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生长物质对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植物生长物质对四裂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的影响并分析愈伤组织中红景天苷含量。方法:运用正交设计实验,在MS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植物生长物质,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并用HPLC检测愈伤组织中红景天苷的含量。结果:培养基中含有2,4-D1mg·L-1,NAA2mg·L-1,6-BA0.5mg·L-1,KT0.1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83.3%。当生长物质配比为2,4-D1mg·L-1,6-BA0.1mg·L-1和KT0.5mg·L-1时,最适于愈伤组织的培养,培养30d后干重达11.77g·L-1,红景天苷的含量为干重的0.28%。结论:红景天愈伤组织在诱导和培养2个阶段所需的生长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很大差异;诱导的愈伤组织能够合成红景天苷。  相似文献   

2.
宋运贤  石晶莹  薛建平 《中草药》2009,40(1):135-137
目的 研究大量元素和植物生长物质对怀牛膝愈伤组织生长及怀牛膝多糖量的影响.方法 以怀牛膝无菌苗的叶片、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和植物生长物质6-BA、IBA、NAA和2,4-D对怀牛膝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并在愈伤组织形成高峰期30 d时,采用酚一硫酸比色法对其中多糖的量进行检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方差分析比较.结果 大量元素的添加量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和多糖的量无显著影响,6-BA对怀牛膝愈伤组织多糖量影响影响显著.结论 诱导怀牛膝愈伤组织形成多糖的适宜培养基是1/4MS+6-B.A0.5 mg/L+2,4-D 1.0 mg/L.  相似文献   

3.
张晨  刘志伟  曾庆坚 《中药材》2007,30(11):1363-1365
以阴香枝条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探索生产右旋龙脑的途径。实验已获得第一步成果,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几种红豆杉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观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朱蔚华  陆俭 《中药材》1991,14(9):5-7
本文介绍了红豆杉属中3种1变种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生情况。在67-V IAA1.0mg/1(单位下同) 2,4-D1 KT0.1及67-V IAA1.0 NAA1.0 KT0.1中30天内愈伤组织发生率均在70%以上,其中以2,4-D组合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激素对蒙古黄芪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无菌芽的下胚轴为外植体,分别接种在不同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最适合黄芪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组合为MS 2,4-D2.0(mg·L-1) 6-BA0.5(mg·L-1)和MS NAA3.0(mg·L-1) 6-BA0.5(mg·L-1),诱导率均达到100%,综合考虑愈伤组织质地以及后期试验目的,最终确定增殖培养基为MS NAA3.0(mg·L-1) 6-BA0.5(mg·L-1).黄芪愈伤组织生长曲线呈现S型,在第9天进入快速增长期,最佳继代时间在24d左右.  相似文献   

6.
肉苁蓉种子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对肉苁蓉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方法 用不同方法处理肉苁蓉种子使之诱导出愈伤组织。结果 最适条件为 :将种子剥去种皮 ,在 5 0℃下进行 1h热处理激活 ,然后接种在添加 2 ,4 D (1mg·L-1) +KT (0 .5mg·L-1) +GA3 (1mg·L-1) +CH (5 0 0mg·L-1)的MS固体培养基上 (pH6 .0 ) ,诱导时温度为 2 5℃ ,暗培养 ,此条件下肉苁蓉种子愈伤组织的发生率为 2 5 %。结论 剥去种皮及热处理是肉苁蓉种子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 ,其最佳条件是 5 0℃处理 1h。  相似文献   

7.
陈惠  王文科  卢英梅  白新生 《中草药》2005,36(5):747-751
目的建立和优化获得量大而高紫杉醇愈伤组织的培养技术和方法。方法以山西陵川县野生和在西安栽培的南方红豆杉为材料,就最佳母株、外植体种类、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和紫杉醇的影响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幼茎外植体因诱导的愈伤组织时间早、频率高而最佳;培养基Y 5:M S 2,4-D 4.0 m g/L K IN 1.0 m g/L或B 5Ⅲ:B 5 2,4-D 3.0 m g/L K IN 0.1 m g/L Phe 0.1 m o l/L为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其诱导频率高达100%。继代培养基中质量浓度2,4-D(0.5~3 m g/L)促进愈伤组织增殖;高质量浓度(8 m g/L)则有抑制作用。当2,4-D质量浓度适宜时,愈伤组织在B 5培养基上较在M S培养基上褐化轻、生长快。HPLC分析表明紫杉醇最高的继代培养基为M SⅢ,其紫杉醇质量分数高达干重的0.004%;野生母株幼芽来源的愈伤组织,其紫杉醇普遍高于栽培母株幼茎来源的愈伤组织。结论以5月份野生红豆杉幼茎为外植体,以Y 5或B 5Ⅲ为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继代8~10代,每代培养30~35 d;用M SⅢ培养基再培养1~2代,收获愈伤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并从中提取紫杉醇是获得大量高紫杉醇愈伤组织的较佳培养程序。  相似文献   

8.
李明军  刘杰  周娜  张晓丽  孙琳静  涂荣涛 《中草药》2008,39(7):1078-1080
目的 建立裕丹参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植株再生体系.方法 比较不同的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裕丹参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 MS 6-BA 2 mg/L NAA 0.2~2 mg/L有利于叶柄和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其出愈率均为100%,但叶柄出愈量更大;MS 6-BA 2 mg/L有利于叶片芽的分化,其分化率达55.6%,并有直接成芽现象;B5 6-BA 1 mg/L 2,4-D 1 mg/L是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结论 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叶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2 mg/L NAA 0.2~2 mg/L;诱导芽分化的最佳外植体为叶片,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2 mg/L;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B5 6-BA 1 mg/L 2,4-D 1 mg/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培养基成分对怀牛膝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及牛膝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怀牛膝无菌苗的叶片、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基本培养基,碳源,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基腺嘌呤(6-BA)、N-苯基-N′-噻二唑-5-脲(TDZ)、水解酪蛋白(CH)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B5+2mg·L-12,4-D+0.5mg·L-16-BA+30g·L-1葡萄糖+1g·L-1CH,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B5+2mg·L-12,4-D+1mg·L-16-BA+30g·L-1葡萄糖+0.5g·L-1CH;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提高的培养基是LS+1mg·L-16-BA+1mg·L-1TDZ+30g·L-1蔗糖,有利于茎段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提高的培养基是LS+1mg.L-12,4-D+0.5mg·L-16-BA+1mg·L-1TDZ+30g·L-1葡萄糖。结论:初步建立了怀牛膝叶片、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条件,为通过植物组织细胞培养途径生产牛膝多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类红豆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紫杉醇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陈永勤  朱蔚华  吴蕴祺  胡秋 《中草药》2000,31(3):216-218
研究云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杂种红豆杉形成愈伤组织的一些因素,比较不同植株来源的愈伤组织系的生长特点和紫杉醇含量。通过考察愈伤组织形成的时间和比率来研究取样时间、当照条件、培养基中2,4-D浓度和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愈伤组织形成的迟早和比率在不同种类红豆杉之间和同一种类不同植株之间差异较大,在黑暗中,在添加有0.1mg/LB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讨防风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方法:以防风叶片为外植体,对防风的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结果:在2,4-D1mg·L-1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长势好于其他不同浓度,具有显著差异。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明显高于单个生长素的处理,生长情况也有差异。结论:诱导防风最佳外源激素的浓度配比2,4-D1.0mg·L-1+6-BA0.5mg·L-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讨防风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方法:以防风叶片为外植体,对防风的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结果:在2,4-D 1 mg·L<'-1>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长势好于其他不同浓度,具有显著差异.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明显高于单个生长素的处理,生长情况也有差异.结论:诱导防风最佳外源激素的浓度配比2,4-D 1.0 mg·L<'-1>+6-BA 0.5 mg·L<'-1>.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冬凌草甲素,毛叶香茶菜素E,毛栲利素,香茶菜素B为指标,建立HPLC同时测定鄂西香茶菜中4个二萜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4个成分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方法:采用YMC C18反相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8∶62),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0 nm;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了鄂西香茶菜中4个指标性成分对HCT~(-1)16,Hep G2,BGC-823,MB-231,A27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冬凌草甲素,毛叶香茶菜素E,毛栲利素,香茶菜素B分别在0.085 6~0.856,0.014 04~0.140 4,0.070 8~0.708,0.018 98~0.189 8 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78%,101.70%,100.23%,104.60%。4个二萜均显示了一定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冬凌草甲素,毛栲利素对5种细胞株的增值抑制率均50%。冬凌草甲素、毛栲利素对5株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均优于毛叶香茶菜素E和香茶菜素B。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10~6.46,2.34~4.77μmol·L~(-1)。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鄂西香茶菜中主要细胞增殖抑制二萜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淡黄香茶菜Isodon flavida地下部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MCI树脂等多种柱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对单体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运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法等对样品的抗氧化、抗疟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从淡黄香茶菜地下部分70%丙酮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苯醌(1),迷迭香酸甲酯(2),2α-羟基齐墩果酸(3),1-甲氧基-α-D-葡萄糖(4),1-甲氧基-β-D-葡萄糖(5),蔗糖(6),腺花香茶菜苷C(7),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8),(2'R)-1-O-甘油基-6-O-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9);生物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DPPH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同时对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也表现出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4.2±2.7),(163.9±7.5)mg·L~(-1)。结论: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显示出一定的抗疟及抗氧化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淡黄香茶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给杂交育种和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参考。方法: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泰国白豆蔻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不同。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对白豆蔻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均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萘乙酸在0.5 mg·L-1时不仅有利于花粉萌发而且有利于花粉管生长;硼酸在100~2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促进白豆蔻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最适质量浓度为100 mg·L-1;多效唑对白豆蔻花粉萌发起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减弱,促进白豆蔻花粉萌发时,可选择800 mg·L-1的多效唑质量浓度。结论:生产中在花期喷施一定浓度萘乙酸、硼酸或多效唑,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提高泰国白豆蔻的坐果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不同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溪黄草中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测定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3%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7 min,12%A;17~20 min,12%~25%A;20~50 min,25%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9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以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为指标,考察采收期(5~11月份)和干燥方法(烘干、晒干和阴干)对溪黄草药材质量的影响。 结果: 不同采收期对溪黄草茎、叶中咖啡酸含量影响较小,但对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较大。3种干燥方法处理后迷迭香酸提取率分别为1.365%,1.790%,1.577%,咖啡酸提取率分别为0.057%,0.053%,0.055%。 结论: 以7月份采收的药材质量最佳,可每年采收2次,采收时间为7月和11月;药材加工方法采用自然晒干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三种香茶菜药材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水良  陈文荣  方芳 《中草药》2002,33(11):1028-1030
目的:了解香茶菜属不同产地,同一种不同的器官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情况,明确基于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在药材比较上的应用前景,测定了香茶菜属中的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I.macrocalyx不同产地和器官15个样品的紫外光谱,以波数-吸光度为指标,以紫外光谱为对象,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spondence Analysis,简称DCA)比较15个样品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结果:(1)来自不同产地的香茶菜,其紫外光谱图有较大的差异,(2)来自同一产地的同批大萼香茶菜(或显脉香茶菜)样品,它们紫外光谱图非常接近;(3)大萼香茶菜和显脉香茶菜与香茶菜的紫外光谱差异不很大;(4)3种香茶菜的茎和叶的紫外光谱差异明显,表明不同地理源的香茶菜属植物,它们的药效会有较大差异,在香茶菜属植物入药时,应该注意区分茎和叶药效上的差异,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可以考虑作为香茶菜的代用品,结论:基于紫外光谱的DCA在反映不同的样品植物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冬凌草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下游关键酶基因Ir CYP71,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对此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分析以及亚细胞定位,并对蛋白在宿主细胞表达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方法:根据转录组测序所得的Ir CYP71基因片段,克隆出全长c DNA序列;构建p ET28a(+)-Ir CYP71重组质粒,转化到Rosetta感受态细胞,小量表达和大量表达蛋白并鉴定,进行包涵体蛋白的纯化与复性,再对复性蛋白纯化鉴定分析。基于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出PCR8/GW/TOPO-Ir CYP71载体之后与改造Pearleygate104载体重组,之后与农杆菌GV3101重组,转入烟草中瞬时表达,从而进行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克隆得到的Ir CYP71基因全长c DNA为1 593 bp,编码530个氨基酸,并在Gen Bank注册(登录号MG800628)。经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正确,在62 k Da左右,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总量有1 mg,蛋白纯度为85%。此蛋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结论:对冬凌草Ir CYP71基因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对基因表达的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亚细胞定位,使该基因在冬凌草二萜成分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拟缺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火云  焦珂  张鹏  龚盛昭  孙永  吴继洲 《中草药》2014,45(2):154-160
目的对拟缺香茶菜Isodon excis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拟缺香茶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5-(4-hydroxyphenyl)pent-1-en-3-one(1)、2α,3α,24-三羟基-11-烯-乌苏-28,13β-内酯(2)、腺花香茶菜素(3)、2α,3α,24-三羟基乌苏酸(4)、2α,3α-二羟基乌苏酸(5)、2α,3β,24-三羟基乌苏酸(6)、3′,4′,5-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7)、2α,3α-二羟基齐墩果酸(8)、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酸(9)、无羁萜(10)、尾叶香茶菜丙素(11)、鄂西香茶菜素(12)、大锥香茶菜甲素(13)、1α,14β,20-三羟基-7,20-环氧-对映-贝壳杉-16-烯-15-酮(14)、肾形香茶菜丙素(15)、kamebacetal A(16)、木犀草素(17)、胡麻素(18)、熊果酸(19)、β-谷甾醇(20)、阿魏酸(21)、3,4-二羟基桂皮醛(22)、3-吲哚甲醛(23)、十七烷酸(2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缺香茶菜酮,化合物3~16及22~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刘亚华  李继新  辛来香  赵能武  潘炉台 《中草药》2016,47(10):1657-1660
目的研究淡黄香茶菜Isodon flavid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等色谱材料及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淡黄香茶菜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线纹香茶菜酸(1)、isopimara-7,15-dien-19-oic acid(2)、isopimara-7,15-dien-3β-ol(3)、rubesanolide D(4)、乌索酸(5)、β-谷甾醇(6)、齐墩果酸(7)、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索酸(8)、芝麻素(9)。结论化合物1~5、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