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癌症伴发失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癌症伴发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70例癌症伴发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2周,研究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给予PSQI[1]量表评定,不良反应采用TESS量表评定。结果:治疗2周末给予PSQI量表评定,2组日间功能障碍P〈O.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它各项目评分P〉0.05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右佐匹克隆片无宿醉效应,不良反应少。结论: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癌症伴发失眠的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黎昌强  廖勇梅  许飏  熊霞  何渊民   《四川医学》2018,39(5):567-569
摘要:目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加巴喷丁0.3 tid,维生素B1 10mg tid,甲钴胺片0.5mg tid等药物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右佐匹克隆片3mg qn,连续2周后改为3mg qon再使用2周,然后评估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73.33%,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率55.00%,有效率86.67%,两组对比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带状疱疹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右佐匹克隆对慢性心衰伴失眠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120例失眠伴慢性心力衰竭(NYH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间断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右佐匹克隆规范治疗。入组前,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及失眠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血浆钠尿肽(BNP)水平及临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较对照组[(11.42±3.91)比(16.87±4.05);t=2.90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率[(12/60,18.67%)比(19/60,31.67%);x~2=2.947]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比较[(57/60,95.00%)比(23/60,38.33%);x~2=3.95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SDNN)[(123.85±24.79)比(102.93±25.86);t=2.984]较对照组增加,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216.38±35.27)比(431.05±46.28)ng/L;t=3.02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出现心衰加重、频发室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几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具有显著改善失眠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质量,保护心脏功能,减少恶性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作用,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于心内科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失眠症后联合应用右佐匹克隆片及酸枣仁汤加减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心内科长期住院后出现失眠症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以单纯接受右佐匹克隆片治疗者为西医组,以联合接受右佐匹克隆片及酸枣仁汤治疗者为结合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睡眠状态问卷量表评分(SQ评分)、睡眠量表评分(SPIEGE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结合组以上睡眠量表评分改善最为显著(P<0.05)。同时失眠治疗效果比较,同样以联合组疗效最为显著(P<0.05)。两组间治疗前各疾病病情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但仍以联合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片及酸枣仁汤联合应用不仅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失眠病情,同时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也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联合舍曲林对脑梗死抑郁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方法:86例脑梗死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治疗组加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疗程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均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常规检查。结果: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睡眠障碍症状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佐匹克隆联合舍曲林治疗脑梗死抑郁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RP相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海刚  陶治平  贺思浓 《中外医疗》2023,(9):115-118+123
目的 评价右佐匹克隆与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接收的失眠症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47例。A组患者行右佐匹克隆治疗,B组患者行扎来普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低于B组的9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HAMD评分、5-HT水平、BDN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6%高于B组的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失眠症患者分别予以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治疗,均能取得较好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血清BDNF、5-HT水平提升,但相比右佐匹克隆,施以扎来普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解郁丸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1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郁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睡眠结构参数[S2期非快速眼动期(NREM)睡眠时间、快速眼动期(REM)睡眠时间]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2期NREM、REM睡眠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56/58),高于对照组的82.46%(4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丸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慢阻肺患者长期焦虑伴失眠症状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1月—12月治疗的88例慢阻肺合并长期焦虑伴失眠症状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入选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4例。对照组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单独治疗,观察组采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比较二组疗效。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第4周的心理状态评分、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阻肺合并长期焦虑伴失眠症状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其不良心态,同时药物治疗后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睡眠时间(289.9±38.0,239.2±36.1,P<0.01)和SRSS评分(32.1±4.7,38.7±5.4,P<0.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随访时治疗有效率认知行为组(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促进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小滨  曾媛媛  谭友果  刘跃江  黄俊  曾柯 《海南医学》2013,24(11):1580-1582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改善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尿路刺激症状、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40例C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120例,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国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估,最后对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周治疗结束后,患者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和性功能障碍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尿路刺激症状、慢性疼痛和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末和36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第36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总分(P<0.01)、阳性症状分(P<0.01)、阴性症状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P<0.05)、PSP分值(P<0.05)和ITAQ分值(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作为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48例强迫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用氟伏沙明治疗,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定疗效,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79.2%(18/24),对照组有效率为50%(12/24),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结论: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8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增加认知行为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和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测评两组康复效果。并且于出院后,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周和2周后,两组HAMD、CGI、PSP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和6周后,研究者组HAMD、CGI、PSP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前后,研究组HAMD、CGI、PSP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度抑郁症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降低复发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6.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方法对1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8次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照组的16例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单用药物治疗4周,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149.25±14.07)分vs(138.38±9.56)分]、因子D5[(19.50±2.34)分vs(15.31±1.96)分]、D7[(19.31±3.48)分vs(15.19±2.34)分]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DAS分改变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D1、D5、D7等因子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BDI和SAS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别是在脆弱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的改善上,而对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24-27
目的 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组进行研究,将抽取单号及双号的患者分别列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两组在服用帕罗西汀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分,采用汤旦林(TDL)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为81.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Y-BOCS评分下降显著,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SAS及SDS评分下降显著,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TDL评分提升显著,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OCD患者,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疗效更佳,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自助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self help,CBTI-SH)治疗长期服用催眠药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 对象为门诊慢性失眠患者,连续使用催眠药超过6个月者为研究组,未服药者为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CBTI-SH,疗程4周.在基线及2,4周末评定睡眠相关量表.每天记录睡眠日志,评价指标包括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监测患者对行为疗法6种主要成分的依从程度.结果 睡眠效率、卧床时间、夜间醒来时间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叉效应(P<0.05).对照组睡眠效率、卧床时间、夜间醒来时间[分别为(0.19±0.08)分,(92.48 ± 32.64)分,(103.08 ±64.82)分]的改善优于研究组[分别为(0.09 ±0.09)分,(78.06±60.05)分,(64.92±56.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37,3.328,4.004(均P<0.05),效应量分别为1.14,0.85,0.62.研究组对“固定起床时间”、“限制卧床时间”的依从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病慢性躯体疾病者、年龄越大者,对CBTI-SH依从性越差(P<0.05).结论 CBTI-SH对长期服用催眠药的失眠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均低于未服催眠药的患者,患者共病慢性躯体疾病、年龄大和依从性差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技术进行适宜性评估,分析CBT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为制定OCD的CBT技术手册和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Delphi法从可操作性、使用频率、治疗效果贡献和患者接受程度4个维度对30个CBT技术进行评估,计算各技术各维度的最终得分及综合秩次。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计算4个维度肯德尔系数为0.249、0.269、0.234、0.250(P〈0.01),专家评估各技术各维度变异系数范围为0.05~0.31。适宜性评估结果显示思维阻止、成本效益分析和饼图法的可操作性属于一般适宜;思维阻止和饼图法的使用频率和治疗效果贡献属于偶尔使用和效果小;苏格拉底提问、思维阻止、现场暴露和行为阻止的患者接受程度属于部分接受。4个维度权重系数为0.26、0.18、0.27和0.29,综合秩次排名前三位的是资料收集与评估、建立治疗联盟、心理教育。结论对于OCD的治疗大部分CBT技术国内应用适宜性好,部分技术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08-112
目的 探讨在应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行为疗法(VR-CBT)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诊治的159 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西酞普兰(ES)组、认知行为疗法(CBT)组和VR-CBT 组,各53 例。ES 组给予ES 口服,每日1 次,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VR-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VR-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各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均接受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程度,并以HAMD 评分下降幅度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接受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评定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接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安全性。结果 CBT 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35%,VRCBT 组总有效率为92.31%,均高于ES 组的67.31%,且VR-CBT 组总有效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HAMD、SD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CBT、VR-CBT 组均低于ES 组,VR-CBT 组均低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WCST 正确应答数百分比、DSST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CBT、VR-CBT组均高于ES 组,VR-CBT 组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各组TESS 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 联合VR-CBT 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明显优于联合传统CBT 疗法,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