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在诊断、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儿35例。收集全部患儿CT影像学图像,分析高分辨率CT在诊断、疗效中的评估价值,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性分析患儿CT评分与实验室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5例新冠肺炎患儿中,8例入院时表现为发热,其中有1例体温高达40℃以上,咳嗽15例,发热8例,咽痛7例,腹泻1例,乏力6例,流涕3例,无症状4例。患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均处于正常水平。35例患儿中20例CT检查阴性,15例CT检查阳性,阳性患儿的CT评分平均值为(2.99±1.65)分,所有患儿CT评分平均值为(1.20±1.81)分,CT阳性、阴性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0.558、0.196、0.475、0.081,P均>0.05)。CT阳性患儿肺部CT检查伴不同程度的肺部病变,肺部高分辨率CT图像主要累及胸膜下区域。患儿CT图像最常见表现为多发、单发磨玻璃影。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诊治差异,以提高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91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患有白血病将患儿分为白血病组(30例)和非白血病组(61例)。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白血病组患儿以发热、气促为主要症状,大多缺乏其他症状及阳性体征;并发症以口腔炎、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颅内感染为主;病原学以铜绿假单胞菌、真菌、肺炎克雷白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及Ⅱ型呼吸衰竭各6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样高密度影;治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3.3%,死亡2例,病死率为6.7%。非白血病组患儿多有咳嗽、发热、气促、喘息表现,出现症状、阳性体征较多;并发症以脓胸、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为主;病原学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8例,Ⅱ型呼吸衰竭5例;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侧肺局部斑片状实变影;治愈5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5.1%,死亡3例,病死率为4.9%。结论 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有很大区别,早期认识发病的高危因素,正确处理白血病化疗时并发的感染,是化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莉  钟立  刘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4):358-359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在新生儿颅内感染患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63例新生儿颅内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同时进行玻片离心法制片,采用迈-格-姬染色后进行形态学分类,对其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63例新生儿颅内感染患儿中113例(69.33%)患儿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处于20×10^6/L-100×10^6/L范围,35例(21.47%)患儿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在100×10^6/L-1000×10^6/L范围,15例(9.20%)患儿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0×10^6/L。结论新生儿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但所有病例的脑脊液细胞学可见明显异常改变,对新生儿颅内感染应提高警惕,结合脑脊液细胞学及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为关键词搜索万方、中国知网文献,共收集16篇文献,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共计360例,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40例。年龄8月~12岁,平均年龄4.1±1.9岁。收集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清MP抗体、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全胸片、呼吸道病原学)等结果。结果:234(65%)例白细胞正常,96(26.7%)例计数升高,30(8.3%)例计数降低。双份血清IgM增高者共201(55.8%)例,单份血清增高者共41(11.4%)例。所有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部分患儿病情危重联合使用甲基拨尼松。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异性不强,治疗方案以阿奇霉素为主。  相似文献   

5.
51例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2010年间51例确诊为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3岁以下的患儿。除均有发热、咳嗽、有痰症状外,继发腹泻9例(17.6%)。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7例(52.9%),白细胞计数小于4.0×109/L1例(2.0%),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23例(45.1%)。肝功能AST升高13例。合并ALT升高2例,低血钙11例。结论控制和减少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需重视健康教育为主的卫生知识普及工作。做好患儿尤其是婴幼儿的护理,及时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对低血钙患儿适当补充钙剂和VitA+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血象特点。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血象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97例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患儿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其治疗后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情况。结果 2200例患儿中位年龄3.0(2.0,5.0)岁,中位白细胞计数11.50(5.90,14.40)×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比率71.65(59.10,80.70)%,中位hs-CRP 10.28(4.50,21.14)mg/L。3~6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白细胞计数(r=0.066,P<0.05)、中性粒细胞比率(r=0.354,P<0.05)、hs-CRP(r=0.070,P<0.05)的相关性不大。97例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患儿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hs-CRP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见白细胞计数和hs-CRP轻度升高,在无细菌感染依据时建议对症治疗,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交流和积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确诊的17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转归情况。结果17例患者中普通型15例,重型2例;起病前均有武汉旅行史或与COVID-19确诊患者接触史。疾病潜伏期为1~11(5.5±3.1)d。最常见症状是发热(94.1%),其次为干咳(41.2%),少有咳痰、肌痛、头晕和腹泻症状。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14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C反应蛋白升高7例。早期影像学典型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影和磨玻璃影。经过治疗11例患者治愈出院,余下6例患者首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已转阴。结论COVID-19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需要科学防控、积极治疗。尽早救治患者一般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8.
朱佳  赖建铭  康闽 《中国医刊》2023,(8):852-856
目的 探讨托珠单抗治疗婴儿期起病的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例系统,选取2016年7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次住院、确诊起病年龄小于1岁且采用托珠单抗进行初始治疗的TA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次确诊时及初始治疗后第1、3、6、12个月时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8例TA婴儿,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108.13±72.93)d,发病时平均病程(23.88±24.45)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2.5%)和高血压(50.0%)。8例患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值,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升高,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7例患儿血管受累类型为混合型,1例患儿为头臂动脉型。受累血管数评分(10.00±4.96)分。8例患儿均使用托珠单抗进行治疗,5例(62.5%)患儿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为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儿随访12个月,其中1例出现过敏,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确诊的40例重症MPP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咳嗽,气促5例,胸痛5例,肺部有阳性体征25例。所有患儿均有肺部X线平片和CT异常,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20例,肺实变12例,右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2例。15例白细胞计数升高,23例C反应蛋白升高,32例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住院时间6~22 d,平均(12.82±5.44)d。结论儿童MPP可发展成重症肺炎,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纤维支气管镜冲洗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银川市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流行情况。方法对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月10日我科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儿47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儿中,24例(51.1%)无明确与甲型H1N1流感及有流感样临床症状的成人接触史,有32例(68.1%)在2009年11月21日至2009年12月12日为期4周的观察期内发病,年龄〈6个月患儿发病率较低(6.4%);甲型HlNl流感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68.1%)、咳嗽(34.0%)及咽痛(21.3%),有10例(21.3%)患儿出现了消化道症状(腹泻、呕吐);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于正常有44例(93.6%),肝功能异常4例(8.5%),心肌酶异常8例(17.0%)。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儿诊断上呼吸道感染30例(63.9%),在17例(36.1%)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胸部影像学检查异常12例(70.6%)。结论 47例甲型HlNl流感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血常规与季节性流感相类似,部分患儿可有一过性的心肌和肝功能的损害,甲型HlNl流感患儿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著,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胸部影像学检查宜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168例手足口病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4月底~7月初来我科就诊并住院观察的168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胸片和血生化检查。结果:168例手足口患儿中136例有发热;尿液分析,10例尿中有微量蛋白,6例隐血阳性,6例有少量的白细胞;血常规检测,52例血白细胞数增高;生化检查提示,3例AST升高,58例ALT升高,128例LDH升高,127例HBDB升高,16例CK升高;所有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持续发热患儿,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多累及4岁以下儿童,常合并有心肌损伤,早期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CMV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其他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ALT、AST),心肌酶(CK-MB、CTnI),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发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咳嗽较对照组好转迅速(P〈0.05)。治疗组在降低ALT、CK-MB、CTnI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并不改变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类(N)、血小板(PLT),体液免疫IgG、IgA、IgM,细胞免疫CD4、CD8、CD4/CD8。与急性期相比,所有病例在恢复期WBC、N、ALT、AST、CK-MB、CTnI、IgG、CD4、CD8、CD4/CD8均有好转。结论 CMV相关性肺炎伴有全身多器官损害及免疫损伤。更昔洛韦治疗CMV肺炎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章静  汤广宇 《中外医疗》2010,29(6):98-99
目的探讨和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调查已确诊有感染的150例新生儿患儿(观察组)和30例出生3d的健康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CRP定量测定,根据测定值将观察组分成3个类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还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联合检测。结果150例患儿血CRP值升高。范围从8~876mg/L不等,其中17例患儿血CRP值〉100mg/L,其临床表现多有持续高热或伴惊厥、昏迷等严重感染征象。患儿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血CRP值、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呈正相关。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的联合检测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评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及过敏的关系。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142例、反复喘息患儿138例、普通肺炎患儿134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B型(InfA、InfB),副流感病毒1、2、3型(Pinf1、Pinf2、Pinf3),人类偏肺病毒(hMPV)8种病毒和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检测,同时进行食物过敏原筛查(fx5E)和吸入过敏原筛查(phadiatop)及过敏性疾病史收集。结果毛支组和反复喘息组RSV和hMPV阳性率均高于肺炎组;反复喘息组MP、CP阳性率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反复喘息组食物过敏原和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以及有特应性体质和(或)特应性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RSV、hMPV、MP、CP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主要病原;MP、CP感染与过敏是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5日至2月20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64例,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首发症状、舌象等信息,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进行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年龄(48.8±12.9)岁,男女比为1.56:1;14例(占21.88%)有武汉/湖北旅居史,38例(占59.38%)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5例(占23.44%)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17例(占26.56%)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5例(占54.69%)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首发症状以发热(42例,占65.63%)、咳嗽(9例,占14.06%)多见,6例(占9.38%)患者无症状;舌象以舌质红黄腻苔(14例,占21.88%)、舌质淡红薄白腻苔(8例,占12.50%)、舌质红白腻苔(8例,占12.50%)多见;中医证型分为寒湿疫毒袭肺证6例(占9.38%)、湿热疫毒蕴肺证58例(占90.62%),湿热疫毒蕴肺证中热重于湿型20例(占34.48%)、湿重于热型38例(占65.52%)。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的证型以湿热疫毒蕴肺证为主,涉及病理因素包括寒、热、湿、毒、虚,湿毒是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6.
曾红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2,(5):149-149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我院40例患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5(62.5%)例,咳嗽40(100%)例,主要以学龄儿童常见;查体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者28(70%)例。胸片有异常表现者有34(85%)例,主要表现有斑点状阴影、肺间质改变、肺门影增粗、阶段性肺炎。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数处于正常范围,占35例(87.5%),15例伴有肺外并发症(37.5%)。全部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后均治愈好转。结论支原体肺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较易出现肺外并发症,阿奇霉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导致气管内肉芽的成因、相关性及如何改善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968例确诊为气管异物的患儿,其中74例患儿气管内伴生有肉芽,对患儿的性别、病程、出院时影像学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患儿的气管内肉芽发生率为7.1%,女性患儿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4.9%的伴肉芽的患儿提供了异物史,84.7%无肉芽的患儿提供了异物史,提供异物史的患儿气管内肉芽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未提供异物史患儿的16.0%(P < 0.01);伴肉芽的患儿出院时影像学上有肺炎表现的为31.1%,明显高于无肉芽的患儿的17.1%(P < 0.01)。 结论:性别与肉芽形成无关,异物史与肉芽发生有关,手术中尽可能取出肉芽,能改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胡丹 《当代医学》2014,(29):12-13
目的分析采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血常规在儿科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沅江市妇幼保健院行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的80例临床急诊发烧、肺炎患儿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对2组幼儿展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结果实验组超敏CRP均升高,达到100%的阳性率,对照组阳性率为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37例患儿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数升高,占总数46.25%;39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占总数48.75%;4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数正常,占总数5.00%。对照组1例患儿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数升高,占总数1.25%;4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占总数5.00%;75例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数正常,占总数93.75%,和实验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临床诊断中可以为医师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少见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期提升临床相关学科领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要点,同时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最新诊疗进展予以系统性讨论。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性10例(66.67%),女性5例(33.33%),年龄62(32~79)岁,禽类接触史14例(93.33%),基础疾病史8例(53.3%),转化为重症肺炎5例(33.33%)。15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正常8例(53.3%),WBC升高5例(33.3%),WBC减低2例(13.3%);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正常9例(60.0%),减低6例(4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E)升高13例(86.7%);所有患者(100.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显著升高;13例(86.67%)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12例(80.0%)患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11例(73.33%)肝功能异常;8例(53.33%)肾功能异常;6例(40.0%)凝血功能异常;13例(86.7%)电解质紊乱。此外,11例(73.33%)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血氧分压降低,8例(53.33%)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低于300 mmHg,4例(26.67%)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已完善经支气管镜检查,并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rolar lavage fluid,BALF)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检出的病原体除鹦鹉热衣原体外,所有患者均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15例患者均已完善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学检查,单侧肺部实变7例(46.67%),双侧实变8例(53.33%);9例(60.0%)患者伴有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可以表现出多种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影、磨玻璃影、团块样实变影、反晕征、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等。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在确诊后均予规范抗感染治疗,其中5例重症肺炎患者中2例患者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平均住院日为13.9 d。本研究所有患者未见死亡,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重症化,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予mNGS检测可精准确诊,早期予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增强对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51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住院患者的资料,均经real-timeRT-PCR法检测H1N1病毒阳性。结果 51例中19例(37.3%)有密切接触史;47例(92.2%)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平均热程(6.49±4.07)d;42例(82.4%)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15例(29.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30例(58.8%)C反应蛋白正常或偏低,13例(25.5%)肌酸激酶升高;多有基础疾病史;影像学表现多为大小不等片状密度增高、絮状及磨玻璃样影,多侵犯下肺野及周边肺野,病灶在单侧36例(70.6%),双侧15例(29.4%)。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具有传染性,发热为主要症状,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肌酸激酶增高多有基础疾病史,特别是有脂肪肝和肥胖病史的中学生肌酸激酶增高明显,病情较重。影像学多表现为渗出性阴影,多侵犯下肺野及周边肺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