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并对比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与同种异体骨骨粉联合富血小板凝胶(platelet rich gel,PRP)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injury,OLT)。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 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入的HeppleⅤ型OLT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移植组(接受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31例)、联合组(接受同种异体骨骨粉联合PRP治疗,31例)。对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门诊随访研究,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治疗效果、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urgeons,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评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移植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与联合组(93.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ROM、AOFAS评分均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移植组患者主观总满意度(77.42%),低于联合组(96.77%,P<0.05)。移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9.35%)与联合组(3.23%)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骨粉联合PRP可避免额外手术切口,患者主观满意度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各种植骨材料在股骨远端骨折并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147例复杂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2~26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共分成四组:单纯自体髂骨组(A组)43例、单纯同种异体骨组(B组)42例、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组(C组)46例、自体髂骨+固骼生组(D组)16例。通过比较四种植骨方式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植骨量、术后功能评分等,评价四种植骨方式的优缺点。结果 14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但植骨材料不同,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按一定比例混合植骨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明确,具有疗效可靠,经济实用、骨量充足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血浆对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进行骨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例30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骨缺损部位先采取外科清创、然后随机分为两组,PRP组15枚种植体采用富血小板血浆、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进行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修复治疗,GBR组15枚种植体采取Bio-oss人工骨粉及Bio-Gide生物膜治疗骨缺损,并于治疗后的3,6,9,12,24,36,48个月通过X线、牙科CT及临床检查,观察骨修复的情况。结果修复后随访3~48个月,PRP组的15枚种植体经治疗修复后,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50%~80%,并能成功地恢复了咬功能。GBR组的15枚种植体,其中2枚种植体脱落,其余13枚种植体周骨缺损平均增加骨量20%~30%。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加快、增加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骨修复,且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填充良性骨肿瘤切除后形成腔隙性骨缺损的效果,以探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机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应用异体骨治疗135例良性骨肿瘤患者手术后骨缺损病例。结果在随诊的104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手术失败,7例肿瘤复发外,其余96例骨肿瘤患者的骨缺损均得到良好治愈,平均愈合时间9.7个月。未发现由于植入异体骨而引起传染病发生。结论同其他骨缺损填充方法和自体髂骨相比,此种方法可操作性强,安全性较高。在骨愈合率,骨愈合时间以及感染、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上同自体骨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段煮沸异体骨在治疗四肢创伤性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11例为创伤导致骨缺损均在6cm以上,均采用煮沸法同种异体骨 自体髂骨移植重建骨缺损.结果本组11例术后无感染,伤口一期愈合,随访1.5年~4年,移植之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恢复.结论利用煮沸的同种异体骨 自体髂骨移植重建骨缺损,仍不失为一种可靠、经济、疗效满意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
复合PRP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纤维蛋白胶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分为A、B、C3组,每组12只。A、B组动物术前4h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纤维蛋白胶(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观察其一般情况并于4、8、12周取材做组织学切片,术后12周取尺桡骨做生物力学测试。分别从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方面评估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见A、B组各时间点新骨形成均优于C组。生物力学比较:12周时A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桡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及构建的含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均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种子细胞的添加可明显促进新骨成熟度和增强其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将自体骨(Bone)和富血桥板血浆(PRP)单独作用于兔下颌骨种植体周围处,观察其对兔下颌骨组织再生的促进作用;初步探讨PRP和Bone促进骨再生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日本大耳兔18只,分别在兔下颌骨植入种植体并且覆盖预成型钛板,随机分为PRP组(A组)、PRP+Bone组(B组),Bone组(对照组),分别于4,8,12周各处死3只动物,通过X线观察新骨的高度,血清学检查测定钙浓度。结果术后2,4周,A组、B组新生骨高度宽度和血清钙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新生骨高度宽度和血清钙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但不显著(0.01〈P〈0.05);与A组比较,B组新生骨高度宽度和血清钙浓度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8周,与对照组比较A组合B组新生骨高度宽度和血清钙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相比新生骨高度宽度和血清钙浓度仍有差异但无显著性(0.01〈P〈0.05)。术后12周,以上3组差异消失(P〉0.05)。结论 P可以加速骨组织再生,对种植体周围骨量不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PRP/Bone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可以修复实验性骨量不足,促进骨再生;本实验Bone单独用于种植体周围,未表现出良好的成骨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治疗腔隙性骨缺损效果。方法:9例需要植骨治疗的长骨腔隙性骨缺损患者,均采用同种异体骨作为载体,根据骨缺损大小髂骨穿刺抽取一定数量的自体骨髓复合于载体,构建植骨替代材料植入修复。所有病例均完成了6月以上的临床随访。结果: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肢体局部不良反应,伤口均正常愈合。X线等影像学观察骨缺损修复速度快,植入的骨替代材料具有成骨均匀一致的特点,疗效确实。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是一种良好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红骨髓(RBM)复合自体松质骨(ACB)填充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CA)重建兔颈椎的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RBM与ACB复合,填充在自制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中;并采用兔第4颈椎椎体切除的颈椎骨缺损模型。通过观察大体形态及进行X线检查、组织形态学检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检测等,比较联合RBM+ACB+HCA移植(A组)、自体骨移植(B组)及HCA移植(C组)重建颈椎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观察示A、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示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融合不牢;各组血清ALP开始均升高,4周时A、B组血清中ALP浓度都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A、B组血清中ALP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8周时3组AL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A、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A、B组有大量新骨形成。结论:联合RBM+ACB+HCA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均有效地重建颈椎,RBM与ACB复合填充的HCA可明显促进HCA重建椎体的作用,可以作为有效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填充,B组用自体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填充组与自体髂骨填充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失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对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是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和Bio-oss骨粉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应用效果。方法:44例牙周基本健康的患者分别植入44枚Straumann种植体,其中应用PRP15例、PRP联合Bio-oss骨粉15例、单纯Bio-oss骨粉14例,分别于术后8、12和16周时通过实体测量和拍摄X线片,检测新骨的高度、厚度及相对密度。结果:3组即刻种植术后不同时期新骨唇腭向厚度、高度和相对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厚度:F组间=756.226,F时间=2012.226,F交互=326.538,P<0.001;高度:F组间=553.255,F时间=1496.661,F交互=120.836,P<0.001;相对密度:F组间=51.440,F时间=57.543,F交互=4.184,P<0.05)。术后8、12周时,PRP组和PRP联合Bio-oss骨粉组的新骨高度、厚度及相对密度均高于单纯Bio-oss骨粉组(P<0.05),且PRP联合Bio-oss骨粉组的新骨高度、厚度及相对密度高于PRP组(P<0.05);术后16周时3组的新骨高度、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RP组和PRP联合Bio-oss骨粉组的新骨相对密度高于单纯Bio-oss骨粉组(P<0.05)。结论:PRP单独或联合Bio-oss骨粉应用在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修复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大段异体骨支撑复合自体髂骨移值修复肱骨良性骨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大段异体骨支撑复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肱骨良性大段骨缺损3例,随访时间18—32个月。结果:3例均植骨愈合。结论:异体骨支撑复合自体髂骨移植是修复肱骨良性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汪婷  涂业颖  于艳春  林海燕 《浙江医学》2022,44(19):2089-2093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骨缺损形态与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吸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种植科,由同一术者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行GBR的患者20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投照计算机体层摄影系统数据,采用六维齿科牙设计软件拟合,测量术前骨缺损近远中向、唇舌向、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4个骨缺损形态指标。比较患者距种植体颈部不同位点术后即刻骨增量、骨吸收量、骨吸收率;分析骨缺损形态、术后即刻骨增量与GBR后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GBR后骨吸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距种植体颈部3、6mm处的术后即刻骨壁厚度及术后即刻骨增量均>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mm处骨吸收量均>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mm处骨吸收率<6mm处<9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9mm处的骨吸收率与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呈负相关(r=-0.678、-0.553、-0.487,均P<0.05),与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牙槽骨凹陷角度均呈正相关(r=0.845、0.547、0.633;0.877、0.619、0.599,均P<0.05),而与近远中向骨缺损、术后即刻骨增量均无相关性(均P>0.05)。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较小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的骨缺损患者行GBR后,距种植体颈部3mm处的骨吸收率较低(均P<0.05);9mm处的骨吸收率仅受到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的影响(P<0.05);骨缺损形态对种植体颈部6mm处骨吸收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BR难点在于维持种植体颈部3mm处植骨材料的稳定,其中骨缺损形态是影响种植体颈部骨吸收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较小的冠根向骨缺损及较小的骨凹陷角度的牙槽骨形态是相对有利型骨缺损,对其行GBR后的骨吸收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独及联合应用修复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5 cm骨缺损,海水浸泡3 h,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5只兔。A组为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B、C、D三组为实验组,B组植入自体髂骨/可吸收胶原海绵(ACS)/BMP-2;C组植入自体髂骨/ACS/VEGF;D组植入自体髂骨/ACS/BMP-2/VEGF。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切取标本,每组每个时相点根据随机原则取6个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痂灰度值、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各时相点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①1、2周时,四组X线差异不明显,4、8、12周时B、C、D三组与A组的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骨缺损修复早期BMP-2、VEGF二者相互促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结论①BMP-2、VEGF单独应用均能促进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的修复。②BMP-2和VEGF联合应用能显著促进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修复,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8只健康成年南昌大白兔随机分为4 组,造成颅顶部1cm×1cm的骨缺损,分别将制备好的辐照氟银同种异体骨(A组)、单纯辐照同种异体骨(B组)、 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C组)和自体骨(D组)植入骨缺损区。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各组进行淋巴细胞毒反应 试验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1)各组淋巴细胞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织学变化:A、B、C、D组移植 骨愈合过程相似,是从宿主骨到移植骨,从周围到中央,从哈佛氏管向其周围逐渐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辐照氟 银同种异体骨具有明显的低抗原性、良好的成骨活性,是较理想骨移植材料,对骨缺损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植骨融合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探讨不同的植骨材料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方法试验组分5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组、生物陶瓷+自体骨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及手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融合率为0%(0/12);自体骨组脊柱融合率为83.3%(10/12);同种异体骨组为66.7%(8/12);生物陶瓷+自体骨组融合率为66.7%(8/12);rhBMP-2复合体组为100%(12/12),组织学显示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降解快,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自体骨组与同种异体骨组和生物陶瓷+自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复合体组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生物陶瓷+自体骨、rhBMP-2复合体均能替代自体骨行脊柱椎体间融合,rhBMP-2复合体更能促进脊柱愈合,提高脊柱愈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二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将移植骨修整后的骨屑及人工骨混合填塞于块状骨周围间隙内,表面覆盖可吸收生物膜,充分减张后缝合创面。术后4~6个月共植入45枚种植体,3~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45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骨结合良好,留存率100%;复查X线片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均小于1 mm,患者的外形和咬合均恢复良好。结论:自体髂骨块状骨移植是解决上颌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时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一  谢永林  邓礼辉  王娇 《西部医学》2019,31(4):571-574
目的 探讨规律口腔维护对2型糖尿病患者种植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从2013年~2018年在我院行种植牙手术的患者中,选取3年坚持回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为糖尿病组,组内再按照3年内接受口腔维护次数的多少分为3个等级,并选取同期非糖尿病且接受种植牙手术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同样方法分为3个等级。分析术后3年间,接受不同口腔维护次数的患者在第3年时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骨丧失深度(DSB)、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组间比较,3年间维护5~6次的患者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护3~4次和≤2次的患者SBI、PD、DSB、ISQ及HbA1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维护≤2次患者PD、DSB与其他维护次数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不同维护次数患者的SBI、PD、DSB、IS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护≤2次患者HbA1C与维护3~4次和5~6次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种植牙术后进行每半年一次的规律口腔维护能显著提升种植体牙周状况,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有利于保持种植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的关系。方法根据30例种植修复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组织情况(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指数)将其分为健康种植体组和炎症种植体组,作为实验组,将健康天然牙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牙相关位点龈沟液(GCF)中的VEGF浓度。结果炎症种植体组VEGF浓度、各项临床指标及龈沟液量明显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及天然牙对照组(P〈0.01);健康种植体组各项指标高于天然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EGF浓度、龈沟液量与各临床指标均成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的增加及龈沟液中VEGF浓度的升高可以较好地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VEGF有可能成为评价种植体周围炎症进展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