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将锁定钢板从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于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入院,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患者40例.应用将锁定钢板从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治疗的为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的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经治疗后,2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低,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显著,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及前臂Henry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术后腕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及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MIPPO治疗,观察组行前臂Henry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Cooney腕关节评分、腕关节活动范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背伸、旋前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Cooney评分优良率、掌屈、旋后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相比前臂Henry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具有改善效果,对患者腕关节功能具有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2009年7月~2014年7月,采用Henry入路结合锁定钛板(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5例,直接掌侧入路结合锁定钛板(LCP)固定55例,对两组的骨折显露时间、手术特点及用时、旋前方肌修复率、正中神经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在手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在握力、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骨折显露时间,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旋前方肌修复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术后1年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nry入路与直接掌侧入路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疗效,相比较下前者具有易于操作,解剖简单,更好的旋前方肌修复率,术后正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应作为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Mimics软件辅助下不切断旋前方肌的掌侧Henry入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以来收治的3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13例,女19例;年龄23~86岁,平均43岁。手术时机为伤后0~7d,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按照AO/ASIF分类:C1型12例,C2型5例,C3型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不切断旋前方肌组(观察组)16例,术前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手术复位,Henry入路暴露,于旋前方肌下插入钢板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切断旋前方肌组(对照组)16例,经Henry入路暴露后切断旋前方肌暴露骨折端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后2周、4周、3个月分别对患侧腕关节VAS评分、上肢DASH评分及前臂旋转、腕屈伸及内收、外展等功能进行评定、比较差异。结果术后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大鱼际肌区麻木,未出现感染、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4周VA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上肢DASH评分及握力术后2周、4周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活动度术后2周、4周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转功能及握力较其他指标恢复更早。结论在mimics软件辅助下不切断旋前方肌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方法可行,疗效确切,减少术中操作时间及不必要的损害,术后并发症少,保留了旋前方肌的功能,为术后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提供源动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微创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腕关节改良McBride评分、Dienst关节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暴露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刺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旋前方肌修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全部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结合LCP钢板微创治疗有助于显著缩短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改善旋前方肌修复程度,降低正中神经刺激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常规入路组和微创入路组,各29例。微创入路组患者实施掌侧正中微创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常规入路组实施常规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腕关节主动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和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结果微创入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入路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和桡偏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入路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常规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等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掌侧正中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实施微创入路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改善良好,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吴红兵  赖欧杰  胡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2):157-158,172
目的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和石膏制动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63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35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手术组),28例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制动治疗(保守组),对两组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末次随访结果显示,手术组腕关节屈伸活动、旋前及旋后活动、握力及DASH评分显著优于保守组(均<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我科采用保留旋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9-92岁,平均55.5岁。左侧8例,右侧4例。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在骨折线近端及远端分别作纵行及横行小切口,复位满意后于远端横行切口插入掌侧钢板,锁定螺钉依次固定。术后24 h进行掌指、指间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半年采用改良Mayo法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13.1月(9-24月)12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6周(5-8周)。腕关节功能评价: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创伤较传统手术方式小,有效减轻术后腕关节疼痛,较快恢复腕关节腕关节功能,减小钢板对屈肌腱的激惹,符合微创治疗理念,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徐小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25-26,49
目的研究用掌侧钢板治疗复位不全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复位欠佳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用掌侧锁定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符合严格纳入标准的患者在骨折后3个月被纳入本研究,在术后3、6及12个月分别进行评估。疗效评价包括放射学参数、握力、术后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患侧腕关节屈伸、旋转能力在术后3个月已经基本恢复。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接近解剖复位,并且尽管腕部进行了早期活动,1年随访时仍能够维持不变。结论本研究显示掌侧锁定钢板在用于治疗复位欠佳的桡骨远端骨折时可提供有效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骨折使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旋前方肌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本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掌侧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旋前方肌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以及术后1、6个月旋前旋后、腕关节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 d、术后3 d,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3,P=0.049)。两组术后1个月旋前旋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8.9%,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5,P=0.027)。结论: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掌侧锁定钢板治疗,并予以旋前方肌进行修复,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腕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微创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对机体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太和县人民医院进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入路治疗,n=38)与Henry入路组(采用传统Hen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锁定加压铜板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掌侧入路24例,背侧入路9例,掌背侧联合入路7例,均采用桡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8~16个月,经X线片证实40例骨折全部愈合,按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17例,良21例,可2例,优良率95.0%.结论 桡骨远瑞锁定加压钢板对桡骨远端C3型骨折坚强固定,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中不同旋前方肌处理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DRF)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术的DRF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切开旋前方肌分为对照组(旋前方肌切开掌侧钢板内固定术,39例)和观察组(旋前方肌不切开掌侧钢板内固定术,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前和术后6周机体微循环积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微循环积分、Gartland-Werley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倾和背伸度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旋前方肌不切开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指标优于旋前方肌切开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对机体微循环影响小,有利于改善DRF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提高腕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掌侧可调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掌侧可调式锁定加压钢板(A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AO分型,对我科16例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ALCP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Dienst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都得到4~9个月随访,平均5.9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9~14周,平均11.8周。术后Dienst功能评估:优11例,良4例,可1例。结论:应用桡骨远端掌侧A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掌侧入路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经验,以提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4例病例,均采用Henry桡骨远端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的评定采用Dienst功能评估标准。结果 随访10~18个月,优18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2%。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选择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相比)具有骨床平坦,易操作,软组织破坏较少,植骨不易外露等优点。“T”型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固定可靠,术后配合合理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必要时植骨。结果:术后随访8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改良Mobride评分,优20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91.8%。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旋前方肌肉处理对桡骨骨折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90例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行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旋前方肌处理,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旋前方肌处理.比较两组围术期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78±1.43)d和(8.02±1.3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旋前方肌处理用于桡骨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但掌侧入路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并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对收治的3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予以保留旋前方肌。3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24~76岁,平均57岁。按照AO/OTA分型:A3型4例,B1型3例,B2型11例,B3型10例,C1型6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获得12~15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4.11%。结论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中旋前方肌切开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均给予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A组不切开旋前方肌,B组切开旋前方肌,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腕关节活动度、术后腕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B组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腕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较B组均下降,握力较B组提高(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较B组(17.39%)降低(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手术对于患者的创伤,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93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 例和观察组46 例。对照组采取外固定支架手术方法,观察组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术后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和Gartland-Werley 腕关节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和桡腕关节面移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Gartland-Werley 评分标准,对照组优良率为70.2%(33/47),观察组优良率为 89.1%(41/46),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 =0.016),优良率观察组> 对照组( 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