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王道成教授认为心悸虽病位在心,但其病因病机与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心悸,心悸的治疗亦当从五脏入手,辨别和调节五脏之虚实;临床遣药组方则以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基础,在心治以酸收、咸软、咸补;在肝治以甘缓、辛散、辛补、酸泻;在脾治以苦燥、苦泻、甘缓、甘补;在肺治以苦泄、酸收、酸补、辛泻;在肾治以辛润、苦坚、苦补。临证时谨察病机,随证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梁代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其中包括一幅中药组方配伍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五脏虚实辨证(肝心脾肺肾)和五味补泻配伍(辛咸甘酸苦)理论体系,以中心对称的五边形表示,其中每一脏均有其固定对应的“体”味(泻),“用”味(补)和两者合化的“化”味(调和)。其中,酸泻肝、辛补肝、酸辛化甘缓肝,苦泻心、咸补心、苦咸化酸收心,辛泻脾、甘补脾、辛甘化苦燥脾,咸泻肺、酸补肺、咸酸化辛散肺,甘泻肾、苦补肾、甘苦化咸润肾。该研究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分析“汤液经法图”五脏之间“体”味,“用”味和“化”味之间的固定关系,建立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 基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群表示,应用矩阵计算方法和群论推导五脏“体”味,“用”味,“化”味与五行生克间的关系,拓展三维空间向量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五味化合的数学算子。结果与结论:“汤液经法图”中五脏“体”味,“用”味,“化”味所代表的泻、补、调和作用与五行生克存在映射关系,通过研究建立的五味化合数学算子,可以诠释五味化合的固定搭配。采用这种算法,可以清晰地阐释10首代表性经方的五味补泻功效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辛味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中药配伍,中药五味中药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与辛甘苦酸咸淡。在方剂当中合而用之,变化无穷。李时珍云:“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  相似文献   

5.
《汤液经法》五脏大小补泻汤是在五脏苦欲补泻法则指导下组成,方中蕴含着独特的补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治疗五脏失调方之组方用药规律与《汤液经法》五脏大小补泻汤相同,如调肝方的四逆散、当归四逆汤;调心方的栀子豉汤、栀子大黄汤;调脾方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吴茱萸汤;调肺方的牡蛎泽泻方、葶苈大枣泻肺汤、苓桂五味姜辛汤;调肾方的肾气丸、猪苓汤。五脏大小补泻汤组方用药规律为张仲景方组方配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医学心悟》治疗心痛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心痛及《医学心悟》的研究提供一种的思路。方法:运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解析清·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卷三论的心痛九方,做成“心痛九方组方配伍分析表”,分别绘制心痛九方的汤液经法分析图,分析药味的配伍结构。结果:治疗气心痛的沉香降气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辛四苦二甘”,治疗血心痛的手拈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苦四辛三甘一咸”,治疗热心痛的清中汤的配伍结构为“六苦三辛二甘”,治疗寒心痛的姜附汤加肉桂的配伍结构为“三辛二甘”,治疗饮心痛的小半夏加茯苓汤的配伍结构为“二辛二甘”,治疗食心痛的保和汤的配伍结构为“五甘四辛四苦一酸”,治疗虚心痛的归脾汤的配伍结构为“八甘四苦三辛一酸”,治疗虫心痛的化虫丸的配伍结构为“七苦六辛四甘”,治疗疰心痛的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的配伍结构为“八辛四苦二甘”。结论: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医学心悟》治疗心痛基本是以“辛-苦-甘”为原则进行组方配伍,心虚治以咸补,或苦甘化咸;心实则治以苦泻,或甘辛化苦,多使用“甘辛化苦”这个五味配伍转化关系,促使作用于脾的辛味药和甘味药入心泻心...  相似文献   

7.
酸甘化阴配伍是指导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从"酸""甘""酸甘化阴"的概念及源流、药性内涵、常用药物及方剂分别阐述酸甘化阴配伍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酸甘二味药配伍使用能甘补酸敛、甘缓酸补、五味合化,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常用的酸味药物包括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常用的甘味药物包括人参、麦冬、地黄、山药、天花粉等。  相似文献   

8.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张仲景治脾法的组方配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赛萍 《中医杂志》2005,46(6):467-468
张仲景以<内经>学说为制方之本,创立了诸多治脾之法,对临床指导意义深远.从治以甘辛,佐以酸收;辛开苦降,佐以甘补;辛甘通阳,苦以燥之,淡以渗之;治以辛热,佐以甘缓等几方面探讨了治脾法组方配伍的原理,旨在加深对方剂配伍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然方由药组成,药的作用与其药性密切相关,故方之功用与方中药物性能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即药的性味占药物性能的主导作用,对所组方剂的功用也起决定作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证效果显著,从性味配伍方面分析,小柴胡汤方的组方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寒温并用,寒而不凝,温而不燥;二是辛行苦泄,辛行气郁,苦泄郁火;三是甘补苦泄,补而不腻。小柴胡汤用药以苦寒为主,脾阳素虚、脾虚湿蕴之人不可妄投之。  相似文献   

11.
“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脏虚实和五味补泻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五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包括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论证这种化合规律的特定唯一性,解释酸辛化甘而不化苦的疑惑。其一,采用二维矩阵作为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表达,通过穷举法寻找满足基本条件的其他矩阵,证明其唯一性。其二,借鉴图论“一笔画”原理,通过寻找具有五行属性关系的五角星图形的“一笔画”途经并分析其相邻顶点的排列顺序,证明五味化合规律的唯一性。综上,对五味化合理论蕴含的五行属性关系进行数学阐释,为“汤液经法图”在中药组方配伍原理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张晗 《天津中医药》2003,20(6):41-43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其为历代医家推崇的关键在于紧扣病机,方证对应,组方合理,配伍精当。本文从酸辛苦甘,刚柔相济;清上温下,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土木两调3个方面讨论了乌梅丸按照气味配伍组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介绍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小儿阳虚久泻;乌鱼则骨茹丸合胶姜汤加减治疗冲任不固之崩漏;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枳橘姜汤治疗痰阻气滞之哮证。  相似文献   

14.
再谈杏仁的去皮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241000)王建华【关键词】杏仁去皮炮制杏仁具有苦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从而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在临床上使用频率极高:如麻黄汤、三拗汤、麻杏苡甘汤、大青龙汤、麻子仁丸、五仁丸等。由于去皮杏仁在...  相似文献   

15.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独特方法,是临床用之有效的治疗大法。入脾胃经的药物很多,作用各异,但概而言之,补脾胃者以甘(主)酸(次);泻脾胃者以苦(主)辛(次),这在《内经》上有"用苦泻之;甘补之"之说。从而指出了脾胃病补泻的一般用药原则。1补以甘、酸甘味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相似文献   

16.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17.
李志安  李军赛 《河南中医》2016,(12):2061-2062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变情况下,最易发生"急""缓""湿""气逆""燥"五种病证,《黄帝内经》提出了甘缓急、酸收敛、苦燥湿、苦泄气、辛润燥五治则。由于五味各有其作用机制,因而在组方配伍时,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用。总结起来有辛开苦降、辛甘发散、辛散酸收、酸苦泄热、甘苦合化及酸甘化阴六种配伍方法,临床中须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8.
孙丽珍  王三虎 《中医药导报》2019,25(16):131-132,141
总结王三虎活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王三虎认为半夏泻心汤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虚实夹杂的病机,灵活应用可达散寒除热、疏利气机、补虚泻实之效。平调寒热可调整阴阳,辛开苦降方可疏利气机,甘苦辛并用可补虚泻实,应用时贵在辨病辨证相结合、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19.
从《金匮》肾气丸的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入手,辨析其功效。肾气丸组方秉承《内经》"少火生气"之旨,以补阴为主,少加补火之品,以平补肾气,而非温补肾阳;配伍"三泻",使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不恋邪,泻不伤阴,共奏补肾气、利小便之功。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方者,法也;剂者,调和之意也。方剂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以五脏为中心进行的方剂配伍自古有之,五脏各有其虚实,从总体上来讲,实者泻之,有泻肝汤、泻心汤、泻黄散、泻白散等之分;虚则补之,有补肝散、养心汤、益黄散、补肺散、肾气丸等之别。同样现代也有关于五脏理论与方剂配伍关系的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五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谈其方剂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