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内窥镜下颊粘膜移植治疗前鼻孔膜性闭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颊粘膜进行前鼻孔膜性闭锁瘢痕切除后的移植修复技术。方法:对6例前鼻孔膜性闭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取口腔颊粘膜瓣,鼻内窥镜下切除前鼻孔瘢痕组织,创面缝合固定颊粘膜瓣,置入硅胶扩张管,用丝线缝合固定于鼻翼。术后1周拆线,2周取出扩张管。结果:6例患者术后随诊0.5~1.5年,术腔愈合良好无狭窄。结论:鼻内窥镜下颊粘膜移植治疗前鼻孔膜性闭锁适用于鼻阈或鼻腔粘膜部分闭锁或狭窄,组织愈合良好,不需长期扩张管压迫,对面部美观无影响,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黏膜瓣制作和吻合方式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造孔处鼻黏骨膜瓣的“H”形切开、翻瓣,造孔,泪囊黏膜瓣的“工”形切开,鼻黏骨膜瓣与泪囊黏膜瓣的“H-工”吻合及膨胀海绵固定方式等的改良处理,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2例(33眼)。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29例(30眼)治愈,溢泪症状消失,鼻腔造孔通畅;2例(2眼)好转,溢泪症状改善;1例(1眼)术后3个月造孔瘢痕闭锁,无效;治愈率90.90%(30/33眼)。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黏膜瓣制作和吻合方式的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操作简单,黏膜愈合快,提高了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切除鼻腔恶性肿瘤后 ,利用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 :研究组应用口腔颊部游离黏膜瓣修复鼻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缺损 (n =18) ,并与未做移植瓣者 (n =10 )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术后干鼻症状明显改善 ,肿瘤切除完善 ,随访 1年无复发。结论 :游离口腔黏膜瓣移植修复鼻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创面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 ,改善术后干鼻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深圳市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研究,在鼻内镜下采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方法分离鼻中隔穿孔周围的黏软骨膜及骨膜,取左右鼻腔合适大小的下鼻甲黏骨膜瓣两片和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固定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完全覆盖鼻中隔穿孔。结果术后4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8周鼻腔黏膜上皮完全覆盖穿孔,15例鼻中隔穿孔Ⅰ期愈合,其余6例Ⅱ期愈合,鼻中隔基本平直,双侧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8个月,鼻中隔未见再穿孔。结论鼻内镜下双侧游离下鼻甲黏骨膜瓣联合同种异体鼻中隔四方软骨修补鼻中隔穿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取材方便,未见排异现象,无不良反应,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前鼻孔放置棉球的方法减少鼻腔通气,观察鼻内镜术后创面愈合的情况。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为1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其中A组30例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以减少鼻腔通气;在余下的162例中以鼻窦炎类型为配对标准1∶1抽取未放置棉球的患者30例为B组。分析AB两组在术后12、、41、2周的鼻内镜检查结果。结果:术后4周,A组鼻腔痂皮明显少于B组。术后12周,A组鼻黏膜水肿和囊泡少于B组。A组有11侧(单侧9例,双侧1例)鼻腔轻度粘连,B组22侧(单侧10例,双侧6例)轻度粘连,2侧(均为单侧)重度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周内鼻腔痂皮多者,术后12周易发生鼻腔粘连、鼻黏膜水肿及囊泡形成。结论:鼻内镜手术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是减少鼻腔痂皮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术腔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和下鼻甲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70例慢性肥厚型鼻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采用经鼻内镜实施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B组采用下鼻甲微波治疗.观察分析黏膜修复时间,鼻塞缓解等疗效.结果:A组患者鼻塞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100%,无鼻腔粘连和鼻腔干燥等并发症;B组患者鼻塞症状缓解总有效率82.86%,并发鼻腔粘连1例,鼻.腔黏膜干燥1例.A组疗效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较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 5岁,因鼻堵1年来诊。5年前曾行鼻中隔腺样囊性癌切除术。术时采取鼻侧切开径路,切除鼻中隔肿瘤,保留筛骨垂直板及左侧黏骨膜,保留方形软骨及黏软骨膜。术后患者未按时复查。查体于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鼻颊沟见手术疤痕,右侧鼻腔见粉红色肿物,质稍韧,将鼻中隔方形软骨挤向左侧,鼻中隔与左侧鼻腔外侧壁相贴,于右侧鼻腔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右鼻侧切开术,见肿物已达后鼻孔,将肿物与方形软骨一并切除,咬尽筛骨垂直板、犁骨嵴,不保留左侧的黏骨膜,左右鼻腔融合成一大腔,虽然塌鼻,但便于术后换药、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连的原因,探讨防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本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36例238侧随访6个月,观察鼻腔黏连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病史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发生30侧(12.6%)鼻腔粘连,25侧(10.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6侧(6.7%)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侧(0.42%)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予以鼻内镜下分离,部分使用微型电动切割器,解除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切除残余钩突。术后6个月观察鼻腔粘连下降到12侧(5.0%),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侧(2.94%),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侧(1.3%),筛窦腔闭塞2侧(0.84%)。结论围手术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钩突的完整切除,中鼻甲的恰当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解除,微型电动切割器的使用,合适的填塞材料选择及较长的中鼻道填塞的时间,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的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及愈合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鼻内镜手术62侧(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侧和对照组30侧,试验组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灌洗术腔,再用愈合膜涂抹在脑棉片上,填入术腔;对照组用膨胀海绵加压填塞术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止血效果、疼痛反应及抽出填塞物后鼻腔黏膜再次出血、鼻腔粘连、术后鼻腔换药次数、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止血效果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鼻腔胀痛发生率、鼻腔黏膜再出血率和鼻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术腔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平均鼻腔恢复正常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胶体液及愈合膜,止血效果好,术后鼻腔胀痛少,术后粘连少,术后换药次数少,鼻腔通气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方法136例鼻内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9例鼻内镜术后行鼻腔冲洗+鼻内镜下换药。对照组67例行鼻内镜下鼻腔换药,随后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缩短了临床疗程,提高了I级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术后进行鼻腔冲洗有利于术腔内的清洁,减少了术腔结痂,缩短了临床疗程,提高了I级治愈率,鼻腔冲洗可使鼻腔黏膜恢复时间缩短,鼻腔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佘新泽 《吉林医学》2014,(20):4463-4464
目的:分析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策略。方法:选择42例鼻内镜手术后发生的鼻腔粘连患者,检查鼻腔粘连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42例患者中发现鼻腔粘连前10天~9年有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史,其中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不彻底及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前次未行矫正,7例中鼻甲下缘过长或中鼻甲肥大,4例钩突切除不彻底,6例下鼻甲骨质高拱型,2例患者术后未及时鼻腔清理换药。行鼻腔粘连松解术后,随访6个月~1年,42例术腔粘连均成功解除。结论:分析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后尽量避免,鼻腔粘连松解术可以很好的改善鼻腔粘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不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鼻腔通气功能变化.方法:选取鼻中隔穿孔病人54例,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自体颞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法组(A组)、自体带蒂鼻腔底黏骨膜瓣修补法组(B组)及单蒂黏骨膜或软骨膜瓣翻转联合游离颞肌筋膜瓣修补法组(C组),观察3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A、C组(P<0.05~P<0.01),B、C组损伤黏膜面积、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A组(P<0.01),C组在创面愈合时间亦优于B组(P<0.05),而3组愈合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鼻腔最小截面积均显著高于A、B组(P<0.05~P<0.01).结论:单蒂黏骨膜或软骨膜瓣翻转联合游离颞肌筋膜瓣修补法治疗鼻中隔穿孔在疗效及改善鼻腔通气功能方面均优于自体颞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法和自体带蒂鼻腔底黏骨膜瓣修补法.  相似文献   

13.
鼻腔及鼻窦良性病变鼻内镜术后的术腔处理及其局部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腔-鼻窦常见的部分良性病变鼻内镜术后不同处理及其局部用药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近5年在我科接受鼻内镜手术、并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患者236例,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常规处理包括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分泌物、术腔囊泡及肉芽。皮质类固醇激素鼻腔喷雾每日2次,共计3周。发现有鼻腔粘连、上颌窦口瘢痕性粘连或缩小者均在内镜下分离,切除部分原粘连部位黏膜及其黏膜下组织,部分患者放置浸润5-氟尿嘧啶(5-FU)膨胀海绵填塞。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用干扰素a-2b(5 mIU.ml-1)作窦口局部黏膜下多点注射。部分并发术后上颌窦口瘢痕过度增生患者,在内镜下放置微型上颌窦引流支架。结果:治愈83.47%(197/236),好转11.44%(27/236),总有效率94.92%(224/236)。对于术后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分析显示:常规术后处理的195例患者中,4例无效的主要原因分别为1例伴发糖尿病患者术后鼻窦炎症发复、2例鼻息肉复发、1例窦口狭窄和鼻腔粘连。采用常规处理并对鼻腔粘连进行单纯粘连分离后,13例患者中7例失败,均为再发生粘连所致。对于1例鼻中隔矫正术后并发鼻中隔血肿患者,行术后常规处理和血肿清除后发生鼻腔粘连。其余患者(包括对于并发鼻腔粘连进行分离后局部放置浸润5-FU膨胀海绵或内镜下放置微型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患者2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例作局部黏膜下基底部干扰素注射)于随诊期间均未发生任何其他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术后术腔处理对疗效将产生致关重要的影响。应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处理,可有效防止再粘连的发生。对于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局部注射干扰素可有效防止肿瘤再复发,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慢性泪囊炎患者20例,均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术中采用枪状镊行泪囊定位,用微电刀头切开鼻黏骨膜瓣及泪囊瓣,并将骨膜瓣覆盖在泪囊窝骨窗骨质上防止造瘘口狭窄.结果:经术后3~12个月随访,治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结论: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视野清晰、出血少、面部不留瘢痕、泪囊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及有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后鼻孔膜性闭锁的新方法。方法:鼻内镜下应用等离子刀治疗3例先天性后鼻孔膜性闭锁的患者。结果:随访1年以上,无重新闭缩,鼻腔通气正常,效果满意。结论:鼻内镜下等离子刀手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膜性闭锁,视野清晰,出血少,损伤小,治疗彻底,不易复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辅以电凝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1例后鼻孔息肉的病例,经鼻内镜下完全切除包括上颌窦内基部病变组织,基部辅以电凝。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未见复发,1例鼻腔局部粘连,2例局部囊肿形成局部处理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术辅以电凝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创伤小,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用鼻腔组织瓣经鼻腔行腭裂二期修复手术的方法及优越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我们在鼻内镜下经鼻腔用鼻中隔及下鼻道黏骨膜瓣行腭裂二期修复术11例。结果11例腭裂二期修复均一次成功,鼻腔通畅,无不适感。结论鼻腔组织瓣完全能够满足腭裂二期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提高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12例198侧随访6~14个月,观察鼻腔粘连的情况,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鼻腔粘连29侧,予以鼻内镜下分离,修整中鼻甲,解除鼻腔异常结构,加强术后换药,最终有4例鼻腔粘连未愈。结论:鼻内镜围手术期的激素治疗,中鼻甲恰当的处理,鼻腔异常结构的解除,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行鼻内镜手术后术腔清理对鼻窦结构和上皮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第4天进行第1次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每周清理1次,第2—3个月每2周清理1次,第4—6个月每月清理1次,随访至少6个月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11例、24例和23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8例出现术腔粘连;5例出现窦口闭锁;在鼻腔清理时进行处理,这些并发症均消失,4例术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4.3%。结论术腔黏膜的再上皮化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窦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手术后规范化的鼻腔清理能早期发现并处理黏膜病变、术腔狭窄及窦口阻塞,因而术腔清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手术扩大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总结鼻内镜手术扩大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报告8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包括先天性后鼻孔膜性闭锁者1例,鼻腔或鼻窦良性占位性病变44例(其中鼻腔纤维血管瘤2例、鼻腔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18例、鼻腔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筛窦囊肿10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曲菌病者6例,因前期手术造成鼻腔粘连者5例,反复鼻出血行诊查与治疗者15例,鼻中隔偏曲9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后鼻孔闭锁后鼻孔成型术后1个月拔除硅胶扩张管,定期鼻内镜复查清理,随访3月形态良好。鼻腔或鼻窦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随访6-30个月无复发。6例上颌窦霉菌病清除术患者,随访最短已达1年以上,有2例症状反复,1例经鼻内镜检查下鼻道开窗口及中鼻道自然口,冲洗出霉菌碎渣,并给予上颌窦内抗霉菌用药后得以控制,另一例多次冲洗未完全控制,半年前施行上颌窦根治术。鼻腔粘连,鼻出血,鼻中隔偏曲病例均一次性治疗成功。结论鼻内镜手术的扩大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较传统手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加注重微创和功能性。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