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臂骨间膜(interosseous men—brahe,IOM)损伤常作为前臂骨折的伴随损伤而出现。以往漏诊的患者较多,患者多出现长期腕关节疼痛、前臂旋转受限及肘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骨间膜对于维护前臂的纵向稳定和旋转功能至关重要,治疗的关键在于维持前臂纵向稳定性,如果存在前臂纵向不稳定,应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置换桡骨头。我院2005-2009年治疗IOM损伤1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报道18例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该病临床特点是伸掌指关节障碍,但手背桡侧感觉正常。一旦确诊,尽早行神经松解术。无效再行肌腱转位术。结果:12例神经功能在10个月内完全恢复,对6例术后1年仍未恢复者行肌腱转位术。结论: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误诊较多,确诊后应尽早行神经松解。如无效再行肌腱转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伤25例王尚仁程添栋戎祖华薛双桃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临床上分二类,一类是骨间背侧神经因直接被锐器损伤而离断,临床上较多见;另一类是长期扭伤、牵引、挤压、压迫等原因使骨间背侧神经在Frohse弓处卡压,引起所支配肌肉功能障碍,临床上易...  相似文献   

5.
尺、桡骨干双骨折最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6.18%,多发生在青少年。前臂的主要功能是旋转功能。而前臂骨间膜在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中都有重要意义。尺、桡骨干之间有一坚韧的骨间膜附着于两骨间嵴,其纤维方向由桡骨斜向内下抵止于尺骨,除供前臂肌肉附着外,对稳定上下尺桡关节及维持前臂旋转功能起重要作用,重力传达也经骨间膜完成。当前臂中立位时,尺、桡骨间隙最大,骨干中部距离最宽1.5~2cm,骨间膜上下紧张一致,尺、桡骨干稳定,其骨间嵴相对峙,当前臂旋前、旋后时,骨干间隙缩小,骨间膜上下松紧不一致,两骨间的稳定性消失。前臂骨…  相似文献   

6.
王文峰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0):137-137
尺、桡骨干双骨折最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6.18%,多发生在青少年.前臂的主要功能是旋转功能.而前臂骨间膜在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辉煌  张德 《广州医药》1999,30(4):30-31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刀伤,在早期易引起误漏诊,延误时间过长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1994年以来,我科收治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刀伤患者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男性,年龄19~48岁,平均26.5岁。伤因:刀砍伤及刀刺伤。伤情:均为新鲜刀伤,其中前田上部伤口5例,伤口l-4cm不等,伤口均可见肌肉断裂,同时均有伸指障碍。左侧骨间背侧神经断伤4例,右侧吕例,其中急诊手术前诊断正确者3例,手术中经探查正确诊断6例,手术后3周至7个月才获得正确诊断3例。前田刀伤合并全身其它部位伤6例。治疗:12例中,急诊神经1期缝合术9例,3…  相似文献   

8.
骨折、脱位引起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已有报道,枕睡致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临床上少见,文献报道很少。1988年至1991年我院诊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多由外伤、炎症、肿物压迫、先天畸形引起,但因插稻秧所致麻痹者近些年并不少见,自1995年以来我院治疗了10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1992年3月~1996年5月,本科手术治疗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4例,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1男,12岁。患者因跌跤致右肘部畸形,活动受限45天,拟右肘陈旧性孟氏骨折入院。查右手拇指及2、3指麻木,伸腕伸拇伸指无力。手术发现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被脱位之桡骨小头卡压、粘连,予以松解,桡骨小头复位环状韧带重建,尺骨截骨钢板内固定,观察1年,神经功能恢复。例2 男,50岁。患者因右肘部顽固性疼痛5个月人院。入院前多家医院诊断为网球肘,给醋酸强的松龙封闭及推拿、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经手术探查发现Frohse氏腱弓压迫前臂骨间背侧神经,予以切开减压,见神经受压段苍白,束条状。术后1个月,右上髁压痛消失。  相似文献   

11.
在48侧南方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观察了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结果:①骨间背侧动脉与旋后肌的关系:A型占有81%、B型占19%。②骨间背侧动脉的分支类型:Ⅰ型占65/,Ⅱ型占8%,Ⅲ型占8%,Ⅳ型占19%。③骨间背侧动脉及其分支起始外径:骨间背侧动脉外径为1.40±0.18mm。骨间返动脉外径为0.9±0.22mm,桡侧肌皮支外径为0.82±0.21mm,尺侧肌皮支外径为0.92±0.21mm。  相似文献   

12.
前臂骨间神经(即桡神经深支)由于解剖上的缘故常易受到外伤、压迫及牵拉,引起以伸指,伸拇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麻痹症状。临床虽不罕见,但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断。我院自1979年3月以来,先后收治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行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为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40侧成人上肢尸体标本,测量骨间后神经自分支起点至旋后肌远侧缘之间的距离,并记录其分布于各个肌肉的分支长度和数量.结果 前臂骨间后神经穿出旋后肌后分出较多短分支和一支较深的长分支.结论 熟悉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的解剖学特点将有助于指导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自1994年以来,我科收治14例前臂外伤患者,经过一期处理后有不同程度的骨间背侧神经麻痹症状,经临床及电生理检查,诊断为骨间背侧神经损伤.14例均为初诊医师对骨间背侧神经缺乏了解造成漏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也称骨间背侧神经受压综合征。作者近年遇到4例儿童前臂骨间背侧神经麻痹,现报道如下。例1:熊某,男,2岁4个月。一周前左肘部外伤肿痛,乡村医生诊断为肘关节脱  相似文献   

17.
张杰  肖玉周 《医学综述》2014,(23):4255-4257
通过查阅文献,从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利与弊、间充质干细胞与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关系、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很常见,目前无较好的解决办法,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而来的类施万细胞有望成为其种子细胞。周围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施万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证实骨间背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可靠性。方法 :对 2例手背皮肤缺损的病例 ,取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 7cm× 8cm。结果 :皮瓣均成活 ,随诊 1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前臂背侧骨间背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充分 ,血管变异少 ,不牺牲前臂主干血管 ,为临床治疗较困难的手背皮肤大面积缺损 ,提供一个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2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治疗SCI最有前途的干细胞类型之一。MSC移植后的低迁移效率、低存活率和低分化率严重限制了MSC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大量研究显示不论是静脉注射还是脊髓内注射,很少有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整合。近年研究显示,MSC的定向迁移受细胞因子、基因转录表达和组织工程影响。本文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及组织工程3个方面对MSC迁移的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归纳近年通过促进MSC迁移治疗SCI策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治疗SCI的效果、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