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椎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为颈椎病的外因之首,亦为重要病理因素。风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风木属性,既可于风寒湿型颈椎病中发散祛邪、温阳开窍;又可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中活血通络,行其壅滞;还可于痰湿阻络型颈椎病中燥湿化痰,祛其浊瘀;其增补肝肾之功又可在肝肾不足证型中助其补虚;其温阳通窍之效于颈椎病诸证皆适用;另其尚可引经上达以携药直达病所。风药是为治疗颈椎病之要药。  相似文献   

2.
莫志红  叶瑜  李成文 《陕西中医》2010,31(3):351-352
血证虽多以火热立论,治疗主要以寒凉药物为主,但临床根据实际辨证情况,亦不废温补之法。余在研究历代名医治疗血证医案中,发现多有使用"性大热、阳中之阳"的附子以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本文就其中三个医案进行简要探析,以利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肾风”“水肿”“血尿”范畴。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认为正虚邪实是其核心病机,而风邪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风药味薄气清,性行善动,具有清扬上升发散之性,在IgA肾病治疗中可以起到祛风胜湿、疏风散火、升清降浊、平肝息风、搜风通络等作用。临床运用风药治疗本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夏娟  朱垚  陆明 《江苏中医药》2016,48(5):14-16,18
目的:基于中医本体特色,引入文本挖掘法并改进研究模式,结合原始医案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医案解构,从中分析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交泰丸的经验。方法:对周仲瑛教授临证运用交泰丸的医案进行解构分析,并结合数据挖掘分析运用规律。结果:本次研究涉及病例154人,158诊次,病种69种,涉及病机138条,治法10条,药物234种,药物种类覆盖十九大类。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交泰丸的主治范围以"失眠"、"胃炎"等病为主,使用特异证为"失眠"、"怕冷",可见症为"口干"、"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薄黄腻"、"脉细",核心病机为"心肾不交",常用复法配伍为"养心安神,温通泄浊",常用复合配方为"酸枣仁汤、半夏泻心汤",常用组合药物为"黄连、肉桂、法半夏、熟枣仁"。  相似文献   

5.
风药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文丽  赵平  周志平 《中医杂志》2005,46(5):386-388
风药是指具有解表、除湿、熄风等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诸风病症.根据风类药物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针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雪  何玲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9):130-131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古代名医崩漏验案的的统计分析,从药对入手,归纳有关崩漏的处方特点,以期丰富崩漏的理法方药理论,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信息。方法:从3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共收集235首医案,345味中药。应用SQL相关性分析及频数统计法对其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核心药对,探索其应用价值。结果:筛选出白芍-当归;白芍-白术;白芍-炙甘草、当归-白术、当归-炙甘草、当归-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白术、黄芪-白术、白茯苓-白术、人参-炙甘草、黄芪-炙甘草、白茯苓-炙甘草共13组核心药对。结论:SQL相关性分析,可以用于方剂的配伍分析中。所选药对,均具有其配伍依据和理论价值,能够针对崩漏的病理病机,对崩漏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晓黎  韩红伟 《河北中医》2011,33(11):1608-1609
王淑玲主任医师为河北省第一、二批,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眩晕的治疗,尤其重视风药的应用。眩晕虽为常见病,但致病原因不同,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为神经科疑难症。兹将王淑玲老师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名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医传承工作中,提高名医思维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效率是培养中医大家的关键问题,而夯实临床医师中医理论领悟与应用水平是实现中医从业者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其中,名医医案不仅是名医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综  相似文献   

10.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笔者运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92例急性腹泻患儿均为2005年12月--2007年5月本院门诊、住院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疗标准)》。  相似文献   

11.
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外而肌腠,内而脏腑,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若气之升降失常,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多种疾病。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因此,如何灵活应用好理气药,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问题。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其...  相似文献   

12.
试论祛风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旭立  张智明 《陕西中医》2004,25(2):165-166
目的 :探讨祛风药治疗高血压的时效性。方法 :通过分析祛风药具有熄风、间接补虚、活血化瘀、胜湿消痰、升散郁火之功和降压。直接扩张外围血管 ,抑制心脏收缩力的药理作用。中药具有给药、煎药的时效性 ,结论 :祛风药治疗高血压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罗跃东 《光明中医》2009,24(10):1969-1969
在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的今天,在中医科学性遇到质疑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大脑被"现代科学"所禁锢.表现在中药应用上,偏爱清热解毒药,冷落、畏惧温热助阳药,严重背离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今不揣冒昧,举数则应用温热药治验病例,望对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李国荣 《中医杂志》2005,46(7):544-545
<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里疏,则善病风."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感触.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在儿科临床,不论风邪表证,还是顽固杂证,如能据证灵活运用风药,常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中收录的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名医医案,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100篇,合计149首处方,包含21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狗脊、白芍、当归、杜仲、威灵仙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寒除湿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桑寄生、狗脊"杜仲、狗脊"白芍、狗脊"桂枝、白芍"甘草、当归"等.结论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朱良春教授运用虫类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峰 《江苏中医药》2007,39(7):16-17
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他继承前贤,广搜博采,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躬身实践,引申发挥,不断赋予  相似文献   

17.
王东梅  蒋建云 《陕西中医》2012,(9):1220-1222
目的:探析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方法:从风药主散,疏风利咽;风药主行,祛风豁痰;风药能发,疏散郁火;风药走窜,搜风通络;风药升散,上通鼻喉二窍;风药走上,引经报使等方面探讨了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结论:风药是一类味辛质薄、药性升浮,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病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吴昌贵 《陕西中医》1993,14(7):302-302
采用自拟止泻散(赤石脂、诃子)治疗消化不良94例,总有效率93.6%。提示本法对肠道内细菌毒素、食物异物、发酵产物等具有抗菌、吸附、收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辛味药辛散宣行,功效颇多,在眼病的治疗中作用不容忽视,是中医眼科常用的一类中药.笔者就自己所得,结合相关文献,浅谈如下. 1 辛昧药在眼科临床用药中的作用 1.1 解表祛邪<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眼位居高,易受风邪,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同气相求,故眼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0.
刘莹  秦怡文  陈明 《江苏中医药》2018,50(12):77-80
目的:结合现代医案和《伤寒论》原文探讨桂枝汤的证治规律,为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CNKI、万方、VIP中1958年至2018年3月的桂枝汤医案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505例医案中,常见疾病有汗证、感冒、痹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应用指征为汗出、恶风寒、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常用加味药为黄芪、白术、当归、防风。结论:现代运用桂枝汤指征与《伤寒论》原文基本一致,针对疾病广泛,凡在遵其病机、主症的基础上皆可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