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L-DLPFC)的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iTBS)模式重复经 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传统模式rTMS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 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哈尔滨精神专科白渔泡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 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n=40)和rTMS组(n=40)。iTBS组接受iTBS刺激联 合药物治疗,rTMS组给予传统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两组均刺激L-DLPFC,5次/周,治疗 4 周,共20 次。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比较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采用威斯康星 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评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 阴性 量表分数[iTBS组:(29.81±4.02)分比(26.22±3.88)分,t=10.540;rTMS组:(30.91±5.53)分比(27.35±4.99)分, t=9.786]、总分[iTBS 组:(78.14±7.59)分比(73.65±5.43)分,t=6.219;rTMS 组:(78.88±10.00)分比 (75.21±9.14)分,t=9.297]、反应缺乏分数[iTBS 组:(15.70±1.71)分比(14.76±1.75)分,t=3.641;rTMS 组: (15.56±2.44)分比(14.12±2.03)分,t=7.792]、思维障碍分数[iTBS 组:(7.68±1.53)分比(7.32±1.18)分, t=2.837;rTMS 组:(7.85±1.84)分比(7.21±1.72)分,t=4.875]、WCST中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iTBS 组:128.00(50.50,128.00)比106.00(42.00,128.00),Z=-4.92;rTMS 组:128.00(98.25,128)比106.50(36.75, 128.00),Z=-4.86]、非持续性错误[iTBS 组:87.00(62.50,95.00)比74.00(42.00,91.00),Z=-4.55;rTMS 组: 89.50(80.75,96.50)比68.00(53.00,82.75),Z=-4.33]均显著降低(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 的WCST中正确应答数[iTBS 组:40.00(33.50,57.50)比59.00(53.50,79.50),Z=-4.92;rTMS 组:39.50(32.75, 46.00)比58.00(46.79,75.50),t=-4.86]、概念化水平百分数[iTBS 组:0.09(0.05,0.23) 比0.18(0.14,0.34), Z=-5.30;rTMS 组:0.08(0.05,0.16)比0.19(0.15,0.24),Z=-5.09]均显著升高(P< 0.05)。两组治疗后的 PANSS、WCST各项目评分及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总刺激数一定 的条件下,iTBS 及传统模式10 Hz rTMS 均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且疗效相当, 但iTBS 模式耗时更少。  相似文献   

2.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假刺激组15例。治疗组给予频率1Hz、刺激强度为110%静息阈值的rTMS,每日1次,治疗10d,并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采用UPDRS评分、木插板试验、记时运动试验和10m折返运动试验进行疗效评价,评价前患者停服抗PD药物至少12h。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UPDRS总分及Ⅰ、Ⅱ和Ⅲ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患者木插板所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减少(P〈0.01),记时运动1min平均运动次数明显增加(P〈0.01),行走速度明显增快(P〈0.01),随访3个月仍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生活满意度(L-S1B)无明显变化,而生活质量评分(PDQ)则明显降低(P〈0.05)。假刺激组治疗前后木插板试验、记时运动试验和10m折返运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低频rTMS可以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急性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于 2016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广州医科 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的 67 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或者文拉法辛抗抑郁治疗 4 周。采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分别评估治疗前后的 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检测治疗前的血浆 BDNF、VEGF 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 4 周末的 HAMD-17 分数下降[(22.3±4.7)分比(8.5±5.6)分,t=19.649,P< 0.001],处理速度[(43.7±10.8)分比 (47.8±10.7)分,t=-3.676,P< 0.001]、工作记忆[(40.5±11.1)分比(44.8±11.2)分,t=-3.288,P=0.002]、 词语学习与记忆功能分数[(39.2±10.2)分比(46.2±10.5)分,t=-5.565,P< 0.00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治疗前的 BDNF 和 VEGF 水平与 HAMD-17 评分呈负相关(β=-0.265、-0.284,P=0.036、0.021), BDNF 水平与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得分呈正相关(β=0.305、0.416,P=0.018、0.001);HAMD-17 评分在 BDNF 水平与处理速度和工作记忆之间既有直接效应(β=2.602、1.036,P=0.013、0.021)也有间接效应 (β=0.215、0.320,P=0.024、0.035);治疗前的 BDNF 水平与治疗 4 周末的 HAMD-17 改变值(治疗前 - 治疗后) 呈正相关(β=2.009,P=0.030),与处理速度及工作记忆改变值呈负相关(β=-0.288、-0.267,P=0.024、0.039); HAMD-17 改变值在 BDNF 水平与处理速度或者工作记忆改变值之间具有间接效应(β=-0.529、-0.523, P=0.001、0.002)而无直接效应(β=-0.236、-0.382,P=0.321、0.206)。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的血 浆 BDNF 水平可预测治疗 4 周末的抗抑郁疗效,但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PD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PD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生活、运动功能进行对比。记录治疗组患者rTMS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及UPDR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后抑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初诊未服药的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 性收集 2010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运动障碍门诊初诊未服药的 218 例 PD 患者(PD 组)和 171 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资料。采用统一 PD 评定量表 (UPDRS)第Ⅱ、Ⅲ、Ⅴ部分评估 PD 患者的运动症状,采用 PD 睡眠量表(PD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和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评估 PD 患者的非运动症状。采用 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比较 PD 组和对照组抑郁发作的发病 率、临床资料的差异,比较帕金森病抑郁(dPD)和非帕金森病抑郁(n-dPD)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初诊未服药 PD 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PD 组 HAMD-24 评分为 8.0(4.0, 13.0)分,dPD 的发病率为 12.4%(27/218),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分别为 5 例、18 例和 4 例。对 照组 HAMD-24 评分 2.0(0,2.0)分,抑郁发作的发病率为 6.4%(11/171),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患者 分别为 5 名、5 名和 1 名。两组抑郁程度和抑郁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D 组患 者的 HAMD-24 总分及各因子评分、HAMA 评分、NMSQ 评分高于 n-dPD 组,运动分期为早期、姿势异常 步态不稳(PIGD)亚型的患者比例高于 n-dPD 组,UPDRS-Ⅱ评分和 PDSS 评分低于 n-dPD 组(P< 0.05)。 HAMA 评分高(OR=1.167,95%CI=1.077~1.265)、NMSQ 评分高(OR=1.235,95%CI=1.052~1.449)和 PIGD 运动障碍亚型(OR=2.024,95%CI=1.053~3.891)是 PD 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 0.05),PDSS 评分高 (OR=0.971,95%CI=0.945~0.997)是 PD 患者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初诊未服药 PD 患 者的抑郁程度以中度抑郁为主,焦虑、非运动症状多、睡眠质量差和 PIGD 型 PD 患者更易患抑郁。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以往研究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但帕金森病晚期非运动性症状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性症状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共纳入65例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P300波,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帕金森病患者UPDRS总评分(t=10.872,P=0.000)和UPDRSⅠ(t=4.538,P=0.023)、UPDRSⅡ(t=8.846,P=0.012)、UPDRSⅢ(t=9.114,P=0.000)评分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52.46%(32/61)降至29.51%(18/61),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由治疗前的42.62%(26/61)降至32.79%(20/61),HAMA(t=3.692,P=0.000)和HAMD(t=4.241,P=0.000)评分显著降低,但幻觉发生率由治疗前的18.03%(11/61)升至29.51%(18/61)。P300波潜伏期(t=5.924,P=0.000)和波幅(t=8.512,P=0.0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优势认知行为治疗(SB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8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44)与舍曲林组(n=45)。舍曲林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舍曲林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8次SBCBT干预。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自尊量表(SE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患者的自尊水平、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对SES评分差值与HAMD-17评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SES评分高于治疗前(F=189.91,P<0.001),HAMD-17、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F=833.48、86.94;均P<0.01);联合治疗组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F=13.94,P<0.01),而HAMD-17、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57.98、4.66;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SES评分差值为(5.2±3.6)分,与HAMD-17差值(12.2±5.4)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等药物联合治疗胸背痛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胸背痛伴焦虑症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8人.A组予以黛力新+多虑平抗焦虑治疗,同时予以西乐葆止痛治疗;B组予以西乐葆单纯止痛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胸背痛的疼痛程度的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由(8.56±1.43)分下降到(3.42±1.71)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由(29.48±8.75)分下降到(12.73±7.29)分;B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由(8.61±1.24)分下降到(6.57±2.16)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由(29.33±8.91)分下降到(20.36±5.77)分。2组治疗后VAS评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意义俨〈0.05)。结论 黛力新+多虑平等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胸背痛伴焦虑症状,而单纯西乐葆止痛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慢性失眠障碍(CI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rs-fMRI)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 社区门诊就诊及微信公众号平台招募的 39 例 CID 阴虚火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为期 4 周的加味酸 枣仁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 顿焦虑量表(HAMA)、24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得分, 多导睡眠监测及 rs-fMRI 的变化,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时间序列均值与 PSQI、ISI、HAMA、HAMD 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27例CID患者,经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后,患者的PSQI总分[(9.85±3.48) 比(12.82±2.92)分]、ISI总分[(9.44±5.66)比(17.30±5.45)分]、HAMA总分[(6.67±3.89)比(11.19±4.71)分]、 HAMD-24 总分[(6.70±4.48)比(11.52±6.44)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RBANS 总分[(98.72±9.30)分]高于治疗前[(88.92±8.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导睡 眠监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海马、丘脑、后扣带回及眶部额中回的功能连 接发生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左侧后扣带回 - 左侧额中回功能连接降低与 HAMD- 24 减分率呈正相关(r=0.422,P=0.028),左侧眶部额中回 - 左侧前扣带回和旁扣带脑回功能连接降低与 HAMD-24 减分率呈负相关(r=-0.399,P=0.039)。结论 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后,CID 患者失眠症状及情绪 改善明显,其机制与调节海马、丘脑、后扣带回及眶部额中回等区域的异常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查初诊未服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12—2022-07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101例初诊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香港版(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Questionnaire HongKong,RBDQ-HK)分为伴RBD组(PD-RBD组)(评分≥18,30例)和不伴RBD组(PD-nRBD组)(评分≤17,71例),比较2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校正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校正MoC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量表(NMSQ)、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二部分(UPDRSⅡ)、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期改良版差异。Logistic回归筛查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101例患者中共30例(29.70%)伴RBD。与不伴RBD患者(71例)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