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分泌治疗对女性乳腺癌患者骨密度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法国CHALLENGER公司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定72例应用内分泌治疗和72例同年龄段非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腰椎(L2~4)及左髋部骨密度值。结果 (1)治疗组腰椎骨密度(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左侧整体髋BMD也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 两组绝经后患者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内分泌治疗可使乳腺癌患者BMD 明显下降,对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定期BMD监测和预防性的骨质疏松治疗是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40例55~70yr的RA绝经女性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绝经女性进行腰椎(L1-4)、左股骨上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BMD测定,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RA组无论腰椎或股骨上端的骨量丢失均较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A患者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OP患病率达85%。 结论RA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骨质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血生化免疫指标中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相关的参数。 方法 选择32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测定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钠(Na+)、钙(Ca2+)、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值;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L1~L4)及髋部BMD。 结果 绝经后女性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腰椎r=-0.505,P<0.01;右髋部r=-0.424,P<0.05;左髋部r=-0.48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髋部BMD与ALP、RF及Na+关系密切,前两者与BMD呈负相关,后者与BMD呈正相关。 结论 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BMD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ALP、RF及Na+与髋部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改变与年龄、性别、病程、髋关节病变及急性时相反应物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91例确诊AS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股骨颈BMD值,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用T值表示。结果:男性AS患者腰椎、股骨颈BMD均低于女性AS患者(P<0.05)。AS合并髋关节病变患者与无髋关节病变患者股骨颈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与腰椎BMD T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患者病程、急性时相反应物与AS患者BMD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AS患者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骨质疏松发生增多。病程、髋关节病变以及急性时相反应物对AS患者BMD改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对比,确定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在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6名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采用DXA检测腰椎及右髋部骨密度,同时采用QUS扫描其右侧跟骨。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4±19.8)岁(30.0~80.0岁)。根据DXA结果,36例(28.6%)骨密度正常(T值≥-1.0),90例(71.4%)骨密度异常,其中45例(35.7%)骨量减少(-2.5相似文献   

7.
潘霞  方晓虹  樊婷 《吉林医学》2014,(15):33-3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状况、影响因素及骨代谢指标。方法:选择120例AS患者为试验组,12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结果:120例患者中腰椎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6.6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5.83%;股骨近端骨质疏松者比率为24.17%,骨量减少者比率为37.50%;试验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BM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GP、BAP等指标则相反(P〈0.05);股骨颈BMD值与患者病程、ESR、CRP呈显著负性相关性(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疏松患病率在男性人群中易发,其发生与患者病程、ESR、CRP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增龄骨密度变化规律,骨量减少症(OPA)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方法 用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测量1024例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的腰椎正位、左髋部骨密度(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⑴男性和女性髋部BMD水平随增龄呈逐渐降低趋势,腰椎BMD随增龄变化规律不明显,从60岁起髋部BMD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组腰椎BMD(P<0.05)。⑵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53.7%,OPA为33.1%。中老年男性OP患病率为39.1%,OPA患病率为43.7%,中老年女性OP患病率为65.6%,明显高于男性。⑶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62%,OPA为28.3%。老年男性OP患病率为43.7%,OPA患病率为41.1%,老年女性OP患病率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P<0.05)。⑷从50岁组开始,男性OPA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OP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⑴对中老年人BMD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⑵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及老年女性,早期注重BMD筛查,防治OP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⑶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OPA及OP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重视老年男性OP预防亦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对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96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和25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者的前臂BMD、骨矿含量(BMC),并收集、测定其年龄、BM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水平等骨代谢指标,分析BMD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组前臂BMD及BMC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骨代谢指标PINP为(79.01±44.72)μg/L,β-CTX为(0.51±0.35)μg/L;对照组PINP为(96.74±50.92)μg/L,β-CTX为(0.37±0.26)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RA组β-CTX与BMD、BMC呈负相关(r=-0.259,P=0.011;r=-0.300,P=0.003);年龄与BMD、BMC呈负相关(r=-0.706,P<0.001;r=-0.743,P<0.001);DAS28与BMD、BMC呈负相关(r=-0.400,P<0.001;r=-0.330,P=0.001);PINP与BMD、BMC呈正相关(r=0.308,P=0.020;r=0.244,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CTX为发生OP的危险因素(OR=0.450,95%CI=0.606~0.921,P=0.006;OR=1.008,95%CI=1.002~1.016,P=0.031);PINP为发生OP的保护性因素(OR=1.060,95%CI=1.005~1.118,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较正常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OP,骨代谢指标β-CTX可能为绝经后女性RA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福善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其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变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年4月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的45~80岁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47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47例妇女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疗程至少1年。按绝经年限分成两组:绝经年限≤10年者56例,绝经年限〉10年者91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所有妇女治疗前后腰椎(L1~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及全髋(total hip)部位的BMD。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后腰椎BMD平均增加2.42%~3.62%,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与治疗前比较提高1.65%~3.01%。治疗1年后,显效率为72.8%,有效率为10.2%,总有效率为83.0%。绝经年限≤10年和绝经年限〉10年者比较各部位BMD增加百分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能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无论绝经年限长短BMD均显著增加。建议临床选用阿仑膦酸钠治疗,且首次治疗疗程至少1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柱退变对腰椎 DXA(双能 X线骨密度测量仪 )测量结果的影响 .方法  5 0例受试对象依据 WHO有关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 (12例 )、骨量减少组(14例 )及骨质疏松组 (2 4例 ) ,比较脊柱退变 Nathan积分对BMD测定值的影响 ,并对骨质疏松组中腰椎 DXA测定正常合并高度退变的患者中轴骨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1Nathan积分同外周骨 BMD值呈负相关 (r=- 0 .72 2 ,P<0 .0 1) ,同中轴骨 BMD值呈正相关 (r=0 .334 ,P<0 .0 5 ) . 2当Nathan积分大于 9分时 ,退变对中轴骨 BMD测定值影响显著 . 3扫描电镜见实验组骨小梁变细 ,穿孔 ,残端游离 ,丧失原有海绵状节构 .结论 尽管随腰椎退变程度加重 ,中轴骨BMD值降低并不明显 ,但骨小梁结构已遭到破坏 ,力学性能减弱 ,在临床工作中对同时伴有疏松及退变的患者应需综合判定 ,早期发现并治疗骨质疏松 .  相似文献   

12.
Jiang Y  Li M  Xia W  Xing X  Yu W  Tian J  Meng X  Zho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54-1256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在阿伦膦酸钠 (福善美 )治疗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4 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妇女 ,每日口服福善美 10mg和元素钙 5 0 0mg,分为服药 6个月组 2 5例 ,服药 12个月组 15例。停药后仅应用元素钙 5 0 0mg/d。观察服药期间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服药 6个月组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于服药 6个月时较服药前均有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 5 3% (P <0 0 0 1)。停药 13± 4个月后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与服药 6个月时比较未见降低 ,大转子部位的BMD值较服药 6个月还有进一步升高。服药 12个月组 ,服药 6个月时 ,除Wards三角外 ,其他 3个部位的BMD值较用药前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4 2 % (P <0 0 0 1) ;服药 12个月时 ,腰椎 2~ 4的BMD较服药前升高 6 1% (P <0 0 0 1) ,而髋部的BMD较服药前未见明显改变。停药 2 3± 7个月后 ,腰椎和髋部的BMD与服药 12个月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伦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 ,可以明显升高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 ,以腰椎部位升高更显著 ,停药后骨密度可维持 13~ 2 3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情况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同时确定DXA法测量不同部位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6月于本院行骨密度检查的1884例患者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纳入绝经后女性591例。比较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的不同及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绝经年限的关系,同时计算不同部位骨密度对骨质疏松诊断的检出率。结果: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增长,绝经后女性各部位骨密度值均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纳入研究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62.6%,其中腰椎患病率为50.3%,髋部患病率为51.3%。各年龄段及绝经年限组,腰2~4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髋部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1.9%;单独检测腰椎骨密度,其骨质疏松检出率为80.3%。结论:茂名地区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高于髋部骨密度,随着年龄和绝经年限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升高,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扫描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80.3%和8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X线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RA)测定指骨骨密度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radiogrammetry,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在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一致性。方法:选取65名绝经后女性,均用RA测定指骨骨密度和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的骨质量(Bone mineral density,BMD),用Bland-Altman(B-A)作图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测T值。结果:RA测定指骨BMD与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BMD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4、0.56(P<0.01)。B-A分析法显示两种方法检测T值的一致性较好。结论:RA指骨骨密度测定法可应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与年龄变化之间关系,为广西南宁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384例年龄20~87岁的女性腰椎和髋部的BMD,按10岁为一年龄段,分析各年龄组BMD和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变化.结果:腰椎和髋部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50岁后BMD明显降低,70岁后再次出现BMD降低的高峰.骨质疏松在50岁后明显增加,并以每10年增加2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80岁后发生率近100%;Ward's区较腰椎和髋部其它部位更早发生骨质疏松.结论: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峰值在30~39岁,绝经和年龄超过70岁是骨量丢失、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髋部Ward's区更早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RA)测量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筛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 招募650名肝肾功能正常的中国绝经后女性受试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腰椎L2~L4、左股骨颈的面积BMD值,RA指骨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手2、3、4指中节指骨的BMD值,构建ROC曲线,探讨RA指骨骨密度作为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DXA骨密度的诊断金标准T≤-2.5时,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2.9%;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2.21为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阈值时,其敏感度较高为81.4%,特异度为62.0%。 结论 T≤-2.21可作为RA指骨骨密度筛查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63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雌二醇、睾酮、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脂联素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分别r=-0.181, r=-0.208, r=-0.228, r=-0.203, P<0.05),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分别r=-0.131, r=-0.140, r=-0.159, r=-0.172, P<0.05)。瘦素与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正相关(分别r=0.162, r=0.210, P<0.05);瘦素与总体BMD、腰椎BMD不相关;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瘦素与前臂BMD相关性存在(r=0.157, P<0.05),而与髋部总体BMD相关性消失。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瘦体质量、脂联素、雌二醇是总体、髋部与前臂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绝经年限、瘦体质量、BMI、脂联素、雌二醇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脂联素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雌二醇(E2)、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股骨颈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选取141例成都地区的女性绝经后患者,根据BMD值分为3个组,即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OP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E2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GF-1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P组各部位BMD测量值和E2、IGF-1水平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又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E2、IGF-1水平与BMD测量值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 在成都地区,血清中E2及IGF-1水平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方面提供预警筛查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椎骨质增生对老年女性腰椎和髋部骨矿密度(BMD)的影响。方法:用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仪对1502例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进行腰椎和髋部BMD检查,对有和无腰椎椎体缘骨质增生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骨质增生组与无骨质增生组比较,腰椎前后位BMD在55岁后及腰椎侧位BMD在70岁以后显著增高(2.90%-13.64%,P<0.05),股骨颈、Ward区和髋部平均BMD增高3.79%-5.24%,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腰椎骨质增生患者的腰椎和髋部BMD增高。  相似文献   

20.
成蕊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5-26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骨密度(BMD)值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7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以及70例健康对照者的腰椎、双侧髋关节以及左右前臂BMD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BMD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骨密度呈下降趋势。患者前臂骨密度减少或骨质疏松程度严重出现时间早。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健康对照组水平,其骨量减少的程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与肾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前臂骨密度减少或疏松程度较其他部位严重的时间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