在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Cytoscape-v3.9.1软件进行核心靶点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PyMol软件和AutoDockTools-1.5.7软件对柴胡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使用分子对接技术绘制相应的分子对接图。结果:共筛选得到柴胡活性成分17个,去重后对应靶点175个,疾病靶点852个,经Venny数据库预测到疾病-药物交集靶点45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323个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获得10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强力定眩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平台检索强力定眩片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得到高血压相关靶点,整合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获取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筛选核心成分。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蛋白。使用MCODE对PPI网络进行蛋白聚类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Hiplot分析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再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实现核心成分-核心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检索得到强力定眩片活性成分44个,作用靶点679个,疾病相关靶点2 367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305个。KEGG分析显示,交集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F-1等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显示,交集基因主要富集于循环系统调控过程、血管管径调节、MAPK级联正向调节、血压调节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核心成分与核心蛋白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强力定眩片可能通过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平滑肌收缩、氧化应激、钙离子通道等方式,起到降低血压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颅脑损伤(TB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出通窍活血汤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GeneCard与OMIM数据库获得颅脑损伤疾病靶点,得到通窍活血汤的中药与TBI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后收集得所有中药成分127个,收集疾病靶点1 811个,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共62个。PPI网络提示核心靶点为ALB、IL6、CASP3、EGFR、VEGFA等;GO功能注释得到73条富集结果,包括DNA结合转录激活剂活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等,富集得到PI3K-AKT等75条核心的KEGG通路。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颅脑损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法探讨三仁汤主要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中医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获得三仁汤君药(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全部化学成分并筛选,结合相关文献筛得主要活性成分。借助Uni Port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对应靶标蛋白,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网站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Hubba分析关键子网络。CTD数据库对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靶蛋白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以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及洛匹那韦等相关化学药物为配体,通过CB-Dock网站分别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三仁汤君药共有39个活性成分,对应有效靶标168个。GO功能富集分析筛得生物学过程(BP)、细胞组成(CC)、分子功能(MF)分别为25条、14条及2条。KEGG富集筛得先天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cytokine signaling in immune system)及白介素信号通路(signaling by interleukins)等信号通路,共36条。分子对接提示三仁汤君药活性成分白桦脂酸、枣素及齐墩果酸与SARS-CoV-2 3CL水解酶结合性较好,三者的Vina得分与3CLpro抑制剂洛匹那韦及Rd Rp抑制剂瑞德西韦的得分相近。结论三仁汤君药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参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参与COVID-19的多种生理过程,对治疗COVID-19发挥一定的干预作用,且其活性成分具有潜在抗SARS-CoV-2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原理探讨药对金银花-连翘干预痤疮的分子通路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金银花、连翘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痤疮差异性靶点基因,预测中药中痤疮相关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中药-成分-关键靶标-主要通路”的可视化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对筛选出的靶点基因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从而获得基因本体论(GO)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注释结果,进而探究中药干预痤疮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药对金银花-连翘干预痤疮共预测得到活性成分29个,涉及核心靶点基因97个、GO生物功能103个、KEGG信号通路119个。结论:药对金银花-连翘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干预痤疮,主要涉及核受体的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等功能,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土茯苓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的调控网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土茯苓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TD)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及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疾病靶点。运用R语言将药物成分匹配疾病靶点,通过复杂可视化网络平台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采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数据库(STRING)构建靶蛋白PPI网络,找出关键基因,对成分-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网络分析显示,15个活性成分共涉及有效靶点325个,86条作用通路,预测出12个活性成分、114个靶点蛋白和20条关键通路与寻常银屑病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土茯苓可能通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相关靶点起到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功效,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土茯苓治疗寻常银屑病的潜在活性化合物与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紫苏-百合药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活性成分及相应基因靶点、信号通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文献检索紫苏-百合药对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应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原发性失眠的疾病靶点;紫苏-百合药对和原发性失眠的交集基因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到紫苏-百合药对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紫苏16个,百合7个(包含1个重复活性成分);有效活性成分与原发性失眠共同作用靶点53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BP)共有284条;细胞组分(CC)共有35条;分子功能(MF)共有58条;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102条通路。结论:紫苏-百合药对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原发性失眠,为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生物信息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熟地黄-当归药对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查阅文献筛选出熟地黄-当归药对的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借助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男性不育症作用靶点并通过Venny 2.1.0获得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再利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药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然后用STRING数据库作蛋白互作(PPI)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再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关键通路”网络图。最后用AutoDock软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熟地黄-当归药对存在6个活性成分及57个相关作用靶点,与男性不育症的1 361个靶点有19个交集靶点。这些靶点涉及蛋白结合、蛋白二聚体活动、酶结合、细胞老化与凋亡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干预癌症通路、Apoptosis通路、Hepatitis B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肾和脉方核心中药在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检索补肾和脉方核心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与ISH治疗相关的靶点,利用R4.0.2软件中的Venn包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的CytoNCA插件进行集中性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利用R4.0.2软件以及拓展包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Vina软件进行核心药物成分与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在补肾和脉方核心药物中筛选出39种活性成分,并与疾病具有141个共同靶点。PPI拓扑分析筛选出转录因子JUN、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1(MAPK1)、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14(MAPK14)、肿瘤坏死因子(TNF)等13个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分析显示,补肾和脉方治疗ISH可以影响脂多糖反应、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进程和管径调节等多种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涉及流体剪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参苓白术散的活性成分与药物作用靶点,在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AAD的靶点。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参苓白术散”对AAD作用靶点的调控网络图,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参苓白术散对AAD调控网络中潜在的最佳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 Dock Tools 1.5.6和Auto Dock Vina 1.0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搜索得到参苓白术散活性化合物156个,对应的靶点276个;其中作用于AAD的靶点186个,AAD疾病靶点2 787个。有GO条目440条与KEGG通路127条。参苓白术散的核心化合物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作用于关键靶蛋白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沈氏降压四物汤治疗高血压的分子机制。方法:参考《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查找降压四物汤(组成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每味药的活性成分,应用Pub Chem数据库检索这些成分对应的靶蛋白;在Pub Med gene数据库中检索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将上述数据集导入分子网络分析平台,分别构建靶蛋白和基因的分子网络及生物学通路;通过网络比较,可视化呈现降压四物汤治疗高血压的作用靶点和分子网络机制。结果:降压四物汤主要针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分子靶点及通过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signaling,GPR signalin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对高血压发挥疗效。结论:降压四物汤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剂,采用分子网络分析方法能够预测中药复方治疗病证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化湿败毒方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并提取其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OVID-19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及疾病的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靶标蛋白互作网络关系,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PPI网络、"中药-潜在活性成分-潜在靶标-疾病"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7.2软件、R软件及相应程序包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检索得到269个药物活性成分和2 629个药物靶标,其中药物疾病共同靶标49个,GO功能富集分析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γ-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等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AGE-RAGE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与COVID-19相关蛋白及作用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可能起到类似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结论:化湿败毒方含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多种通路,从抗炎、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方面治疗COVID-19。  相似文献   

13.
水蛭基原复杂、市场混乱、传统方法难以有效鉴别,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分子鉴定方法根据生物间的分子特征差异进行鉴定,不受自然环境、生长发育阶段等外部因素影响,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的特点。目前应用于水蛭的分子鉴定方法有:基于核酸的RAPD技术、SSR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和基于蛋白质的SDS-PAGE技术、同工酶分析技术,本文在简述水蛭不同分子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蛭不同分子鉴定方法的技术和应用特点进行比较,最后对DNA宏条形码技术、Target-sequencing技术、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在水蛭混合物,特别是中成药中水蛭成分的鉴定进行展望,旨在为水蛭鉴定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熊果酸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Drug Bank数据库,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等检索熊果酸的潜在治病靶点。通过DAVID生物信息学资源(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STRING进行蛋白相互作用,采用分子对接技术(i GEMDOCK,Systems Dock)对熊果酸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蛋白进行能量匹配。筛选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潜在靶点。结果:收集相关靶标蛋白66个,DAVID通路富集得到27条信号通路(P0.01),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路关键靶标蛋白11个(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6,转录因子AP-1,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集落刺激因子-2,白细胞介素-1β,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黏附分子-1,原癌基因蛋白c-Fos)。通过蛋白相互作用发现有4个靶标蛋白具有实验数据支持。通过分子对接表明熊果酸主要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转录因子AP-1,白细胞介素-1β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熊果酸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柴胡疏肝散(Chai Hu Shu Gan San,CHSGS)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分子靶点,构建预后模型和列线图。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加权共表达基因和聚类模块与正常组的差异基因;将四者取交集,得到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从TCMSP和SymMap数据库下载CHSGS的化合物和靶点,进一步将CHSGS的靶点与HCC相关基因进行取交集得到治疗HCC相关靶点,将其治疗HCC相关靶点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使用SymMap数据库,构建CHSGS治疗HCC“病-证-方/药”网络。将PPI和构建的药物靶点网络取交集,得到核心的靶点,进一步使用cox LASSO回归分析构建相关的预后模型;结合临床性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构建列线图;使用分子对接评估分子靶点的结合情况。使用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进行核心靶点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结果 得到了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因890个。CHSGS治疗HCC靶点38个。GO和KEGG分析显示,CHSGS治疗HCC可能与对无机物的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和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有关;CHSGS治疗HCC可能与FOXM1信号通路有关。cox LASSO回归构建了预后模型,其模型公式为:(0.1165)*CCNB1 + (-0.0396)*PON1 + (0.0888)*CHEK1 + (0.0521)*SPP1 + (0.0093)*NQO1 + (0.0102)*SERPINE1 + (0.0012)*IGFBP3。单因素cox联合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SR1、T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其c-index为0.68,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鼠李素与ESR1的结合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蛋白质水平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结论 异鼠李素可能是CHSGS治疗HCC的主要成分之一,CHSGS治疗HCC的靶点用以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以用于患者预后的评估,根据ESR1的表达水平、T分期构建的列线图可用于患者总体生存率的估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分析五达颗粒治疗胃肠动力障碍(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GMD)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五达颗粒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GeneCards与OMIM数据库收集胃肠动力障碍相关靶点,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PPI网络,所获关键靶点行GO生物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五达颗粒核心活性成分及胃肠动力障碍关键靶点用AutoDockTools软件行分子对接。结果:“成分-靶点”网络显示五达颗粒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及山奈酚;PPI网络显示JUN、IL-6及FOS等蛋白作用显著;GO功能富集为信号转导、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在TNF及IL-17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五达颗粒治疗GM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及山奈酚作用于JUN、IL-6及FOS以调节信号转导、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桔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的分子机制。方 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 获得桔梗的化学成分,通过Pharmmapper 和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筛选出桔梗的活性成分靶点,在TTD、DrugBank 数据库中获得与NSCLC 相关的 疾病靶点,通过STRING 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 分析,采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PPI 网 络,通过DAVID 数据库对桔梗治疗NSCLC 的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 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 书(KEGG) 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利用分子对接验证 桔梗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通过qPCR 技术对核心靶点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 果:筛选得到桔梗7 个潜在活性成分,获得35 个桔梗治疗NSCLC 的靶点,通过PPI 网络分析并根据 度(Degree) 值得到6 个核心靶点。GO 功能富集分析得到94 条与生物过程相关条目、26 条与分子功能相关 条目、47 条与细胞组分相关条目,KEGG 通路富集分析得到癌症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耐药性等42 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花旗松素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合物酶2(PTGS2)、木犀草 素与P-糖蛋白(ABCB1) 和PTGS2、刺槐素与EGFR 等有较好的对接活性。给药24 h 后,与空白对照组相 比,桔梗提取物低剂量组A549 细胞活性下降(P<0.05),桔梗提取物高剂量组A549 细胞活性低于桔梗提取 物低剂量组(P<0.05)。qPCR 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桔梗提取物低剂量组A549 细胞中 ABCB1、EGFR、PTGS2 mRNA 表达量均降低(P<0.05),桔梗提取物高剂量组A549 细胞中ABCB1、EGFR、 PTGS2 mRNA 表达量均低于桔梗提取物低剂量组(P<0.05)。结论:桔梗的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 ABCB1、EGFR 及PTGS2 等的表达调控癌症通路、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信号通路,以治疗 NSCLC。桔梗提取物改善NSCLC 可能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动物药在驯化养殖、替代品研究等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明确驯化养殖是保障动物药供给的主要途径,替代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野生资源枯竭和养殖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中医临床无药可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消炎退热合剂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行性。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Pubchem数据库检索消炎退热合剂中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3.7.2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采用R软件包(3.6.2)的Cluster profile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 (Gene Ontology)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采用ChemOffice软件将筛选出的18个核心化学成分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4种药材,117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498个,与疾病靶点144个交集后,筛选出关键的核心化合物18个,对应的疾病靶点27个,关键靶点涉及肾上腺素能受体β2抗体(ADRB2)、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凝血酶原(F2)、肿瘤坏死因子(TNF)、肾素(REN)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等。GO功能分析得到GO条目910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867个,细胞组成(CC)条目6个,分子功能(MF)条目37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到10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cAMP信号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受体间相互作用、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受体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靛蓝、β-谷甾醇、γ-谷甾醇、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甲酯及高丽槐素6个核心化合物与ACE2结合力和临床推荐用药氯喹的相近。结论:消炎退热合剂中的活性化合物靛蓝、β-谷甾醇、γ-谷甾醇、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甲酯及高丽槐素可能通过与ACE2结合,且可能通过作用于ADRB2、PTGS1、F2、TNF、REN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通过以上结果预测该复方对COVID-19具有潜在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姜黄素生理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将姜黄素生理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利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等检索工具进行相关检索,对所得到国内外最近几年有关姜黄素的生理作用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和信使物,从而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结论 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阐明姜黄素生理作用的“多样性”,想念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会指导医药工作者更有效地应用姜黄素这一类天然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