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治疗,共治疗6个月。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性步行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FAC分级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3.2) vs (25.3±2.9)、(1.4±0.5) vs (1.3±0.4)、(30.43±5.36) vs (29.51±5.45)、(47.52±8.26) vs (48.37±7.95)],经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75.5±6.8) vs (51.7±6.1)、(2.7±0.8) vs (1.6±0.9)、(8.31±2.72) vs (12.57±4.36)、(67.39±11.26) vs (53.27±10.15)](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1例卒中早期患者根据对照组41例比较。结果 康复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步行改善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8例偏瘫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运动想象训练。运动再学习训练1次/d,40mird次,疗程6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步行功能丧失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1-2].该研究就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资料表明,脑卒中大约有85%患者伴有上肢功能缺损[1],他们中的55%~75%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2,3],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8月~2009年6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接受康复时间的先后将患者分成早期康复组(观察组)60例(发病后第2天起开始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进行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后,避免了肢体萎缩、关节僵硬、粘连等继发性障碍,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康复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28.42,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大多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重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通过f Ma评分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29例做为观察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康复疗效,并选取没有经过规律、持续康复治疗的脑组织患者做为对照组来对比。结果通过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的f Ma评分比没有通过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评分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理疗仪对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月选择我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都给予常规运动散步与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理疗磁刺激器进行治疗。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分都明显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得分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理疗仪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能增强其下肢功能,也有利于其获得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主体为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人数80,所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随机划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基础护理方式、中医康复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肌力分值、css分值以及Bi分值。结果经过两个月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Barthel指数(75.2±12.0),对照组为(56.15±10.5),观察组患者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肢体肌力水平,患者自理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提升,神经功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病人早期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相同治疗情况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及生理自理能力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没有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均无自理能力,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能力基本自理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病人给予早期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对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IP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3月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IPC可有效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发病2周内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FMA、ADL。结果:FMA、ADL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时,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性疗效。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8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功山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44-45,4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康复组患者在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72 h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定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6.20±1.59)、(6.12±1.42)分]、下肢FMA评分[(6.67±2.21)、(6.31±2.41)分]、MBI评分[(26.15±10.52)、(26.39±10.62)分]均低于治疗后[康复组:(24.62±3.31)、(26.23±7.27)、(34.95±8.26)分,对照组:(11.52±3.63)、(13.84±6.29)、(30.23±7.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t=4.965、5.145、3.675,均P〈0.05;对照组:t=2.471、2.542、3.274,均P〈0.05)。治疗后康复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t=2.547、2.965、2.312,均P〈0.05)。结论: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是有效的,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康复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FMA及ADL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FMA及AD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FMA及ADL评价均较入院时有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护理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FMA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行循证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进此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全部体重负荷下训练和减重训练,经过8周的训练分别给予躯干平衡评定-Sheikh、运动指数评定-RMI评定、痉挛的Ashworth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积分明显升高。说明减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减轻痉挛。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比传统单一不连续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