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52例2015年6月—2020年5月出生的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诊断为BPD将其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患者BP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共有2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确诊BPD的患儿71例,发病率2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吸氧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CPAP通气时间、PS使用、动脉导管未闭(PD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产儿孕母BPD发病率较高(P<0.05);非BPD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高于BPD组(P<0.05);BPD组与非BPD组在产妇年龄、分娩方式、胎膜早破、产前感染、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糖和妊娠期甲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胎...  相似文献   

2.
邱海凡  王剑平  王荣跃  王繁  王乐丹  谢爱兰 《浙江医学》2018,(10):1062-1063,1077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D)水平对围生结局的影响,阐明妊娠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常规产检的妊娠期妇女1502例,于妊娠20周左右测定血清25-OH-VD水平。将孕妇分为血清25-OH-VD水平<50nmol/L425例(维生素D缺乏组)和血清25-OH-VD水平≥50nmol/L1077例(维生素D正常组)两组。两组孕妇进行常规孕期检查,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监测血压,分娩时记录分娩孕周、是否胎膜早破、新生儿出生体重、产后出血情况、产褥感染情况。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和足月小样儿发生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缺乏将增加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对维生素D缺乏孕妇及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高孕妇血清25-OH-VD水平,对改善围生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受孕(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与自然受孕(natural conception, NC)双胎早产儿出生合并症及出院后体格发育远期结局。方法 选取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出院后定期随访的双胎早产儿进行研究。根据受孕方式,将其分为ART组(168例)和NC组(54例),收集产母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包括产母年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分娩方式、胎儿性别、Apgar评分、是否存在生长差异等)、新生儿出生结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以及纠正月龄(corrected age, CA)6个月、12个月时的身长、体重、头围数据。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早产儿呼吸支持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ART组产母年龄32.15(31.59,32.17)岁,与NC组产母年龄29.65(28.4,30.84)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T组产母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以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早产儿出生胎龄、性别、出生方式、Apgar评分、双胎之间是否存在生长差异、喂养时间及呼吸支持情况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新生儿出生合并症(新生儿窒息、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早发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婴儿期体格生长指标(身长、体重、头围)与N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以及胎膜早破是早产儿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RT没有增加双胎早产儿出生的不良结局。妊娠期糖尿病及胎膜早破是早产儿呼吸支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探讨影响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和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住院的新生儿,早产儿组50例,足月儿组50例,记录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目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早产儿和足月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用常规生化法测定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值,定量超声技术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①出生时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含量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按胎龄分组,A组(28周≤胎龄≤32周)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含量均低于B组(32周<胎龄<37周)?C组(37周≤胎龄<39周)?D组(39周≤胎龄≤42周)(P均<0.01);按出生时体重分组,各体重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③早产儿组按孕母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或钙剂分成规律补充?不规律补充和未补充3组,3组之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④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足月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出生方式均无显著相关(P >0.05)?⑤早产儿和足月儿出生时血钙?磷?AL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呈显著性负相关(P < 0.01);足月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钙?磷值均无显著性相关(P > 0.05)?⑥早产儿和足月儿BMD有显著差异(P < 0.01);早产儿组BMD与胎龄?出生体重?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与ALP呈负相关(P < 0.05);足月儿组BMD与胎龄?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结论:①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②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以及孕母在整个孕期中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制剂或钙剂是影响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高危孕妇及早产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来自全国10家产院分娩的673例<34周的早产儿,比较自发早产组、妊娠相关高血压组、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产前出血组、产前感染组中早产儿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自发早产、合并妊娠相关高血压、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前出血、产前感染各组间,母亲年龄、初产、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产房复苏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早产儿结局中,产前出血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支气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Ⅲ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发生率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以自发早产作为参照,多因素结果显示妊娠相关高血压组早产儿NRDS发生风险低于自发早产组(OR=0.424,95% CI:0.215-0.835)。结论 不同早产危险因素对胎龄<34周早产儿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影响,产前出血增加NRDS、BPD、ROP的发生率,而妊娠期相关高血压可能是NRDS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胎龄低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1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BPD患儿43例,非BPD早产儿98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从母亲因素、患儿出生情况、生后治疗等方面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30.5%,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共8例,均发生BPD。BPD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非BPD组低(P<0.01),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5 kg的早产儿。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与否、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30周(OR 11.364,P<0.01)、出生体重<1.25 kg(OR 3.048,P<0.05)、机械通气(OR 11.890,P<0.01)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及机械通气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用氧时间也与BPD的发生有关,因此,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BP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总结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极早和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胎龄<32周且出院日龄≥28 d共54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诊断分为BPD组(n=126)和非BPD组(n=421),综合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情况,并纵向分析、总结3年的临床资料及BPD情况。结果:BPD组胎龄为(28.57±1.49)周,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占31.7%,而非BPD组胎龄为(30.05±1.39)周,超早产儿仅占8.1%(P <0.05)。BPD组出生体重(1 132.18±251.25)g,<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占28.6%,而非BPD组出生体重(1 384.47±267.44)g,超低出生体重儿仅占6.4%(P <0.05)。BPD组5 min Apgar评分≤7分、产房复苏率均升高(P <0.05)。非BP...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BP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胎龄<37周且存活≥28 d的早产儿共986例,将其分为非BPD组和BPD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肺出血、贫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986例早产儿中,诊断为BPD共138例,发生率为14.00%.非BPD组和BPD组患儿母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特征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比较显示,不同性别、有无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胎龄和是否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贫血及机械通气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合和机械通气均为早产儿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BPD发生率的因素较多,在胎龄<30周的早产儿中,避免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合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检测424例住院早产儿出生后2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筛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为(44.78±16.52)m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发生率分别为35.8%、30.7%和33.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产数、出生季节、孕母年龄与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有关(均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胎、冬季出生(相较于春季)、母亲年龄小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多胎妊娠、冬季出生(相较于春季)、母亲年龄小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发生BPD的NRDS早产儿共52例为观察组,未发生BPD的NRDS早产儿共5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NRDS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母亲年龄、胎膜早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先兆子痫发生率30.77%明显高于对照组9.61%,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吸氧浓度> 30%的用氧时间、发生肺炎例数、需要应用PS(肺表面活性物质)例数、机械通气> 7d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母亲合并先兆子痫、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低、长时间吸氧浓度> 30%、发生肺炎、需要应用PS、长时间机械通气是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PD的发生与母亲和早产儿的不利因素有紧密相关性,其中包括母亲合并先兆子痫、新生儿胎龄低、出生体重低、长时间吸氧浓度> 30%、发生肺炎、需要应用PS、长时间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及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430例,分析胎龄、出生体重等17种可能的相关因素与BPD的关系。结果:430例早产儿中,45例发生BPD,发病率为10.47%。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有胎膜早破、产道感染、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患儿为试管婴儿、男婴、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血pH〈7.20、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肺炎、呼吸暂停、动脉导管开放、败血症、应用机械通气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等为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感染性肺炎、动脉导管开放和机械通气等为B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BPD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感染性肺炎、动脉导管开放和机械通气等为BP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血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148例,按照患儿生后24h内血清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VD)充足组和VD不足组,两组早产儿在出生胎龄、性别、出生体重、母亲年龄、分娩方式、母孕期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间在分娩季节(χ2=4.454,P=0.035)、孕期规律补充VD(χ2=16.698,P<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χ2=4.287,P=0.03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χ2=5.792,P=0.016)、新生儿败血症(NS)发生率(χ2=4.001,P=0.045)、住院期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χ2=4.114,P=0.043)、辅助通气时间(t=7.017,P<0.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胎龄确诊为BPD的早产儿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16例、极早产儿(28~31+6周)62例、中晚期早产儿(32~36+6周)17例。分别对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亲孕期疾病史、产前使用激素情况及其患儿的性别、出生体质量、窒息、动脉导管未闭、用药情况、输血、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部分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在不同胎龄BPD早产儿中,母亲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对中晚期早产儿影响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中晚期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晚期早产儿组、超早产儿组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极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6月至5岁之间)45例患儿中,发现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脑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潜在危险因素,为早产儿BPD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胎龄≤34周,出生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6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BPD 52例(观察组),未患BPD 116例(对照组)。比较分析患儿BPD的发生率,BPD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及宫内发育情况的关系,对各种BPD发病因素,如肺部反复感染、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产前感染、颅内出血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胎龄≤28周、>28~30周、>30~32周、>32~34周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分别为55.88%、39.13%、19.51%和14.89%,体重≤1?000?g、>1?000~1?500?g、>1?500~2?000?g、>2?000?g早产儿BPD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38.46%、20.41%和14.0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BPD的发生与患儿产前感染、出生后机械通气、吸氧时间和肺部反复感染均有关(P?<0.05);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宫内发育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肺部反复感染情况及产前感染情况是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颅内出血无关(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避免患儿肺部感染是减少BPD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早产儿呼吸道解脲脲原体(Uu)定植率,探讨Uu呼吸道定植对早产儿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170例胎龄34周早产儿和80例胎龄34~37周的早产儿及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Uu-DNA;记录早产儿住院期间先天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医院感染性肺炎(HAP)的发生例数;统计分析Uu定植与非定植病例先天性肺炎、RDS、BPD、HAP发生的差异。结果: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Uu定植率为44.1%,显著高于胎龄34~37周早产儿的31.2%及正常足月新生儿的11.3%(P0.05);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分泌物Uu定植者先天性肺炎、BPD的发病率较无Uu定植者显著增高(P0.05),但RDS、HA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Uu定植相当高,Uu定植与先天性肺炎、BPD的发病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早产儿提早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158例,分为大胎龄组和小胎龄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生后第3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服用7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钙、磷和25-(OH)D水平,观察临床有无并发症。结果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97.4%。血清钙、磷和25-(OH)D水平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小胎龄组和大胎龄组实验组血清25.(OH)D均值分别从23.556nmol/L、27.771nmol/L提高到27.423nmol/L、32.198nmol/L,具有明显差异(P〈0.05)。早产JLN用维生素D400IU/d,并无毒性。结论早产儿生后及早期监测维生素D状态,第3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是早产儿健康支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PA、Hs-CRP、CRP与早产儿胎龄和胎膜早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和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的关系。方法:对出生48h以内、胎龄及出生史明确的早产儿80例,分别于生后24~48h内检测血清PA、Hs-CRP、CRP水平;同时摘记早产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胎龄、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结果:在不同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的早产儿组间,血清PA、Hs-CRP、CR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6h、6~24h、>24h分娩的4组间,PA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胎膜早破>24h组血清Hs-CRP和CRP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结论:早产儿血清PA、Hs-CRP、CRP水平与早产儿的出生胎龄无关;Hs-CRP和CRP水平与胎膜早破时间长短有关,胎膜早破>24h血清Hs-CRP和CRP水平明显增高;PA水平与有无胎膜早破和胎膜早破时间长短均无关。  相似文献   

18.
龚小莲 《中外医疗》2013,32(5):107-107,109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该院210例早产儿进行BPD危险因素分析,并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通过调查,BPD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胎膜早破、动脉导管未闭、感染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是早产儿BDP的高危因素,而应用糖皮激素、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窒息史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D是一组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危害性极大的慢性肺损害,应尽量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发生BPD的患儿,应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存活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刘德林  郑姣  陆奕  姚慧 《浙江医学》2021,43(8):841-844
目的观察宁波地区早产儿生后0~12月龄屈光状态的发育以及矫正胎龄6、12个月时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接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早产儿153例。早产儿在生后矫正胎龄40周,1、3、6、12个月时接受检影验光,记录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计算等效球镜度数。比较不同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的变化,并分析矫正胎龄6、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与出生孕龄、出生体重、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的关系。结果矫正胎龄40周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00(2.00,4.00)D,之后屈光状态向远视方向发展,至矫正胎龄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为3.50(2.25,4.50)D,之后进行了正视化过程,至矫正胎龄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降为1.00(0.38,1.50)D。矫正胎龄6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出生孕龄、有无吸氧史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矫正胎龄12个月时,早产儿出生体重及有无ROP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有关(均P<0.05),而早产儿出生孕龄及有无吸氧史与等效球镜度数均无关(均P>0.05)。结论吸氧史、出生孕龄对早产儿早期屈光状态影响不大,而在随访至12个月时低出生体重及合并ROP的早产儿在早期即存在近视倾向。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需不断加强临床预防及治疗,但目前关于脐血维生素A、E水平与早产儿发生RDS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脐血维生素A、E水平与早产儿发生RD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出生的早产儿304例,根据RDS发生情况将其分为RDS组120例与非RDS组184例。收集与早产儿发生RDS可能相关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脐血维生素A、E水平;早产儿发生RDS及RD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RDS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小于非RDS组,1 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5 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高于非RDS组,脐血维生素A、E水平低于非RDS组(P<0.05)。RDS组早产儿中轻症86例,重症34例;重症RDS早产儿脐血维生素A水平低于轻症RDS早产儿,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高于轻症RDS早产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脐血维生素A水平为早产儿发生RDS的影响因素[OR=2.208,95%CI(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