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位置关系,为临床正畸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60例患者CBCT扫描数据资料,按照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每组各20例。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尖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较不同分组间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距离和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差异。结果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第一磨牙远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第一磨牙的远颊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高角组第一磨牙牙根相较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更易进入上颌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黏膜增厚与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患者的上颌窦提升术与缺失牙种植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2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拍摄锥形束CT的患者资料,筛选出上颌单侧单颗后牙缺失的患者103例,通过CBCT三维重建,并以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增厚(>2 mm)作为分组标准,测量牙槽骨高度、宽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以同一患者自身两侧指标的差值为统计值,分析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是否对缺牙区部分解剖结构存在影响。结果 最终纳入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56例,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47例。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其中两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差值存在差异,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大于非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6)。两组间的牙槽骨宽度、上颌窦外侧壁厚度、上颌窦外侧壁血管至窦底距离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存在的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可能与缺牙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根折对上颌窦黏膜的影响,并对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进行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一侧根折另一侧无症状的患者50例为实验组,对窦底黏膜厚度,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根折侧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88%,对照侧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根折伴根尖周炎组、根折伴牙周炎组、无其他症状根折组的黏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折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根折后常伴有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症状,但不同临床症状对上颌窦黏膜厚度影响无差异性.根折牙根距上颌窦底越近,可能更容易对上颌窦黏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50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双侧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黏膜增厚部位相邻牙病变情况及其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在上颌窦炎中占27.5%,在>59岁的男性患者中发现率最高(P<0.01),病因中根尖周疾病所占比例最大.有35%的病原牙引起了牙源性上颌窦炎,牙根进入上颌窦的病原牙(A类)和牙根位于窦底的病原牙(B类)引起上颌窦炎的概率比牙根距窦底有一定距离的病原牙(C类)高(P<0.01),A类和B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有助于分析上颌窦炎与牙病间的可能因果关系;牙源性上颌窦炎在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现率相对较高;当存在牙根距上颌窦较近的根尖周疾病患牙时需警惕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的底壁是上颌牙槽突的组成部分。根据丁氏研究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时指出,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相通者约20%以上。通窦底的牙根一般右侧多于左侧,第一磨牙多于第二磨牙,再次为第二双尖牙;各牙根中以第一、第二磨牙的腭侧根最多见,其次为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再次为第二双尖牙的牙根。在临床上拔除上述牙齿如发生牙根折断,可在取断根时因使用器械不当,而致把断根推入上颌窦底,如不及时取出可导致急慢性上颌窦炎。这时可有局部不适或引起头痛不安;但亦可断根被纤维结缔组织包围,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引起任何炎症。在处理断根进入上颌窦时,最好先作常规照口腔内X线片,或加照副鼻窦正侧位片,以确定断根位于窦底还是在窦腔内,供手术参考。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BCT)检查分析高海拔地区汉、藏、回3 个民族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 置关系,为拔牙、口腔外科手术、种植和植骨手术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汉、藏、回3 个民族各 110 例(男女各55 例,左右共110 侧),共330 例上颌窦的CBCT 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根 尖和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根尖的平 均距离为:汉族(5.52±1.47)和(4.46±1.82)mm,藏族(6.65±1.72)和(6.19±1.71)mm,回族(5.45±2.04) 和(4.07±1.74)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1 磨牙根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4.09±1.74)和(2.74±1.59)mm, 藏族(5.05±1.62)和(4.25±1.68)mm,回族(4.23±1.71)和(2.72±1.67)mm ;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磨牙根 尖的平均距离为:汉族(3.66±1.79)和(2.55±1.58)mm,藏族(5.29±1.67)和(4.14±1.71)mm,回族(3.49±1.76) 和(2.45±1.66)mm ;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磨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汉族(12.82±1.69)和(11.83±1.67)mm, 藏族(13.70±1.79)和(13.14±1.59)mm,回族(13.25±1.62)和(11.14±1.58)mm。结论 高海拔地区汉、藏、 回3 个民族的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存在差异;上颌窦底至上颌第2 前磨牙、第1 磨牙、第2 磨牙牙 根距离的平均值:汉族和回族均低于藏族;上颌窦底至上颌后牙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男性:藏族> 回族> 汉族,女性:藏族> 汉族> 回族。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CBCT的角度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到本院修复种植科就诊的42例54颗上颌窦内外提升种植体,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半进行CBCT随访观察。结果:42例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牙齿功能良好,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除有3例(外提升2例,内提升1例)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外,其余病例种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CBCT复查显示所有病例骨种植体结合良好,治疗效果理想。结论:CBCT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上颌窦外提升术与上颌窦内提升术均有可靠疗效,是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扩大种植适应证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在上颌后牙拔除过程中,由于解剖因素、病理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原因有可能发生上颌窦底穿孔,牙根进入上颌窦内等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在上颌后牙拔除术前,应仔细分析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选用正确的方法 和器械,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上颌后牙缺失后出现牙槽骨吸收、萎缩,上颌窦腔气化,常造成上颌后部种植牙垂直骨高度不足。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部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临床上为了避免上颌窦黏膜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方便术式的选择,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颌窦解剖结构、测量方法、上颌窦底形态、分型、窦底分隔发生率、及上颌窦底形态与种植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28例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患牙30颗)患者接受曲面断层片和CBCT成像检查,比较CBCT对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定位情况。结果 上颌埋伏阻生牙共30颗,其中28颗行正畸牵引治疗(1颗牵引失败,正畸术成功率96.4%),2颗因位置倒置而拔除。CBCT显示牙弓内位置位于唇侧、牙根轻度弯曲及根尖孔无闭合的诊断率高于曲面断层片,而牙弓内位置位于牙弓内的诊断率低于曲面断层片(P<0.05)。结论 CBCT可精确显示埋伏阻生前牙的定位,利于指导正畸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之间的位置关系,为该区行即刻种植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正常成人新鲜上颌骨标本采用 CBCT 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再解剖,分别测量上颌后牙各根根尖和近、远中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结果:同名牙同名根根尖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右侧>左侧;同名牙的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的距离男性大于女性。结论:上颌后牙区可以行即刻种植术;种植体长度的选择需注意男、女间的差异,植入深度的选择应注意侧别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孔祥槐  胡圣望 《现代医学》2011,39(3):339-340
目的:探讨临床上行上颌后牙种植义齿修复与上颌窦的关系。方法:对成人完整上颌骨50个(100侧)经性别鉴别,其中男28个(56侧),女22个(44侧)。从上颌骨上半锯开显露上颌窦底壁,进行上颌窦底壁与上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上颌窦底壁长度均值为男37.02 mm,女34.76 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双尖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5.36±3.81)mm,女(12.23±2.50)mm;上颌窦底壁至第一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2.52±4.34)mm,女(11.20±2.56)mm;上颌窦底壁至第二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3.07±3.56)mm,女(12.67±2.10)mm;上颌窦底壁至第三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为男(12.95±2.79)mm,女(12.02±2.55)mm。上颌窦底壁呈弧形36例,类三角形14例。结论:上颌后牙与上颌窦的关系密切,在行上颌后牙种植术时应掌握好种植体植入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张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32-2133
目的:探讨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7例29枚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和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内提升9例,外提升8例,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29枚植体全部进行上颌窦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其中有2例上颌窦内提升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定期进行复诊,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现均已进行永久性种植修复,累积存留率100%,临床疗效确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CBCT三维成像及测量技术为上颌窦提升的术前检查,术后手术效果评价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分析资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上颌后牙区牙种植的回顾研究.方法:选择2009-06~2011-06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院口腔种植科以“上颌后牙区牙缺失”为主诉的就诊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BCT影像和自带软件作为测量依据,潮量点选择在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结果:共17例病例,涉及23个上颌窦,牙槽骨垂直可用骨量小于8mm者占82.60%,水平可用骨量小于6mm占17.40%,垂直伴水平可用骨量不足占17.40%.上颌窦内提升7例,涉及8个上颌窦,平均提高上颌窦底3.04mm,均未发生上颌窦并发症.结论:锥形束CT在术前骨量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上颌窦内提升作为一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4):68-71
目的:评估口腔颌面锥形束CT (codebeamCT,CBCT)全景视图与横截面视图对上颌后牙缺牙区窦嵴距及近远中距测量的准确度。方法:选取CBCT数据库中的患者资料60例,分别测量全景视图和横截面视图中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缺牙区的可用骨高度(窦嵴距)及可用骨宽度(近远中距),并对不同牙位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全景视图与横截面视图缺牙区可用骨宽度(近远中距)有显著性差异(P<0.05),横截面视图的测量值小于全景视图;可用骨高度(窦嵴距)以及不同观察者之间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牙位的测量值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第一前磨牙的近远中距最小,而窦嵴距最大,第二磨牙的窦嵴距最小。结论:CBCT可辅助测量缺牙区的骨量,对制定口腔种植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门诊发生二次拨牙导致牙根误入上颌窦。均马上去掉齿槽骨,打通上颌窦,用探针勾出腭侧断根,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上颌窦与创口,明胶海绵填塞刨口,将齿龈缝合。给青毒霉索肌注。五日后病人复诊,创口愈合良好,拆线后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讨论上颌前磨牙的根尖与上颌窦底有密切的关系,有时慢性根尖感染将根周骨破坏,以致根尖周组织与上颌窦底有密切的关系,有时慢性根尖感染将根周骨破坏,以致根尖周围组织与上颌窦底的粘膜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大小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入路窗口结合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种不同尺寸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对29例(共32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6 mm×6 mm,n=15)和常规骨窗组(15 mm×10 mm,n=14),两种窗口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和种植体。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评价患者舒适感。在手术前、手术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检查种植体周围上颌窦底部剩余牙槽骨和植入骨粉的总厚度和所植骨粉在窦底的宽度。结果: 全部32颗种植体CBCT检查骨结合良好,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量有明显增加。小骨窗组与常规骨窗组的植入骨粉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小骨窗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与常规骨窗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0 d和30 d随访中患者对手术不适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微创小窗口上颌窦底外提升术较常规窗口损伤更小,技术适应证更广泛,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锥形束CT(CBCT)技术在口腔正畸中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需接受正畸治疗的埋伏牙患者112例。患者均行CBCT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2例患者均为多生埋伏牙,主要为上颌者(88例),主要表现在前牙区,下颌者(24例)主要出现在前磨牙区;112例多生埋伏牙患者共237颗牙齿,99例为2颗多生埋伏牙,13例为3颗多生埋伏牙;牙冠牙根发育正常26颗;牙冠发育正常,但是牙根发育与同名牙相比较短38颗;牙冠不规则发育、牙根呈杵状18颗;牙根、牙冠形似蝌蚪状155颗。结论:经CBCT技术对可对牙根的三维图像进行直观反映,为临床口腔正畸的诊断和矫正治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机以眦耳线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CPR)技术重建上颌骨内的上颌窦,观察上颌窦的位置、形态和测量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在Amira三维重建软件下重建上颌骨及其结构的可视化模型,观察半透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位置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结果上颌骨内的上颌窦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半透明上颌骨可视化模型内的上颌窦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上颌骨内的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以第1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上颌窦下壁至左、右侧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的牙根,以及第3磨牙的舌根、远中颊根的最短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左、右侧第3磨牙近中颊根的最短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骨的CPR技术重建及可视化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