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肺部病变患者83例,其中53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胸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两组病灶虚拟平扫(VNC)值、延迟25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25s)、延迟25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25s)、延迟60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60s)、延迟60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60s)及Z值(Overlay60s-Overlay25s)。结果观察组患者VNC值、Z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Overlay25s、碘浓度25s、Overlay60s、碘浓度60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A组),获得140 kV、80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kV和80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MPR图像(V-MPR),分析DEPI与V-MPR直接显示栓子的差别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回顾分析另16例已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CTA图像(B组),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肉眼观察A组与B组图像质量、DEPI与V-MPR图直接显示肺动脉千及叶肺动脉内栓子差异均不明显,直接显示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差异显著;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栓子,与64层螺旋CT图像质量无差别,可同时对栓塞后肺组织的血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迅速增长,其生存率的延长仍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化治疗。因此,如何对肺部肿瘤的良恶性正确定性诊断及早期发现肺癌,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提高病人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肺部良恶性肿瘤的CT检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功能学检查,如灌注扫描等,灌注扫描利用多种参数如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等在诊断肺部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灌注扫描辐射剂量大,操作过程相对繁琐,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透明化技术在诊断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追踪复查证实的31例肺部病例的原始CT图像与透明化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对支气管、肺实质、胸膜及病变内部的显示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31例肺部病变中,肺脓肿3例,肺癌6例,肺不张3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炎5例,间质性感染5例(其中合并肺炎3例),肺结核(3例)。原始CT图像诊断符合率为72.9%,结合肺透明化重建后诊断符合率为93.5%。肺透明化重建图像在显示支气管的形态,肺实质磨玻璃样影及胸膜增厚方面明显优于原始CT图像,对于肺实变、肺内肿块病灶内部坏死液化、钙化等征像的显示不如原始CT图像,对于含气或气液面的病灶显示与原始CT图像相同。结论肺透明化重建技术对于肺部病变的CT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结合原始CT图像,恰当的应用和发挥肺透明化重建技术的优势,可以明显提高对肺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CT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甲状腺局灶性病变共54个病灶的CT表现,分为良、恶性2组,以及囊性,囊实性及实性3种类型。同时取正常人群甲状腺平扫及增强扫描各计100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平均最大强化幅度,与病例组相比较。并对强化后均匀与否、形态及钙化等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1)恶性组实性病灶的增强扫描强化幅度明显低于良性组及正常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组实性病灶的强化幅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以强化幅度50Hu为界,≥50Hu的病灶认为是良性,〈50Hu的病灶认为是恶性,其诊断实性病灶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7%。(3)恶性病变增强以后密度仍比较均匀,而良性病变更多见不均匀强化。(4)囊实性病变中,囊性变中心有岛状实性强化部分及放射状与囊壁相连的索条,牵拉成分叶状,是比较特殊的表现,但仅见于乳头状癌囊性变者。(5)钙化无论是从出现率还是形态上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并无太大帮助。结论CT检查,尤其是静脉造影剂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与多层螺旋CT在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治疗的疑似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组织检查最终确诊(金标准),确诊前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X线、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X线与多层螺旋CT在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89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中X线检查最终确诊67例(75%),与金标准诊断符合率相比(P<0.05);多层螺旋CT最终确诊79例(89%),与金标准诊断符合率比(P<0.05);X线联合多层螺旋CT最终确诊87例(98%),与金标准诊断符合率比(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X线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肺部良恶性病变中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X线、多层螺旋CT(P<0.05)。结论将X线联合多层螺旋CT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伟  冯越  陈伏庆  刘铁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311-311,331,33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000例,统计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影像表现。结果 9000例DS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瘘23例,瘘口位于肺动脉20例,左心耳、左心室及冠状静脉各1例。影像表现为左、右或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血管与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或冠状静脉相连。结论 DS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全程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刚  王鹏飞  李刚  单惠萍  陆忠烈 《浙江医学》2018,40(8):886-887,89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炎性病变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5例肺部病变患者均行双源CT双能量检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肺癌75例(恶性组),肺炎性病变20例(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内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增加值(Overlay)、碘浓度(IC)、标准化的碘浓度(NIC)。结果恶性组中,腺癌59例,鳞癌13例,小细胞肺癌、癌肉瘤、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恶性组与炎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与炎症组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动脉期、NIC动脉期、Overlay静脉期、IC静脉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Overlay动脉期与Overlay静脉期、IC动脉期与IC静脉期、NIC动脉期与NIC静脉期比较,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腺癌与鳞癌患者双源CT双能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可弥补常规CT单一参数成像的不足,能量参数Overlay动脉期、NIC静脉期在鉴别肺内炎症性病变与肺癌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肝脏肿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已做双能CT检查经病理证实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0例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细胞癌3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5例,转移性肝癌4例),双能量门静脉期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图像:80、140、120kV加权图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 MMWP VE36A),用Dual Energy中软件,选中Liver VNC生成虚拟平扫(VNC)图像,分析普通平扫(TNE)与VNC肿瘤显示情况,并进行能谱分析、碘含量测定.结果 VNC均能显示TNE中肿瘤,常规平扫TNE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HU)分别为:(57.72±5.61),(48.52±3.43),(44.65±7.52),(56.41±3.48);虚拟平扫VNC上述CT值(HU)分别为,(58.24±5.24),(49.46±5.38),(45.61±3.71),(57±6.15),上述相同脏器CT值进行t检验后(分别为t=1.354,t=1.563,t=1.647,t=1.8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实质期碘浓度、碘图比值分别为:(1.41±0.35)g/L、(0.51±0.15)g/L;(2.97±1.21)g/L、(0.95±0.28)g/L;(3.02±0.33)g/L、(0.83±0.27)g/L,原发性肝癌在实质期碘基图像上的二者数值分别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531、t=2.572,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6-119
目的 探讨新双源双能量CT 单能谱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诊断治疗的48 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的患者,经新双源双能量CT检测后,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50、80、110、140、170 keV 不同能谱的图像,由2 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在后处理系统里采用双盲法对上述5 组图像和120 kV 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和伪影进行独立评估,并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 分制的评分标准,按照金属固定物外形、位置及相邻骨组织解剖细节显示清楚程度和有无伪影,从4 分到1 分逐渐递减。对不同的重建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和伪影大小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对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两位医师的一致性非常强(Kappa=0.872)。新双源双能量CT 成像的单能量技术在80 keV 条件以上均可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特别110 keV 时图像质量达到最佳效果,3 分达36 例,4 分4 例和8 例2 分,与其他keV 条件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37,P=0.003)。结论 新双源双能量CT 单能谱成像技术在减少金属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中有明显优势,能提高老年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的影像质量,在110 keV 时图像效果最佳,对脊柱外科的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白林  蒲红  彭泽华  高燕 《四川医学》2011,32(1):118-120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三维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双源CT主动脉成像患者。分析其3D-CTA影像表现,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SSD,M IP及VR等后处理。45例中有36例同时行超声检查。17例行DSA检查。7例行MRA检查。结果 45例患者共检出主动脉夹层34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肺动脉栓塞2例,正常4例。DSA与MRA检查结果与CTA基本一致。结论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主动脉的无创性检查,与其它方法相比,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双源CT机对3 550例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分析冠状动脉走行及心内外结构,判断各种冠状动脉变异.结果 3550例患者中,共检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98例,检出率为2.76%,包括:(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检出率2.51%;(2)冠状动脉瘘9例,检出率为0.25%.结论 DSCTA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定量分析功能在颈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40个淋巴结)及20例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40个淋巴结)双能量CT资料,通过后处理得到动静脉期碘分布图,利用能量成像定量分析功能测量病变淋巴结的能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在碘分布图上动脉期CT值(CTA)分别为(33.75±11.08)HU和(13.53±10.33)HU,静脉期CT值(CTV)分别为(42.09±9.68)HU和(20.35±12.57)HU,动脉期碘浓度(ICAP)分别为(1.98±0.77)mg/mL和(0.60±0.49)mg/mL,静脉期碘浓度(ICVP)分别为(2.38±0.66)mg/mL和(1.02±0.37)mg/mL,动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AP)分别为(0.19±0.32)和(0.07±0.78),静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VP)分别为(0.38±0.56)和(0.20±0.16),六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中的碘分布图及碘物质定量分析技术对颈部两种性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T资料。结果良性甲状腺结节形态规则20例、边缘清晰21例、增强扫描后表现为环形强化16例;恶性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22例、边缘模糊23例、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强化残圈征”11例和“蟹足状强化”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结节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86.96%、阴性预测值77.78%、假阳性率为13.04%、假阴性率为22.22%和准确率为82.00%。甲状腺良性结节BF、MTr与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V、Ps和,TT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性质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伟  许琦  陈伏庆  刘铁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37-138,F0003
目的探讨带Cuff深静脉双腔导管双源CT上腔静脉系造影的方法与应用。方法总结18例接受DSCT上腔静脉系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有无置管后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上腔静脉系造影显示满意,导管周围附壁血栓显示清晰。结论双源CT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结合适当的造影方案,可充分显示上腔静脉系血管及深静脉留置管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对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定性诊断价值;比较单能扫描与双能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收集因腹痛临床怀疑泌尿结石的病例995例,其中男性571例,女性424例,分别行双源CT单能量和双能量扫描,单能量扫描90例,双能量扫描94例,扫描后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装入双能量评估软件进行分析并分别统计两种能量图像中结石的CT值差值、比值,对随访得到的体外结石采用标准结石定性分析化学试剂进行分析;不同成分的CT值差值、比值比较,比较两种能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能和双能两种模式的辐射剂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盐与非尿酸结石在两种能量状态下差值、比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43,P0.05;t=2.398,P0.05)。结论双源CT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一种新方法,它不仅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泌尿系存在的梗阻,而且还可以对结石成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及肺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诊61例肺内单发直径>2 cm的肿块性病变进行前瞻性CTPI,通过CT灌注后处理得出血流量(BF)、血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透析度(PMB)4个灌注参数,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肺癌病灶与肺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比较,BV、MTT、PM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癌与肺良性病变CT全瘤灌注参数(BF、BV、MTT、PMB)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0.806、0.705、0.961.BF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324,此时BF值>49.13 mL/(100 mL·min),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5.34%,阴性预测值为59.03%.BV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510,此时为BV值>6.67 mL/100 mL,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1.00%,阳性预测值为87.17%,阴性预测值为60.57%.MTT的最大约登指数为0.499,此时MTT值>3.83 s,敏感度为97.50%,特异度为52.40%,阳性预测值为78.83%,阴性预测值为92.05%.PMB的最大约登指数指数为0.830,此时PMB值>7.28 mL/(100 mL·min),敏感度为92.50%,特异度为90.50%,阳性预测值为94.65%,阴性预测值为86.91%.结论 CT全瘤灌注参数对肺癌和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4个灌注参数中,以BV及PMB的鉴别效能较好且以PMB最佳.  相似文献   

18.
王振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24-824,769
目的分析甲状腺占位痛变的CT表现,探讨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42例甲状腺良、恶性占位病变均经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倒,甲状腺癌18例。结果甲状腺腺瘤平扫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18例中13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及周边强化环,周围脂肪间隙清晰;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痛灶局限,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甲状腺癌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56%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痛变中8例出现囊性变伴有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甲状腺癌出现细颗粒状钙化(39%)明显高于良性痛变(8%)。结论CT对甲状腺占住痛变的臣、恶性鉴别诊断,应从痛变边缘、密度、有无颈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是否受侵及瘤内钙化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在共同房室通道(CA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例CAC患儿,采用DS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同期所有患儿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DSCT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9处;超声心动图亦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16处.结论 DSCT可以对CAC患儿作出准确诊断,较之超声心动图能发现更多合并畸形,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近年来应用广泛,在单次对比增强扫描期间即可同时提供心肌内碘分布图,以良好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显示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综述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