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亚民  李珏宏  彭晓春  陈云苏 《骨科》2018,9(5):347-353
目的 研究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病人双侧骨盆是否对称,以及骶髂远侧关节连线是否适合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时髋臼假体植入和下肢长度平衡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的165例单侧DDH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1例,女134例。在165例DDH病人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上,利用骶髂远侧关节连线和双侧髋臼泪滴连线将骨盆分成三部分(髂翼部分、髋臼部分和坐骨部分),测量骨盆高度及其骨盆各部分的高度值,测量骶髂远侧关节连线分别与过L4椎体下缘直线、髂嵴最高点连线、髋臼泪滴连线和坐骨结节连线之间的夹角值(分别为角α、β、γ、δ)。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Crowe Ⅰ~Ⅳ型DDH病人及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Crowe Ⅲ、Ⅳ型单侧DDH病人患侧和健侧的骨盆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Crowe Ⅰ、Ⅱ型病人患侧和健侧的骨盆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髂翼部分、髋臼部分、坐骨部分,Crowe Ⅱ、Ⅲ、Ⅳ型DDH病人患侧与健侧的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rowe Ⅰ型病人健侧与患侧各部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Crowe Ⅰ~Ⅳ型DDH病人间α角的差异不大,但β、γ和δ角的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DH影响整个骨盆解剖结构的发育,发育不良程度越大,骨盆的不对称性和各部位的变化越明显。在单侧Crowe Ⅲ、Ⅳ型DDH病人THA术中,推荐在泪滴上方5~9 mm置入髋臼假体和使用骶髂远侧关节连线作为平衡下肢长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截骨和转子下截骨两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HA治疗35例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其中15例术中采用非截骨,20例采用股骨转子下截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双下肢长度差、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随访期间无髋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发生。非截骨组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损伤、1例股神经皮神经分支损伤,3个月后均自行恢复。转子下截骨组术后1例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后无再次脱位发生,3例股骨近端劈裂骨折,给予钢丝固定治疗。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截骨THA治疗单侧CroweⅣ型DDH手术效果满意,该方法相对于股骨转子下截骨更简单。对于髋部软组织条件良好、患肢短缩>4 cm的CroweⅣ型DDH患者,可考虑采用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CroweⅠ、Ⅱ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40例单侧Crowe Ⅰ、Ⅱ型DDH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5例;年龄为(36.90±10.30)岁(19~51岁),股骨选用组配式假体,全部纳入组配式假体组。另选择既往40例术前设计采用普通锥形假体的单侧Crowe Ⅰ、Ⅱ型DDH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信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差异等指标。结果 组配式假体组与对照组病人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5.0%比10.8%)、术后脱位率(2.5%比8.1%)、偏心距差异发生率(20.0%比3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76,P=0.600;χ2=0.353,P=0.553;χ2=2.997,P=0.083)。术后,组配式假体组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89.45±9.22)分比(84.69±8.77)分;t=2.077,P=0.041],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低(17.5%比43.2%;χ2=6.081,P=0.014)。结论 在Crowe Ⅰ、Ⅱ型DDH中,组配式假体比普通假体更易获得双下肢等长及更佳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鹏  陈经勇  毕梦娜  李钟  张上上 《中国骨伤》2015,28(10):928-931
目的:观察自体骨植骨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Ⅲ、Ⅳ型髋臼缺损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22例25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5髋均进行自体骨植骨改善髋臼骨缺损,其中男3例4髋,女19例21髋;年龄43~67岁,平均55岁;CroweⅢ型6髋,Ⅳ型19髋。术前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功能恢复、自体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3个月~4年,平均3年9个月。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8.30±6.13,优18例,良4例。双下肢长度差由治疗前的(3.20±0.81) cm减小到术后12个月(0.92±0.23) cm(t=14.864,P<0.05).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自体骨植骨能有效改善髋臼骨缺损,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行髋臼原位重建及高髋关节中心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科行THA治疗Crowe Ⅱ、Ⅲ型DDH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Tonnis Ⅲ期)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臼重建方式分组:其中髋臼原位重建组17例,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arris评分、影像学假体松动率。结果 37例病人平均随访41个月(25~63个月)。髋臼原位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19±16) min、(413±36) ml,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2±21) min、(389±4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61,P=0.021;t=0.682,P=0.231)。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髋臼原位重建组中有2例少量植骨吸收,两组随访未见影像学假体松动。结论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髋臼原位重建更短,两种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DDH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均可显著恢复病人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体位对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根据术中不同体位分为2组,其中侧卧位45例,仰卧位(支架辅助下)4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患肢、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 d,1、2周,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2周及1、3、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2(8.31±2.2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部位、年龄、BMI、术前VAS、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侧卧位组(P<0.05);术中、术后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P=0.066);侧卧位组术中和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 d,1、2周,1个月VAS低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支架辅助下)组患者术后1周及1、3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侧卧位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支架辅助下)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侧卧位术式相比,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且术中髋臼杯位置判断误差小,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在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mm,B组(10.3 ±4.4)mm,C组(6.8±2.5)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mm,B组(8.7±3.5)mm,C组(6.3±2.8)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mm,B组(9.6±4.0)mm,C组(6.6±2.6)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3,P<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高于C组(P均<0.05)。全髋、半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0,P=0.605)。3种不同术中测量方法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是C组 < B组 < A组,C组的准确性最高。。结论:股骨"肩对肩"的解剖定位标记法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中,可以简单、有效、准确的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Corail颈干角135°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双侧测量结果,分析术后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探讨Corail标准柄KS型与高偏心距柄KHO型股骨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强生Corail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患者,根据术中使用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高偏心距组和标准偏心距组。高偏心距组为Corail高偏心距假体KHO型52例,女20例,男32例;年龄21~71(50.6±13.2)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0±4.1) kg/m2。标准偏心距组为Corail标准股骨柄假体KS型134例,女57例,男77例;年龄18~77(47.3±14.0)岁;BMI(25.3±3.5) kg/m2。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 高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下肢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633,P<0.001;r=0.384,P=0.005;r=0.690,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688,P<0.001;r=0.574,P<0.001;r=0.765,P<0.001)。标准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r=0.418,P<0.001;r=0.749,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775,P<0.001;r=0.397,P<0.001;r=0.773,P<0.001)。高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有明显相关性(r=0.376,P=0.006;r=-0.346,P=0.012)。标准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9;r=-0.036,P=0.682)。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rendelenburg阴性,假体均稳定。结论: Corail标准柄与高偏心距柄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均可较好重建股骨偏心距,能很好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维持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稳定性。虽有病例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假体的稳定性和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伴有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脊柱综合征患者22例(26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岁;病程1.5~25年,平均12.8年。术前及术后常规拍摄骨盆正位、双下肢全长片、站立位胸腰椎及骨盆拼接片,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参数,术前及术后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21~52(32±8)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感染、假体下沉、松动、假体脱位等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较置换前均明显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较置换前明显增大(P<0.05);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冠状位)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部的VAS评分、髋关节的VAS评分、腰部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上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脊柱综合征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脊柱骨盆的冠状面及史状面平衡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中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不稳的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一凡  高玉镭 《中国骨伤》2016,29(2):99-101
正对于晚期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1-2]。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无痛,活动时关节稳定,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没有撞击和下肢长度尽量相等[3]。术后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关节不稳,这是引起关节翻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滑膜切除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行髋关节切开滑膜清理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例晚期髋关节PVNS感染性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例为局限型,5例为弥漫型,平均年龄33.7岁(21~65岁)。患者术前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术前检查提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狭窄,严重的伴有股骨头变形。术中采用关节切开滑膜广泛清理人工髋关节置换。随访分析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平均术后随访5.6年(0.5~10.3年),未出现复发,假体稳定,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6分提高到90.8分,能进行日常活动。3例出现复发,其中1例再次行切开清理术,术后良好;1例目前暂时行放射治疗;1例因复发面积广泛压迫下肢血液循环,减容手术无效最终行髋关节离断术。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结合增生滑膜切除是治疗局限型PVNS伴有骨质破坏的合适手术方式,能极大改善临床症状,复发率较低。对于弥漫型的治疗,复发率较高,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和髋臼假体安放位置的选择.方法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例(13髋)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6例(6髋),均采用改良Gibson入路,髋臼假体安放在髋关节假臼位置,关闭切口时尽可能修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结果 16例均经1~3年随访,疗效评定参照Charnley标准,关节功能优10例(11髋),良好3例(5髋),可3例(3髋).结论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假体位置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移位的远近、骨质条件和重建软组织平衡的难易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腰痛症状的变化.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39例合并腰痛的单侧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3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73岁).Crowe Ⅰ型4例,Crowe 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7例.全部患者于真臼位置重建髋臼或小于2 cm的运动中心上移进行髋关节置换.分别于术前,术后3、24个月对同一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腰痛Oswestry评分.髋关节术前Harris评分(44±7)分,Oswestry评分平均(36±4)分.结果 3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髋部和腰部疼痛和功能均获得了显著改善,3个月后Harris评分(80±6)分(P<0.01),24个月为(84±6)分(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评分为(25±4)分(P<0.01),24个月为(23±4)分(P>0.05).结论 对合并下腰痛的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下腰部疼痛和功能在3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2年后仍保持并提高.  相似文献   

15.
全髋置换术治疗感染后髋关节退变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感染后髋关节退变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7例有既往髋关节感染病史的髋关节退变,男5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45.8岁;感染静息期均达10年以上,平均19.5年。术前采用Kim方法评估髋关节畸形的严重程度,其中I型3例,Ⅱ型4例。术前主要依据体格检查以及检测血沉和C反应蛋白来排除活动性感染。手术采用髋外侧切口,彻底切除关节周围的瘢痕组织,松解软组织,全部选择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1~44个月,平均33.5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复发、下肢神经功能损伤或深静脉栓塞形成等并发症。到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4.5分提高到84分,没有出现假体的松动,或明显的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感染后的髋关节退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术前排除活动性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Zhu ZA  Dai KR  Wang Y  Sun YH  Shi DW  Tang J  Hao YQ  Yan M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3-1406
目的探讨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预防神经损伤的对策。方法35例(39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女性,年龄36~56岁,平均46岁。获得随访31例35髋,随访时间1年~8年,平均4年。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髋臼侧除1例2髋外,均在真臼水平安放臼杯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5例5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例2髋以往曾行转子下截骨者先行转子下截骨矫正术,再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3分。结果获得随访的31例(35髋)中,5例5髋发生术中骨折,其中小转子轻微襞裂骨折3例3髋,大转子不全骨折2例2髋,但股骨假体稳定,予钢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3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2例术后分别出现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内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中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术后肢体延长4~6cm,平均5cm,肢体短缩得到满意纠正。结论后外侧人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二期全髋关节置换连续治疗髋部手术继发髋关节感染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59.7±9.2)岁。股骨颈骨折行加压螺钉固定3例,股骨头坏死骨瓣移植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行中心钻孔减压及局部介入治疗各1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常规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1个月,平均46个月。5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平均14周(12~18周)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1例患者在一期清创后7个月行二次清创及重新植入骨水泥间隔体,12周后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5.6±3.3)分,间隔期平均(57.8±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平均(92.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于间隔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左下肺栓塞。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复发及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对继发于髋部手术的髋关节感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行二期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9例(20髋)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患者资料,男14例(15髋),女5例(5髋);年龄21~74岁,平均44.1岁。根据Babhulkar 和 Pande的髋关节结核临床影像学分期,3例(3髋)为 Ⅲ期,16例(17髋)为Ⅳ期。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5~26周,平均15.1周。2例在外院接受过抗结核药化疗,其中1例行病灶清除术。3例胸片发现肺部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无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例患者有表浅皮肤窦道形成。结果 术后随访12~142个月,平均57个月。1例患者术后6天发生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卧床3周未再脱位;1例术后5个月出现结核复发,经清创保留假体及口服抗结核药化疗12个月后治愈;1例术后9年随访时X线片示臼杯出现无菌性松动;其余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复发及假体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5分(范围,27~46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90分(范围,65~96分)。结论 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可达到控制感染,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并发症及早期疗效观察。方法从2004年至2010年收集本组20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THA术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5岁。髋关节化脓性感染发生时的平均年龄为10.2岁,从始发感染至行THA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4.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8年。手术入路包括直接外侧入路(Hardinge入路)10例,后外侧入路10例;采用Kim分类法将髋臼与股骨侧的畸形进行分类,观测假体稳定性及假体周围骨溶解,采用Harris髋评分行术前与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Brooker方法判断异位骨化。结果根据KinⅠ分类法,属于Ⅰ型9例(45%),Ⅱ型4例(20%),Ⅲ型7例(35%)。术中发生股骨骨折3例,1例患者下肢延长4cm后坐骨神经麻痹,无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病例。X线随访结果:髋臼未发现〉2mm的移位及外展角的变化;2例在髋臼上方出现〉2mm囊性变,提示有骨溶解,2例股骨柄下沉2.5mm,1例股骨柄Green2区出现〉2mm囊性变,上述患者均无临床不适,予以严密的随访。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6.8分,术后平均为88.5分,有统计学差别(t=12.32,P〈0.01)。异位骨化:BrookerI型有2例,Ⅱ型1例。结论THA是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前严格的病例筛选与评估、良好的手术技术、正确的假体选择是获得术后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