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岩  崔霞 《中医学报》2020,35(3):539-542
小儿易被将养过温,进食亦无节制,常恣食肥甘厚味,积久化热,易生热证。根据中医理论,热证实证当需泻之。剌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瘀血及阻滞经络之病邪,使经络调畅、阴阳调和,主要治疗阳热证、瘀血证等,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多因火热毒邪蕴结咽喉所致,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椎穴及少商穴刺血方法,使邪热外出、表邪遂解;邪热闭肺是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在药物治疗之外,可选用大椎穴及肺俞穴刺血拔罐,使热随血出;霰粒肿多因痰热搏结于目胞之上所致,可采用耳尖穴刺血方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夜啼多因心热、惊恐所致,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泻心火以安神,使睡眠得安。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20,(3):539-542
小儿易被将养过温,进食亦无节制,常恣食肥甘厚味,积久化热,易生热证。根据中医理论,热证实证当需泻之。剌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瘀血及阻滞经络之病邪,使经络调畅、阴阳调和,主要治疗阳热证、瘀血证等,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多因火热毒邪蕴结咽喉所致,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椎穴及少商穴刺血方法,使邪热外出、表邪遂解;邪热闭肺是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在药物治疗之外,可选用大椎穴及肺俞穴刺血拔罐,使热随血出;霰粒肿多因痰热搏结于目胞之上所致,可采用耳尖穴刺血方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夜啼多因心热、惊恐所致,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泻心火以安神,使睡眠得安。  相似文献   

3.
升阳养血汤出自清代刘耀先眼科专书《眼科金镜》,用于治疗“目病干涩症”中因劳瞻竭视,过虑多思所致者,其所描述症状“目病干涩、不爽利而视物昏花”类似于现代之干眼病,特别是常用电脑而导致的干眼病患者。笔者以该方治疗干眼病,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原书用于治疗少阳病误下后,证见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的痞证。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对原著所述病证的分析,认为本证的病机是由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所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血液等不同系统46种疾病的治疗,且均取得较好疗效[1]。尤其对于虚实并见、寒热杂揉所致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近10年…  相似文献   

5.
对半夏泻心方(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剂型统称半夏泻心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方临床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反流性食管炎、炎症性肠病、胃轻瘫综合征、消化道肿瘤及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等的治疗中应用最多;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方具有保护消化道黏膜、抗炎杀菌、抗氧化应激、双向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心胀咽痛,刺太冲必除之”理论依据,扩展太冲穴临床应用。从心与肝生理病理、气血调节联系、经络循行理论以及标本根结理论四方面分析,得出肝疏泄失常致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故治心脏疾患需先调肝清其源;肝与心,气与血的调节相互影响,调气为主,调血为辅,不可忽视肝调节气机对维持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针刺其可治疗胸腹部疾病;针刺太冲可调理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所致心神疾患,故“心胀咽痛,刺太冲必除之”理论可指导临床应用太冲穴治疗胸闷心烦、短气、咽痛、卧不安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刘喆教授针刺次髎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次髎穴的三个病案举隅,讨论阐述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喆教授以次髎为主穴治疗不同疾病的配穴方法及针刺手法特点。[结果]刘喆教授认为次髎穴是临床中十分常用的穴位之一,善理下焦,健腰腿,针刺次髎穴可调理膀胱、补益肾气,治疗阳痿、遗尿遗精等男性生殖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和腰痛病、下肢痿痹等。所举的以次髎穴为主穴针刺治疗阳痿、肠粘连便秘及原发性痛经的案例也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刘喆教授以次髎穴为主穴治疗多种疾病经验独到,疗效显著,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劳宫穴探析     
劳宫善于清心胃之火,又为十三鬼穴之一。对于心火内盛、心神被扰、胃火旺盛、浊气上攻所致的病证,劳宫可清泻火热,开窍醒神,故历代医家将劳宫的主治证均放在神志病、心、胃热疾方面,为临床常用穴和特效穴。为了对劳宫穴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更好地将其用于临床,对有关该穴的文献资料及现代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劳宫善于清心胃之火,又为十三鬼穴之一.对于心火内盛、心神被扰、胃火旺盛、浊气上攻所致的病证,劳宫可清泻火热,开窍醒神,故历代医家将劳宫的主治证均放在神志病、心、胃热疾方面,为临床常用穴和特效穴.为了对劳宫穴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更好地将其用于临床,对有关该穴的文献资料及现代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曲池穴的记载,总结其穴意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中有关曲池穴的记载进行整理,从曲池穴的定位、穴性、刺灸法、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穴性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逆气而泻;可针可灸,也可针、灸配合;临床应用广泛,可疏通经络治疗局部肢体经络病及循经所过之头面五官病,清热解表治疗内外热病,调和气血治疗皮肤病、妇科病、浮肿、癫狂等多种疾病。[结论]《针灸大成》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曲池穴所处的位置、归经、穴性等,这些特点与其临床应用关系密切,有助于对曲池穴的穴位本意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既有肺经腧穴共性,又有合穴主治的特性,且有养肺阴、濡养肺气、清泄肺热、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舒经通络、理气止痛、化痰降浊止血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五脏咳,五脏积症,经络循行部位病,局部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目前临床在荨麻疹,风疹,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选择了尺泽穴,拓宽了尺泽穴的主治内容。学习古代文献应去其糟粕,博采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病症。寒邪犯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其病位主要在肺,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则扰乱其日常生活和正常睡眠,继而引发其他疾病。文章从寒邪犯肺易致咳嗽,而肺居胸中,背部为胸中之藩篱,应用背俞穴,选用温灸之法可散寒逐邪而止咳等问题角度切入,层层深入,将背俞穴治疗咳嗽病证的古代文献源流加以整理,条分缕析,对背俞穴治疗咳嗽的原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公孙、内关是元代医学家窦汉卿所总结的“八脉交会穴”中的两个穴位,又属特定经穴,在针灸临床应用中颇为广泛,两穴相配互用,不但可起到两穴各自所起到的治病作用,而且还可起到两穴各自所起不到的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这组穴不仅可治疗胃、心、胸部的病变,而且对妇科的各种疾患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证等都有显著的疗效。所以这两个穴位的治疗范围要比古人所总结的更为广泛。按经络辨证,可对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阴维等经脉病变都可起到治疗作用。按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归类法来看,可涉及到妇科、五官科  相似文献   

14.
盛灿若教授运用咽四穴治疗咽喉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四穴”是盛灿若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穴位。盛教授以其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用于治疗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咽喉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发音困难、声带小结、舌咽神经病、癔病性失语、急慢性咽喉炎等均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声电鍉针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对十四经穴温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传治疗对腧穴温度有双向调节作用;穴温与体温呈明显的正相关(γ=0.526,P<0.025);穴温变化有区带、低温特征;对冠心病、风湿病、脑梗塞等临床有效率为96.7%.提示经络本身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生物自控系统。气至病所治疗使疾病转愈,其机理是经络系统对人体机能代谢整体性调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热的著名灸穴,现代医家对该穴的认识及临床应用甚少。就穴位的出处、定位及针灸方法等进行考证,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发现该穴除用于治疗骨蒸潮热外,还可用于治疗肺痿、抑郁症、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与胃食管返流病的关系。方法:对26例慢性咳嗽患者通过病史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符合胃食管返流病的诊断,并排除引起咳嗽的心、肺、胸膜等其它疾病,在确诊后给予莫沙比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2周,观察疗效。结果:26例慢性咳嗽患者返酸、烧心等胃食管返流症状改善,食道返酸减轻。同时患者咳嗽明显好转,有效率84.6%。结论:胃食管返流病可导致慢性咳嗽,应用胃动力药莫沙比利与抑酸药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胃食管返流病及其所致的慢性咳嗽。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养心定志汤乃国家级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化裁古方,专为老年胸痹而设,该方由定志丸、桂枝甘草汤、生脉散加减而成,有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悸之功,尤适于心气不足、心阴虚损等因虚致瘀类病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胸痹和肺胀等疾病,选取两则典型病例,从虚、瘀着眼,自心、肾着手论治,分析病机,揭示组方用药规律,由心肺两系疾病同用该方而总结出对于因虚致瘀类疾病的治疗思路,体现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色及该方的卓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素致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灯盏花素是临床较常用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它的作用是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瘫痪及脑出血所致的后遗症。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个别患者可出现皮疹、乏力、口干等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现结合1例典型病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