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总结56例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多种介入治疗技术如血管再通术、导管溶栓术、PTA及内支架置入术等的综合应用治疗效果。结果技术成功率92.9%(52/56)。52例开通者治疗后肢体状态改变为:+3:14例;+2:29例;+1:9例。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6±0.12增至术后平均0.83±0.08。随访48例,+3:11例;+2:24例;+1:6例;0:4例;-1:1例;-2:2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4%(41/48)。结论多种介入技术治疗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介入治疗由经大动脉穿刺建立手术入路,包括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患侧股动脉、腘动脉顺行穿刺。对侧股动脉穿刺后导丝顺行进入患侧股浅动脉,导丝在尝试穿越股浅动脉时,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顺利穿越,有些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 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58处病变,狭窄性36处,闭塞性22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58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8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7例(15例自膨式支架,4例弹簧式支架),均成功;单纯腔内旋切6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1例(15例自膨式支架,1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1例;单纯内膜下血管成形3例,辅助支架成形的8例(13例自膨式支架,2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4例。3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5例疗效欠佳。4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行切开解压后好转,2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膝关节以下离断术。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2~33月),2例术后6月症状复发未予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再次介入治疗,余患者疗效稳定。结论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变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177;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177;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应用SAFARI技术对24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3.5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3级2例,4级15例,5级5例,6级2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症状及踝肱指数的变化。结果:全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23/24,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提高至术后1周的0.81。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8.2个月。1例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行股下段截肢术,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23例手术成功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术后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腘动脉需要承受着巨大的机械性应力,其狭窄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策略和疗效一直有异于下肢动脉的其他部位.随着腔内治疗的日益发展,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众多研究也推陈出新,如药物涂层球囊、定向旋切、新型支架的应用等.因此需要系统地对比各种研究并归纳出最优化的临床处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经验与疗效。方法106例(136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136条肢体成功完成129条,技术成功率94.9%。术后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明显,3、6、12、24个月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1.2%、94.1%,83.7%、89.1%,62.3%、85.2%,47.1%、58.8%。结论介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安全有效。熟练的介入技术和规范全面的治疗是挽救肢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孟路阳  陈世伟  田坤 《浙江医学》2018,40(19):2168-2170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股浅动脉和/或膝上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0例,其中11例患者使用紫杉醇DCB治疗(DCB组),9例患者使用金属裸支架(BMS)治疗(BMS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肱踝指数、主要临床症状持续改善及继发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死亡、术后30d内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变肢体截肢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DCB组患者术后6个月靶病变处需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BMS组(P<0.05)。DCB组患者均未出现与紫杉醇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DCB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确切,在术后通畅率、预防再狭窄或安全性方面均优于BMS。  相似文献   

11.
<正>股腘动脉是外周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临床中可通过支架置入、球囊扩张等方式治疗,但既往有学者指出治疗后患者常因支架内再狭窄和内膜增生等因素而无法保持长期通畅,预后不佳[1]。药物涂层球囊是一种将抗内膜增生的药物转移至血管壁、经药物实现靶病变治疗的方式,较既往临床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股腘动脉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已近 30年 ,早期均采用经静脉滴注溶栓药物 ,成功率低。国外在2 0世纪 80年代开展了腔内血管介入治疗 ,到上世纪 90年代在国内少数医院才开始进行这一治疗 ,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共治疗 2 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5 6~82岁 ,平均 62岁 ,病程 3个月~ 3年 ,平均 2 .5年。主要症状为患肢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 :患肢病变远侧动脉血流信号明显减弱 ,血流峰值减低。体查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踝 /肱指数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逆行开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5—2016年在我院治疗的TASC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其中接受膝下动脉逆行腔内介入(REI)治疗者33例(REI组),常规经股动脉开通治疗者97例(TFA组),比较两组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结果 R...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 (ACI)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溶栓治疗作为急救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再次引起有关医师的极大关注。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溶栓治疗经历了从静脉溶栓、动脉区域灌注到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历程。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 ,颅内出血率低 ,临床疗效好〔1,2〕。本文就ACI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治疗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 ,全身肝素化 ,血管造影确定血栓部位 ,将导引管及导丝送至血栓部位 ,再将微导管及导丝穿过血栓 ,然后边回撤微导管边灌注溶栓剂 ,亦可将微导管放在血栓内灌注溶栓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一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一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采用内膜下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32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初始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SIA成功31例,技术成功率96.9%,31例成功再通者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8%、78.9%、58.8%和47.0%.跛行患者和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初始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流出道血管数量和闭塞病变的长度对初始通畅率有影响(P<0.05,P<0.01).32例中仅2例截肢,保肢率93.8%.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动脉穿孔,经植入支架后未发生严重后果;另1例为假性动脉瘤形成,经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可出现缺血性溃疡,以后发展成坏疽,伴局部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我科自1999年共收治22例患者,采用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并配合密切观察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姜相录  孟昕 《黑龙江医学》2001,25(12):923-924
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 ,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发生患肢缺血性坏死而截肢致残。目前 ,对于该类疾病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如动脉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PTA、静脉动脉化等 ,但对于广泛性闭塞 ,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我院周围血管病科采用微导管溶栓技术治疗这类疾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患者 2 8例 ,男 2 4例 ,女 4例。其中 ,合并糖尿病者 8例 ,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皮温低、无脉等 ,病程 1个月~ 5年不等 ,均经彩超或动脉造影证实。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