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同期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菌株的变化,以2012年为界,分为管理前和管理后,对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比例进行比较。结果:加强管理后,全院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P<0.01);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明显减少(χ2=20.19,P<0.01);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菌株下降不明显(χ2=1.47,P>0.05)。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显著下降,临床分离的产ESBL大肠埃希菌比例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9~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采用VITEK-GNS药敏试验卡及Kirby-Bauer法。使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为64.8%(728/1123),48.5%(351/724),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检出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的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2010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为62.2%(699/1124)、53.2%(336/631),2种菌产ESBLs株对测试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检出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对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结论:产ESBLs菌株在临床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且呈多药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困难;加强产ESBLs菌株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产ESBLs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悦能  张祎萍  金旭红  钱文坚 《浙江医学》2016,38(10):728-731,734
目的探讨2012—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KPN)和大肠埃希菌(ECO)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产ESBLs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12、2013、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7%、19.3%、21.4%;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4.5%、41.2%、49.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均P<0.05);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从痰液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从尿液中检出;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株(均P<0.05)。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耐药率为92.5%~100.0%、对除头孢西丁外的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耐药性超过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3%、5.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5.6%、13.3%,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影响产ESBLs菌株感染的因素为:年龄≥55岁(OR=3.02,P=0.012)、住院≥15d(OR=3.76,P=0.008)、侵入性置管(OR=6.30,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OR=4.23,P=0.003)、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4.62,P=0.002)、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4.51,P=0.004)。结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现象严重,呈多重耐药,临床上应加强监测产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减少产ESBLs菌株的危险因素,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刘勇  曹霖 《重庆医学》2012,41(26):2762-2764
目的探讨ICU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控制该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入住ICU患者的病历资料,38例发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患者为病例组,52例发生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昏迷、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声门下吸引、ICU住院日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昏迷、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声门下吸引、ICU住院日数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昏迷、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采用声门下吸引、ICU住院日数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几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以控制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其多重耐药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临床分离的3 435株产ESBL和非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从2004年的32.41%和17.61%上升至2008年的45.71%和39.17%;与非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相比较,产ESBL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5年间两种细菌的ESBL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表达对包括非β-内酰胺类在内的抗菌药物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杨月琳  黄家芳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64-1665
目的 研究临床不同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结合双纸片确证法对我院2005-2006年微生物室从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523株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6.1%,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为23.1%,中段尿、痰、伤口分泌物3种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菌在ICU病房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呼吸科病房,儿科病房所占比例最小;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非产ESBLs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多重耐药.目前我院产ESBLs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 产ESBLs菌在我院各个病房、不同标本均有发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除亚胺培南外,产ESBLs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2012年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对产ESBLs耐药表型的菌株用双纸片法进行确证。结果1189株尿路感染菌株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547株(46.0%),肺炎克雷伯菌81株(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64.4%和64.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较高(均超过9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头孢比肟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14.9%、41.7%、77.1%)显著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77.3%、66.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均较高且具多重耐药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首发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并探讨病原菌分布与感染类型、脓肿位置、合并糖尿病的关系。结果脓液培养阳性细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85%)、肺炎克雷伯杆菌(10.1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04%)。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率相对较低。肠源性病原菌多与混合感染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为单一感染。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侵犯肛提肌下部组织,肺炎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易侵犯肛提肌上部组织。合并糖尿病患者脓肿中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比例较高,大肠埃希菌的比例有所下降(均P<0.05)。结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低,耐药率较高;且不同感染类型、脓肿位置、是否合并糖尿病患者脓液中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和耐药状况,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1 386例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临床分布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共分离925株大肠埃希菌和461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4%和33.4%。普外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菌株检出最多。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和手术部位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则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耐药率均〉70%,产ESBLs菌株耐药率〉95%。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存在一定耐药,对含酶抑制剂的舒普深和特治星较敏感,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结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高,导致多药耐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可减少医院感染交叉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耐药性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近5年我院110例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为研究对象,比较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组(产ESBLs组,n=77)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组(非产ESBLs组,n=33)患者的耐药性及临床特征;同时比较30 d内死亡者(死亡组,n=20)与存活者(成活组, n=64)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10%。产ESBL组和非产ESBL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抗生素/抗真菌药使用、易感因素、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液肿瘤未缓解(比值比=9.575,95%可信区间1.546~59.312,P=0.015)和早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比值比=8.806,95%可信区间1.527~50.772,P=0.015)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快速启动有效抗菌治疗(碳青霉烯类,必要时联合阿米卡星)可降低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某三甲医院常见多重耐药菌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该医院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数据处理采用WHONET 5.6和SPSS 20.0软件。结果该医院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P < 0.05~P < 0.01);医院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O)、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2015-2017年常见多重耐药菌构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CRAB、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P < 0.05~P < 0.01),而CRKP、MRSA、CRPA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 < 0.05~P < 0.01);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增长趋势(P < 0.01)。结论该院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快速增长,医院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管,遏制其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徐羽中  李孜  何臣  向开富 《海南医学》2013,24(18):2690-2692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oScaWalkway40SI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分析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为89.2%和42.6%,2011年为84.6%和46.2%,这两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发生率这两年无明显变化,及时监测ESBLs菌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658例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08 年12月31日从尿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1)共分离菌株6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2株,占26.14%;革兰阴性菌466株,占70.82%;真菌20株,占3.04%。分离量最多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共336株(51.06%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9株(7.45%)和变异链球菌48株(7.29%)。按年份分布,大肠埃希菌分离率由2007年的68.91%下降到2008年的63.43%,肠球菌属分离率由2007年的3.37%上升2008年的7.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科室来源分布,门急诊的大肠埃希菌构成比(88.68%)高于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低于住院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28.57%~56.25%,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38.78%~65.78%,革兰阳性球菌对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11.05%。 结论:本院尿培养阳性标本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但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比上年有所增多; 门急诊患者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于住院患者,肠杆菌科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我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相关性,通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方法:以季度为统计时间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统计我院2016年1季度至2018年1季度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DDDs,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其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0.82(P<0.05);与抗菌药物总DDDs呈中度正相关,r=0.72(P<0.05)。肺炎克雷伯菌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r=0.80(P<0.05);与头霉素类及抗菌药物总DDDs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69、0.71(P<0.05)。通过AMS干预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分别下降43.03%、28.63%,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下降1.98%、3.98%。结论:我院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有相关性,随着DDDs增加耐药率日渐增长,AMS干预使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抗菌药物DDDs下降,成效显著,同时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秦恩强  赵敏  张昕  王凝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59-2160,2165
目的 研究该院腹腔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经腹水培养筛选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测ESBLs阳性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病原耐药性。结果 54株大肠埃希菌中,15株产ESBLs(29.3%);1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株产ESBLs(12.5%)。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高;产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株,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美唑敏感性高。结论 腹腔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仍在增高,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能作为一线用药,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仍可作为首选抗菌素,可同时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高疗效,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3):149-152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致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检验科细菌培养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以及产酸克雷伯菌的菌株,在剔除重复菌株后,进行细菌耐药谱调查,并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同时分析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差异。 结果 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共检出产ESBLs细菌共647例,社区感染598例,医院感染49例,在对我院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的比较中,发现医院感染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头孢西丁以及头孢他啶的耐药性要高于社区感染;医院感染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头孢西丁及头孢曲松的耐药性要高于社区感染,并且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院感工作人员应了解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耐药性差异,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耐药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纸片确证法检测65株产ESBLs菌并对其体外抗生素耐药性作初步研究。结果ESBLs总阳性率为37.4%,大肠埃希菌的ESBLs的阳性率为44.1%,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的阳性率为31.1%。产ESBLs菌株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肺炎克雷伯菌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大肠埃希菌低。结论治疗ESBLs菌引起感染,应用亚胺培南、含β-内酶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及其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三种抗菌药物循环使用对目标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及对以上三种耐药率监测的效果。方法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人为模拟抗菌药物循环使用环境,以6个月为1个周期,交替循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三种抗菌药物;并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监测目标,对比分析每周期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单独使用6个月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略有增加,而对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周期内,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有所增加,而对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头孢噻肟周期内,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其耐药率有增加,但对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循环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可减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率,在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病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WHONET5.5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802株大肠埃希菌和58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最低的为亚胺培南(0.2%)、厄他培南(1.4%)、头孢替坦(1.8%),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0%)、阿米卡星(4.0%)、呋喃妥因(4.5%)。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低的抗生素依次为亚胺培南(3.2%)、阿米卡星(3.3%)、头孢替坦(4.9%)、厄他培南(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1.8%,肺炎克雷伯菌为35.5%。肺炎克雷伯菌在尿液标本中的敏感率较痰液、血液、其他无菌体液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儿科的敏感率高于内外科及ICU病房。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霉素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性。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病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PCT对革兰阴性(G~-)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按革兰染色分为G~+菌组和G~-菌组;按感染G~-菌种类分为大肠埃希菌组、鲍曼不动杆菌组、肺炎克雷伯杆菌组、铜绿假单胞菌组、其他G~-菌组;按感染部位分为肺部组、腹腔组、泌尿系统组、其他部位组。比较G~+菌和G~-菌组白细胞、CRP、PCT水平;将大肠埃希菌组分别与鲍曼不动杆菌组、肺炎克雷伯杆菌组、铜绿假单胞菌组、其他G~-菌组PCT水平进行比较;将肺部组分别与腹腔组、泌尿系统组、其他部位组PCT水平进行比较,并对PCT比较差异有意义的感染部位组进行不同菌种感染所占例数比较。结果:G~+菌感染14例,G~-菌感染39例(大肠埃希菌感染17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9例,肺炎克雷伯杆菌6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其他G~-菌感染3例;肺部感染21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腹部感染7例,其他部位感染3例)。G~+菌和G~-菌组白细胞、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组PCT水平明显高于G~+菌组(P0.05);大肠埃希菌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鲍曼不动杆菌组(P0.05),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组PCT水平低于泌尿系统组(P0.05),但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统组感染大肠埃希菌占比高于肺部组,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占比低于肺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统组与肺部组感染的其他G~-菌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可作为G~-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依据,并以此诊断感染G~-菌种和感染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