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AoCLF)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治疗HBV-AoCLF患者42例,根据是否接受DPMAS治疗分为DPMAS组(n=10)、血浆置换组(PE组,n=16)和对照组(n=16)。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指标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PMAS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vs.37.5%,P<0.05)。治疗后,DPMAS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优于PE组及对照组(P<0.05)。生存亚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死亡亚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DPMAS治疗与AoCLF患者28天死亡事件存在负相关(r=-0.683,P=0.01),与△CD4~+、△CD8~+和△CD4~+/CD8~+呈正相关(r=0.712,P=0.02;r=0.650,P=0.02;r=0.598,P=0.04)。DPMAS治疗后30天死亡风险明显降低(P<0.05)。结论 DPMAS治疗可以通过改善HBV相关AoCFL患者血清T细胞亚型分布,进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少量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住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少量血浆PP+ PE组)、对照组1(PE组)、对照组2(PP+PE组)(PP为血浆吸附,PE为血浆置换),共接受人工肝治疗62次。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3组间相比较,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这3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总胆红素(TBil)的改善和降低血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其余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相比,观察组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效果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目前血浆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血浆吸附联合少量新鲜冰冻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能有效降低胆红素,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滤过透析(PDF)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浆滤过透析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CTP评分、肌酐、e GFR变化。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MELD评分由(24.0±4.32)降至(18.15±3.94)(P0.05);CTP评分由(9.65±1.53)降至(7.55±1.15)(P0.05);肌酐由(111.29±12.46)μmol/L降至(99.78±10.22)μmol/L(P0.05);e GFR由(72.0±5.18)升至(76.7±4.96)(P0.05)。结论:血浆滤过透析可以明显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治疗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有效率为68.2%,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ALB、PTA无影响,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紧缺的限制,无输血感染及血浆过敏的风险,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袁宏玲  李倩  覃后继 《海南医学》2023,(7):1039-1043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在临床表现上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早期较难鉴别,该疾病的临床死亡率极高且预后差,并可在疾病临床病程的任何阶段发生。人工肝支持系统被用做ACLF的一线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国内外用于治疗ACLF的常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型工作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医生在ACLF治疗过程中对非生物型人工肝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8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在接受标准内科治疗(SMT)的基础上,试验组42例患者加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P+PE)(血浆量800-1200ml),对照组41例患者仅加用单纯血浆置 换(PE)治疗(血浆量2500-3000m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化验指标变化、安全性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对照组使用血浆量大, 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以试验组为甚,对TBIL下降幅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均大幅下降,ALB、CHE、PTA 值均明显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归方面,虽然试验组有效率更高,但两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用量少,安全性高,可加强内科基础治疗效果,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77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77例HBV-ACLF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与预后相关的检验指标。结果 177例患者中,A型64例(36.1%)、B型7例(4.0%)、C型106例(59.9%),男女比例4.71∶1,平均年龄(42±11)岁,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6~55岁。A、B型患者常以黄疸、乏力、恶心、腹胀起病,C型患者常伴有黄疸、乏力、恶心、腹痛、皮肤瘙痒等症状,A、B、C三型患者多以低蛋白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为主要并发症。A、B、C三型患者的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和C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清钠(N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本资料中的177例HBV-ACLF...  相似文献   

1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2):122-124
[背景]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病例报告]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肝衰竭患者28例,分为对照组和DPMAS组,给予DPMAS组15例内科常规治疗加DPMAS治疗,给予对照组13例内科常规治疗,观察7d内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和血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DPMAS组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但7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黄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MAS组治疗后胆红素、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治疗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DPMAS可清除胆红素及炎症介质,改善临床预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有形成分未见有影响,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择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12周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与生存组(54例),收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HBV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常规化验指标)、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分析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将所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甲胎蛋白(AF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年龄13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有: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结论: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过程中平均每日血浆负荷量(ADP)差异对预后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98例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影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总胆固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1周ADP是否>300 ml、2周ADP是否>400 ml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周ADP>400 ml为影响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以TBil回归系数为0.008,2周ADP回归系数为-1.832.结论 TBil和2周ADP是否>400 ml是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TBil为危险因素,2周ADP>400 ml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共进行了147例次,对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CRE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ALB、PTA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上升,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62例患者经过住院1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诊治的ACLF患者102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PSS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194,P=0.04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T、ALT和TBIL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T、APTT均显著短于本组治疗前,FIB、TSH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AST、ALT和T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FIB、T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MAS联合MPSS治疗ACL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