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1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育龄夫妇进行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研究其突变形式和突变类型,探讨其后代发病风险,指导生育。方法:收集1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夫妇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基于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检测耳聋基因相关突变。应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利用OMIM等多个临床疾病数据库及CADD等多个有害性预测软件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结果:测序结果提示男方为SLC26A4基因c.230A>T、c.1174A>T和c.1547dupC的复合杂合突变,女方为SLC26A4基因c.919-2A>G和c.1547dupC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夫妻双方皆为SLC26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生育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风险为100%,可采取不生育、领养、供精或供卵形式获取健康后代,本研究结果对于该家庭的生育后代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和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o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是一种近年来才认识到的先天性内耳畸形.其表现形式往往为儿童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渐进行或波动性.自Valvassori等1978年首次报告后[1],国内1995年才始见报导,引起关注.作为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原因之一,本病在发病机制,诊断思路,防治方法方面具有其独特性.现将我院近年来资料完全的3例LVA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证实,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前庭导水管扩大是常见的致聋的先天性疾病。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前庭导水管扩大病例被证实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现就SLC26A4基因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现状及其基因筛查的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耳聋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200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结合DNA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人中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分子检测?9个突变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delG?176del16bp?235delC和299delAT,GJB3基因的C538T,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A2168G,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A1555G和C1494T?结果:芯片筛查发现携带上述耳聋基因突变者78例(39.0%),其中GJB2突变37例(18.5%),SLC26A4突变28例(14.0%),GJB3突变2例(1.0%),mtDNA 12S rRNA突变11例(5.5%)?59例(29.5%)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结论:约30%的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耳聋基因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的诊断、听力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至2005年9例LVAS的病史、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9例均为双耳发病,并呈进行性听力下降,8例纯音测听虽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但低频段存在一定的气骨导差,保守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结论: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首先应排除先天性疾病,合并其他因素造成的听力下降会增加LVAS诊断的难度。对LVAS进行性听力下降者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并考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发病、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例经高分辨率CT证实为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一患者,管径大患耳较管径小患耳的听力损失重;不同患者管径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无关。耳声发射测定结果波动大,经颞骨CT扫描证实均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极易误诊,对临床上有波动性进行性听力下降、轻微的头颅外伤引起严重的听力下降的患者或声发射测定结果波动较大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常规进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以明确诊断,对已经证实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地保存患者的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9例经高分辨率CT证实为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导水管管径和听阈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同一患者中,管径大的较管径小的听力损失重;不同患者管径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无关。声发射测定时波动大。7例突发听力障碍加重期,按突聋治疗后4例基本上恢复到原听力,3例好转。结论:有波动性进行性听力下降、轻微的头颅外伤引起严重的听力下降的患者,或声发射测定发现波动大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要常规进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一经证实就积极进行预防与治疗,这对保存患者的残余听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前庭导水管发育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危险因素。结果家族史(OR=2.89)、上呼吸道感染史(OR=2.41)、意外伤害(OR=1.49)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以儿童居多;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预防应更关注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族史、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者有意外伤害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03至2016-03我院确诊的26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纳入本研究,比较分析患者的高分辨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结果高分辨CT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和不同形状的骨缺损影,VR重组后3D图像中可见前庭导水管扩大;MRI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扩大的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均呈高信号,VR重建后3D图像中可见内淋巴囊扩大;两种方法对前庭导水管相关部位测量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高分辨CT均可直观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高分辨CT更侧重于对前庭导水管扩大骨性结构的显示,而MRI则以内淋巴囊的扩大为主要显示结果,二者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均有准确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SLC26A4基因编码区突变进行分析,以明确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发病的分子学基础,为耳聋基因的筛查和产前诊断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特教学校100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静脉血,用于SLC26A4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别对SLC26A4基因20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①耳聋分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障碍、残疾和残废的国际分类》(1980年)中听力损失分级标准进行评定,100例患者均被诊断为重度以上双侧耳聋且均为非综合征型耳聋。②PCR检测结果:以100例患者的DNA样本(SLC26A4基因2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③测序结果:被检测的100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6例SLC26A4突变导致的内耳最常见的畸形前庭水管扩大(EVA),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的6例(占6%),携带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的14例(占14%)。结论河北省邯郸市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及携带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因此对SLC26A4基因突变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可有效避免高危人群出现耳聋,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治疗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急性听力丧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听力丧失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9例11耳,进行为期2周共10次高压氧治疗。结果患儿均耐受良好,治疗后复查纯音听阈测试,提示患耳听阈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9例患儿对高压氧疗耐受良好,治疗效果显著,高压氧疗可以成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急性听力丧失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一种以渐进性波动性听力下降为主的先天性内耳畸形性听力障碍,可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的耳鸣或眩晕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听力检查通常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混合性聋。LVAS是近年来才被注意到的一种先天性内耳畸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18例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病例临床结果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探索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综合诊断的模式。方法:对所有病例行病史询问及常规耳科检查;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反应(ASSR)检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声导抗等多种客观听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听力评估;应用0.5~0.8 mm薄层CT进行颞骨扫描;部分病例运用直接测序对突变热点SLC26A4 IVS7-2A>G进行筛查。结果:18例中男13例,女5例,其中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15例;平均确诊年龄为25.4月;听力结果显示:轻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重度听力损伤9耳,占总数的25%(9/34),重度听力损伤7耳,占总数的19.44%(7/36),极重度力损伤18耳,占总数的50.0%(18/36);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性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出现8耳,占总数的22.22%(8/36);CT结果显示:符合前庭导水管扩大CT诊断标准33耳,异常率高达91.67%(33/36);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基因筛查7例,发现热点突变6例,阳性率85.71%(6/7)。结论:应用常规病史调查及CT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确诊年龄为25.4月龄,而应用儿童早期听力与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联合筛查、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确诊年龄提前至1个月,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对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溶质转运家族26,成员4 (SLC26A4)基因编码区的功能特征及其突变与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发生的关联性?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7个物种的SLC26A4基因编码蛋白(Pendrin)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用滑窗法进一步预测保守区,同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编码产物进行结构预测和同源建模?结果:SLC26A4基因在哺乳动物中尤其是灵长目动物中高度保守,通过滑窗法预测得到了12个保守区?二维结构预测提示Pendrin的N末端和C末端可能存在卷曲螺旋结构,同源建模预测显示STAS结构域中的插入序列(IVS)存在物种间差异性?结论:SLC26A4基因突变在NSHL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生在保守区的错义突变将导致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表型?C末端的STAS结构域内的插入序列可能在人类中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1个典型的有再生育要求的遗传性耳聋家庭病例,阐述聋病基因产前诊断的内容、过程及其在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明确受检者基因型并向该家庭提供遗传学信息后,在母亲妊娠24周时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DNA,继之行聋病基因诊断,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 先证者携带SLC26A4(PDS)中IVS7-2A>G纯合性突变,后经颞骨CT证实其双前庭水管扩大,父母携带IVS7-2A>G杂合性突变,母亲再次怀孕后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为IVS7-2A>G纯合性突变者.先证者父母选择了终止妊娠.结论 遗传性耳聋的产前诊断可为耳聋家庭提供科学的生育指导,有效地避免聋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突变筛查,评估新生儿中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方法经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自愿要求行耳聋基因检测,收集本科室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脐带血756例,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T)、GJB3(538 C>T)、SLC26A4(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1555 A>G、1494 C>T),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756例新生儿检测出GJB2(235del C)突变15例,GJB2(176 del 16)突变1例,GJB2(299 del AT)突变4例,SLC26A4(IVS 7-2 A>G)突变13例,SLC26A4(2168 A>G)突变1例,12S rRNA(1555 A>G)均质突变型1例,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在没有耳聋家族史的新生儿中,GJB2基因的杂合突变率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率,GJB3基因的突变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耳聋患者DNA,探讨遗传性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类型。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检查的遗传性耳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3~5 ml,应用试剂盒提取DNA,使用E-Cycler TM96 PCR仪进行DNA扩增。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结果 研究共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11例,检出SLC26A4基因9个突变类型,涉及11~17号和19号外显子的改变,IVS7-2A>G为最常见突变类型。纯合突变1例,余10例为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患者突变类型主要为IVS7-2A>G,其次是2168A>G。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个遗传性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家系进行遗传方式?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的分析,以研究其分子病因?方法:对门诊1例遗传性聋伴眩晕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病史收集及相应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利用目标基因捕获和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家系先证者进行可能致病突变筛查,包括靶向104种与遗传性听力损失相关的基因和3个microRNA分子?进一步对获得的候选突变基因进行编码区序列验证分析?结果:目标基因捕获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COCH基因第11外显子上存在c.1458C>G(p.T352S)的杂合突变?进一步对家系中所有患者和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个体进行了遗传共分离分析,发现该杂合突变在该家系中仅有Ⅰ2?Ⅱ1?Ⅱ5?Ⅱ9?Ⅱ13和Ⅳ1存在相同的杂合突变,而Ⅱ11和Ⅲ1表现为该突变的纯合子,表明该杂合突变不存在共分离现象,因此可以排除其为该家系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对先证者Ⅲ14 COCH基因全部12个外显子的序列测定结果未发现其他突变?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但初步筛查结果未发现已知耳聋相关基因,包括COCH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因此,该家系的分子病因可能存在一新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T前庭导水管扩大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25例患者作了高分辨的颞骨颅底横断位扫描,具体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在CT图像上,在25位患者共40耳,15例双侧和10例单侧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均大于1.5mm,38耳内侧缘与总脚直接相通。结论:CT能准确地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对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