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处理模式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微创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出生1~28 d的肠旋转不良患儿75例,明确诊断后根据家长意愿,有45例在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模式(ERAS组),30例应用传统处理模式(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应激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ERAS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ERAS组长于对照组[(111.67±15.61)min vs.(63.00±6.75)min,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总住院时间ERAS组显著短于对照组[(36.33±6.86)h vs.(60.67±12.15)h,P<0.05;(8.89±1.05)d vs.(12.44±1.59)d,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比较:肠扭转复发率ERAS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切口感染率、应激反应阳性率和呼吸道感染率ERAS组均低于对照组(0% vs.6.66%,33.33% vs.70%,26.67 % vs.66.67%,P均<0.05)。术后随访30 d,ERAS组及对照组均没有再入院患儿。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模式可以应用于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营养补充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围术期营养状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中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NRS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评分≥3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前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实验组术前除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外,另给予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热量900 kcal/d,蛋白质32 g/d)。 记录患者术前一般基线资料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通气时间、输入白蛋白及输血的情况、住院时间及花费;观察围术期血清学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术前、术后(1、3、5、7 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 vs. 40.0%, P<0.05),尤其是肺部并发症(6.7% vs. 30.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白蛋白的输入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8.0±14.9)mL vs. (76.5±37.9)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15.7±4.3)d vs. (18.8±5.1)d, P<0.05]及总住院时间[(22.7±5.7)d vs.(25.8±5.1)d, P<0.05]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显著少于对照组[(66 290.8±9 922.3)元 vs. (72 491.8±12 535.1)元, 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学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表现为术后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此后出现缓慢上升,然而到了术后第7天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实验组术后1、3、5、7 d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术后1、3、7 d的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有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实施术前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可以显著改善其围术期营养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12月行PD的10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传统营养支持;2017年1月~2018年6月行PD的1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予以基于ERAS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快速康复指标及检验指标、项目实施前后医护人员营养知识水平。 结果 观察组首次肠内营养(EN)开始平均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减少(P<0.05);术后10d血清白蛋白值较对照组提高(P<0.05);术前1d血清白蛋白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项目实施后医护人员营养知识水平高于实施前(P<0.05)。 结论 基于ERAS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可有效促进PD患者快速康复,提高医护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对规范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中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规范化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因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诊疗模式分组,采用ERAS规范化诊疗模式者纳入研究组(229例)。用1∶1最邻近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常规诊疗模式患者进行筛选,使筛选出的研究对象在临床基线特征上与ERAS组具有可比性,纳入对照组(229例)。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入院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2个月内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术后1 d、3 d、5 d时,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3.01±1.25)分、(2.04±1.08)分、(1.51±0.82)分,低于对照组[(4.11±1.32)分、(3.86±1.16)分、(3.22±1.28)分](P < 0.05);研究组入院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5.21±10.25)h、(8.95±1.22)d,短于对照组[(122.05±19.54)h、(12.21±1.42)d](P < 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31 309.58±18 096.42)元,少于对照组[(35 879.72±17 814.31)元](P <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3%)低于对照组(13.10%)(P < 0.05);术后1个月时,研究组Harris评分为(90.70±2.44)分,高于对照组[(81.40±5.43)分](P < 0.001);术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再入院率、死亡率分别为2.18%、0.87%,均低于对照组(6.55%、3.93%)(P < 0.05)。结论:应用ERAS规范化诊疗模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可缓解术后疼痛,促进康复,减轻经济负担,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早期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联合微创腹腔引流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SAP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均常规采取微创腹腔引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根据肠内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和联合组74例(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比较2组血清营养指标[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血清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变化,比较2组7 d、30 d病死率及基本康复指标差异。 结果2组7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30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2组血清Alb、PA、Tf、IgA、IgG、IgM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联合组血清Alb、PA、Tf、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恢复进食时间、引流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方案联合微创腹腔引流治疗SAP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加快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HD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接受传统康复干预措施的27例HD患儿纳入对照组,接受基于ERAS理念干预的31例HD患儿纳入ERA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可以促进HD患儿术后康复且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改良式双胸管引流在肺癌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行右上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符合条件的23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放置改良式双胸管引流组(A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49.00±4.23)岁,肿瘤直径(2.01±0.74)cm,吸烟者34例,体重(75.00±3.75)kg;放置单胸管引流组(B组)128例,男60例,女68例,年龄(50.00±2.37)岁,肿瘤直径(1.97±0.56)cm,吸烟者35例,体重(72.00±4.67)kg。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体重、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应用止痛药次数、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胸腔引流量略少于B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A组患者拔管(24 F粗胸管)时间[(1.13±0.65)d vs.(3.56±1.05)d,P < 0.05],住院天数[(3.02±0.82)d vs.(4.86±1.11)d,P < 0.05],住院费用[(6.72±0.63)万元vs.(8.27±0.74)万元,P < 0.05]均小于B组。A组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应用止痛药次数[(2.02±0.72)次vs. (3.87±0.93)次,P < 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1.52±0.62)分vs. (3.41±0.52)分,P < 0.05]均小于B组患者;A组并发症发生率(1.69% vs. 4.24%,P>0.05)低于B组患者,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双胸管引流与单胸管引流相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并且在术后恢复中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味通腑汤联合肠内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早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在术后常规处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肠内外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加味通腑汤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术前1 d、术后3 d和术后7 d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total serum protein,TP)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前1 d显著降低(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PA、Alb、TP、Hb均较术后3 d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PA、Alb、TP、H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加味通腑汤小肠内滴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术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EN组),观察组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EEN组)。比较2组病人术前、肠内营养液输注后1 d、肠内营养液输注后5 d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论,探讨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31)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1)。EEN组术前7 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PN组术前不干预,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7 d、术前1 d和术后7 d的营养指标、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术后患者排气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1 d,EEN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6、CD8+、CD4+/CD8+指标趋势皆优于PN组(P < 0.05);术后7 d,EEN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D3+、CD4+、CD8+、CD4+/ CD8+指标趋势皆优于PN组(P < 0.05),并且EEN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PN组(P < 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抑制炎症、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博 《海南医学》2014,(3):338-340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2天开始经鼻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71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按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EEN组在术后24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DEN组在术后1~6d内给予全胃肠外营养,7d后给予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并发症等。结果 EEN组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DEN组(P均〈0.05)。术后第12天,EEN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DEN组(P〈0.05);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DEN组(P均〈0.05)。E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 EEN效果优于DEN,可显著改善胃癌胃大部切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沈海滨  刘小金  刘锐  沈忠 《浙江医学》2018,40(8):843-84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和对照组(术前3d及术后早期给予传统饮食)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d、术后7d的营养指标(体重、BMI、上臂中部肌肉周长、Hb、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和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肠道清洁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d,观察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肠道清洁,改善患者营养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把68例行胃、结、直肠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术后24h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EN),对照组32例术后3~11d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并发症、肠道通气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对照组前白蛋白术后第7d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2d较术后第7d有明显上升(P〈0.01),实验组术后第7d,第12d前白蛋白(PA)、纤维连接蛋白(F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刀口甲级愈合(P〈0.001)。结论 肠内营养具有经济实惠、易于管理、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安全可行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的疗效.方法 将39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19)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组(SE组,n=20),两组患者术后第2~8天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SE组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50ml/d,共用7d.评估患者术后疲劳程度,并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H)、握力、IL-6、TNF-α、PGE2.结果 与EN组比较,SE组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时间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SE组的VAS评分在术后第7、9天、术后累计疲劳评分及术后差值均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术后第9天,SE组的握力及其术后差值、前白蛋白水平及其术后差值均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E组的血清IL-6浓度在术后第9天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PGE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它可能通过促进肌力的恢复,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下调炎症反应水平,从而减轻术后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导航辅助下脑室镜手术与传统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术式在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优缺点。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行导航辅助下脑室镜手术治疗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本科室在未引进导航前,使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航辅助下脑室镜手术患者35例为观察组,传统血肿清除手术患者38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疗效、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围术期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手术治疗有效率(80.0% vs. 50.0%)、血肿清除率[(94.2±5.6)% vs. (81.43±4.18)%]、术后脑积水发生率(5.71% vs. 31.58%)、围术期感染率(8.57% vs. 36.84%)、住院时间[(22.4±2.2)d vs.(26.6±3.4)d]等指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6.54±1.26)万元vs.(6.13±0.99)万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航辅助下脑室镜手术较传统血肿清除手术在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更安全、有效,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于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设为队列目标人群,按入院顺序纳入ERAS组和对照组,各65例。分别在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术后管理三个阶段观察ERAS组和对照组术中肠道情况、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差异操作结果、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中肠道情况满意度,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液量少于50 mL所需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长均有所改善(P < 0.05或P < 0.01);ERAS组拔除腹腔引流管后腹腔积液量多(P < 0.01),但术后浮肿发生率低(P < 0.05);两组家长满意度相近(P>0.05),但ERAS组家长配合度提高(P < 0.05),住院总费用降低(P < 0.01)。结论: ERAS理念应用于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中2种不同切口缝合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首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822例患者,按拟行切口缝合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A 组412例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包括单腔起搏器86例,双腔起搏器26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9 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D)39例;B组410例,使用连续皮内缝合,包括单腔起搏器82例,双腔起搏器271例,ICD 22例,CRT/D 35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B 组[(3.6 ± 1.5)min vs.(5.1 ± 1.8)min,P < 0.001];A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16 ± 0.56)d vs.(6.18 ± 0.39)d,P < 0.001)];A组术后囊袋压迫时间明显短于B组[(6.5 ± 1.8)h vs.(8.7 ± 2.0)h,P < 0.001)];所有患者术后共有31例囊袋血肿,A 组明显少于B 组(2.42% vs. 5.12%,P < 0.05);所有患者均Ⅰ期甲级愈合,55例患者切口瘢痕较大,A 组明显少于B 组(4.37% vs. 9.02%,P < 0.05)。结论: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明显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囊袋血肿和切口瘢痕的发生率,适合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加速康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6例小肠造瘘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据术后有无进行肠液回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体重变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首次再住院时间和远端肠管形态。结果:术后2周高、中、低位造瘘各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高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2±0.3) vs. (0.8±0.4),P=0.03],高位造瘘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57.1±7.6) vs. (54.3±9.3),P=0.71;(8.2±8.5) vs. (36.3±6.2),P=0.65],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92.0±23.1) vs. (81.2±21.7),P<0.05;(21.6±8.1) vs. (16.5±5.5),P<0.05);术后3个月中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7±0.4 vs. 1.3±0.6,P=0.04),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60.3±10.3) vs. 58.1±9.0,P=0.78;40.5±9.9 vs. 39.4±7.8,P=0.86],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110.3±25.3) vs. 92.0±21.2,P<0.05;23.8±11.0 vs. 18.3±8.9,P<0.05];术后3个月低位造瘘研究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比对照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位造瘘研究组首次再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迟[(18.6±7.9) vs. 14.2±5.2,P<0.05;11.2±4.1 vs. 7.1±3.8,P<0.05],灌肠造影显示肠液回输后远端肠管形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液回输能改善中高位肠造瘘术后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远端肠管形态,加速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07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术后早期24 h经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行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2±18)h vs (81±35h)]、首次排便时间[(73±26) h vs (102±19) h]明显提前,术后住院时间[(9.7±4.1)d vs (13.2±6.4)d]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并发症(1/59,1.7%)显著低于对照组(7/48,14.6%)(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6/59,10.2%)显著低于对照组(12/48,25%)(P<0.05);总体并发症比较,观察组(14/59,23.7%)稍低于对照组(13/48,27.1%),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显著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