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睿 《重庆医学》2018,(15):2064-2067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然而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尤其目前单纯含铂双药化疗治疗已经遇到瓶颈,严重影响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新的治疗方案选择,尤其是不能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PD-1/PD-L1单抗治疗的患者.与此同时,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仅可以和EGFR-TKI等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强强联合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而且可以发挥克服耐药的作用,使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益更多.抗血管生成治疗未来可极大改善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周期且在肺癌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新生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正是由于两种起相反作用的调节因子的平衡状态,从而决定体内血管生成的平衡。肿瘤血管新生取决于局部血管生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间的平衡失控,即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增多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减少.从而触发血管生成过程的启动。这种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被称为血管生成开关。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生存率更低。目前对于无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标准治疗方案为化疗,但疗效欠佳,生存获益低,对于有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可适当延长生存期,但最终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因此目前急需新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新生异常血管网形成、导致肿瘤微环境发生改变。目前贝伐珠单抗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NSCLC一线治疗中与化疗药物联合提高生存获益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近年来,一些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被证明在NSCLC中有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尽管得益于调强放疗的广泛开展以及化疗的联合应用,鼻咽癌(NPC)的总体治疗效果较二维放疗时代明显提高,但进展期患者尤其是复发转移患者的疗效仍不理想,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当中获得证实.在放、化疗的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有望进一步提高NPC的疗效,该文就抗血管生成治...  相似文献   

6.
刘艳  杨林 《安徽医学》2015,(3):371-374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1],几乎占原发恶性脑肿瘤的80%[2]。脑胶质瘤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机体,其中血管生成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阻断血管生成成为了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靶向治疗在其治疗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新生血管的靶向药物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临床中被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抗血管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阿柏西普、瑞格非尼等。该文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吴志刚 《北京医学》2006,28(6):367-369
胃癌发病率在我国农村男、女性癌症发病中占第1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肿瘤的发生、发展除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成为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d growth factor,VEGF)因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9.
吴志刚 《医学综述》2005,11(10):905-907
胃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农村的癌症发病中仍是第一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成为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细胞癌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有效阻止肝细胞癌的复发及转移。本文就目前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牟海波 《浙江医学》2019,41(23):2472-2476
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肝癌治疗中,自2007年索拉非尼上市后,近年来又有新的靶向药物问世,如仑伐替尼、瑞格非尼、雷莫芦单抗等。不少研究对这些药物在晚期一二线及后线人群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就晚期肝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格局。抗血管生成药物使肿瘤局部血管正常化,有助于免疫效应细胞浸润,这一机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本文将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与ICI联合治疗NSCLC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并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为NSCL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肿瘤、缺血性疾病、慢性炎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牛皮癣、创伤愈合等 )的基本事件之一[1,2 ] 。血管生成的研究涉及到医学中的多个学科 ,研究疾病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和消退规律及其机制 ,对认识血管生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针对血管生成进行有效的治疗 ,以及研究器官移植和含血管的组织工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此概念有别于血管形成 (Vascu logenesis)。…  相似文献   

14.
陈赐慧 《医学综述》2011,17(21):3256-3260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进展、侵袭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很多肿瘤表现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预后不良相关。目前针对抗血管生成治疗,一部分在初始治疗即出现耐药,而另外有些则在几个月的治疗后出现耐药。目前耐药的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综述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顾峰  杨磊  严琳  马琴  伏彩红 《甘肃医药》2022,41(1):1-3,1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的治疗模式有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但目前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均不理想.虽然近年对靶向药物精准治疗的认识逐渐加深,各大指南将靶向药物纳入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靶向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始终在一年左右,耐药和寻找新的靶向药物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联合...  相似文献   

16.
1971年 ,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与扩散依赖于血管生成的观点 ,2 0世纪 80年代逐渐分离与纯化出血管生成因子 (包括刺激和抑制因子 ) ,至今肿瘤内血管形成已成为评价肿瘤的新参数 ,反映肿瘤血管生成能力的指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 seldensity ,MVD)成为恶性肿瘤的新的预后指标和新的抗肿瘤治疗的依据。近年来 ,随着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已较成熟 ,研究方向也转向临床应用。血管生成因子有多种 ,其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为最主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 ,其诱导肿瘤血管形成最强、特异性最高。有关乳腺癌血管生成研究的报道集中…  相似文献   

17.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及其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 ,抑制血管生成是不同于常规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近年来 ,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了更多的认识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并逐渐进入临床应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意义肿瘤的生  相似文献   

18.
癌症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是从先存血管产生新血管的过程。发生在伤口愈合和卵巢、子宫内膜的月经周期中。在包括肿瘤的许多疾病中,血管生成增加。有关血管生成的最新近展包括血管生成的评价方法,血管生成预后意义的证实,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的克隆,血管生成遗传学基础的认识,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肿瘤血管生成预后的评价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和染色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大多出现在肿瘤生长边缘局部区域或“热点”中。这些热点的计数或血管密度的分级表明,乳腺癌的  相似文献   

19.
肺癌血管生成研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的血管生成临床意义,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病理证实的38例肺癌,经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DSA,了解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行支气管动脉导管化疗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部分实体肿瘤直径大于4cm配合放射治疗。结果:①中央型病变13例,其中小细胞肺癌3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周围型病变25例,最大直径1.5~13.5cm,中位值4.5cm。其中小细胞肺癌5例,非小细胞肺癌20例;②癌灶强化峰值(PV)26例45~。70HU,10例25~45HU,2例10~25HU;DSA2例染色稀疏、13例染色呈不均匀网织状、23例染色浓密;⑧5例小细胞肺癌行2次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3例小细胞肺癌行3次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其中2例在介入治疗周期穿插放射治疗5000~7000Gr;CR87,5%(7/8),PR12.5%(1/8)。4例非小细胞肺癌行2次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19例非小细胞肺癌行3次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7例非小细胞肺癌行4次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其中7例介入治疗周期穿插放射治疗5000~7000Gr:CR86.7%(26/30),PR10%(3/30),NR3.3%(1/30)。结论:根据影像技术来准确检出和量化肺癌血管生成,为临床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肿瘤综合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病倒的80%,约30%~40%的病人在确认时为局部晚期,在临床Ⅲ期NSCLC中,可手术的病倒不足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