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灵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12):1494-1495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舒适度及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12月本院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4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2020年1~6月本院开展改良体位护理干预的45例髋关节置换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改良体位护理干预。比较干预两组舒适度、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压疮、DVT形成情况。结果研究组舒适度比对照组高,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压疮、DVT形成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改良体位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缓解疼痛,降低压疮、DVT形成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股骨颈骨折患者66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各33例.常规组采取的护理模式为普通护理干预;舒适组采取的护理模式为舒适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环境舒适评分、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和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术后创口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舒适组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术后创口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组患者环境舒适评分、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之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舒适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其疼痛感和不良情绪,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手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颖娇 《求医问药》2014,(15):76-77
目的:探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17日在我院进行左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该患者在2013年8月13日并发肺部感染,之后,我院对其进行了体位护理、压疮护理、尿道护理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与护理,该患者最终获得治愈,并顺利出院。结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预防其发生压疮、尿路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进而防止其并发肺部感染,促进其康复。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垫应用于重症患者体位护理当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入住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体位护理,主要借助枕头、传统翻身垫等进行翻身;实验组应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垫及提拉带定期更换体位。2组患者持续观察5 d更换体位所花费的时间、有效卧位保持时间,记录干预前1 d及干预5 d后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分,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所用翻身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第1天至第5天更换体位所花费时间短于对照组、有效卧位保持时长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5 d后,2组GC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1 d,且实验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对翻身方式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 于重症患者体位护理中应用改良式多功能翻身垫可提高体位更换效率、促进患者卧床休养期间保持有效体位,增强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  相似文献   

6.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老年人病程长、预后较差,再加之老年骨折病人多伴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病,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谵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发现不及时,护理不当,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渐进式抗阻与肌肉放松训练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骨骼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的胫骨骨折术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应用肌肉放松训练)和联合组(44例,应用肌肉放松训练+渐进式抗阻训练)。比较两组疼痛情况、舒适度水平及骨骼康复效果。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Kolcaba简化舒适度量表(GCQ)评分升高,且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评分高于干预前,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LEFS评分高于对照组,PSM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渐进式抗阻与肌肉放松训练的应用,可降低术后机体疼痛水平,提升舒适度水平与躯体自理能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7~10 d,易导致压疮的发生,而行定时轴线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以往的翻身枕仅有一种角度,无法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对翻身角度的需求。护理人员设计了可以调节支起角度的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能够根据患者不同需求设定相应角度。目的 分析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固定组(31例)和调节组(30例),固定组术后使用常规R型翻身枕进行轴线翻身,调节组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4 2 0699793.6)。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舒适程度,记录术后72 h内翻身次数、压疮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rade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组术前Cobb角度大于固定组(P<0.05)。调节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固定组,GCQ评分高于固定组,翻身次数少于固定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压疮。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可调节角度式翻身枕可减轻疼痛,减少翻身次数,提高舒适度,且不增加压疮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在行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92例因胃病变行E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150例,干预组1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其病变手术解剖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疼痛评分、舒适度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术后穿孔。干预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第1、2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得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体位管理可有效降低行ESD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26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38例,按传统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1342例,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1周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侧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6例(0.45%),肺栓塞1例(0.075%),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1.64%),下肢肿胀、疼痛17例(1.27%),肺栓塞8例(0.60%),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舒适护理对择期剖宫产产妇术后舒适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择期剖宫产产妇8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行术前准备及常规护理,摆好麻醉体位,加强术中及术后配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Q评分、VAS评分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的GCQ评分分别为(85.06±12.23)分、(86.93±11.27)分;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的GCQ评分分别为(106.98±26.89)分、(97.82±20.08)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GCQ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干预后G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9.57±1.15)分、(10.13±1.42)分;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12±0.44)分、(4.64±0.86)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VA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干预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缓解疼痛,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43例骨宽部骨折患者入院后除予骨科常规护理外,重点围绕压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进行相关护理。术前准确评估,指导肢体功能锻炼及按摩,注意饮食护理及预防血栓药物治疗;术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功能锻炼,尽早下床活动,主动咳嗽排痰,预防压疮护理,继续应用预防DVT药物并严密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出院,仅2例出现Ⅰ度压疮,未发生DVT及感染;未出现合并症复发或加重。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术后1年髋部骨折后行动能力评分(Parker评分)9分9例,8分7例,7分13例,6分6例,6分以下8例。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关键在于围绕压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DVT等并发症实施积极预防和主动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对43例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 1例患者发生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为4.65%。41例患者无下肢疼痛,下肢皮肤颜色及温度正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加强骨科术后患者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后舒适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周身(周围静脉)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0例.对照组8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舒适度和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自行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而腰背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不适感,减少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娜  孙晋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705-1708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11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干预组运用追踪方法学管理的理念在个案追踪的基础上联合系统追踪发现相关环节的问题,并在制度、培训、落实、整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质量改进,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术后24、48、72 h以及术后1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析以往血栓形成史、凝血功能障碍、术后明显疼痛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比例,并关注2组患者术后对防治血栓措施的知晓率、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对于深静脉防治辅助工具的使用掌握率、对于术后疼痛处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24、48、72 h以及术后1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以往血栓形成史、凝血功能障碍和术后明显疼痛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对防治血栓措施的知晓率、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对于深静脉防治辅助工具的使用掌握率和对于术后疼痛处理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虽然不能显著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能改善相关患者对于预后指标的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卒中患者,按其不同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卒中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了解其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舒适度、疼痛及满意度评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5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入我院统一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护理路径。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与此同时实验组增加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 h、12 h、24 h TEG的R和K高于对照组,而CI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但能降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下肢骨折的患者1400例。按手术日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其中对照组694例,护理干预组70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予以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护理2周内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96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148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148例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术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生活质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a PTT、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 27% 、4. 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疼痛、 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600例。根据就诊的住院号奇偶性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护理干预组804例、对照组796例。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均采用刮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护理10d内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9.39、6.8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51,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