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196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4例),未出血转化组(142例)。收集统计以上患者相关资料信息,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吸烟史以及饮酒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空腹血糖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梗死面积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心房颤动(OR=4.528,95%CI:2.035~9.283,P=0.000)、入院时血糖浓度(OR=1.083,95%CI:1.040~2.243,P=0.000)、LDL-C(OR=2.574,95%CI:1.258~5.279,P=0.000)以及梗死面积(OR=2.728,95%CI:1.382~6.907,P=0.000)。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血糖浓度高、LDL-C以及大面积梗死属于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出血组,另选择30例同期行溶栓治疗后未发生脑出血转化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蛋白尿、吸烟情况、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蛋白尿、糖尿病、脑白质疏松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6.7%(17/30)比23.3%(7/30),60.0%(18/30)比30.0%(9/30),63.3%(19/30)比23.3%(7/30),40.0%(12/30)比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脑白质疏松及NIHSS评分>22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尿蛋白、脑白质疏松以及NIHSS评分>22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12例,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房颤、吸烟、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2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HT 22例.HT组溶栓后1h收缩压高于无HT组(P<0.05),HT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房颤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按照溶栓后是否发生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分析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发病到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和溶栓后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前血糖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是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血糖高可能是ACI静脉溶栓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与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180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出血转化的10例患者为出血组,未出现出血转化的170例患者为未出血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中性别、年龄、发病到就诊时间、合并高脂血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溶栓前HINSS>22分、合并蛋白尿以及2型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未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静脉溶栓前HINSS>22分、2型糖尿病、蛋白尿视为自变量开展多因素回归分析,将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视为因变量,结果证实蛋白尿、2型糖尿病、溶栓前HINSS>22分为引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溶栓前HINSS>22分、2型糖尿病、蛋白尿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应将其列为重点防范对象谨慎对患者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6.
7.
刘昊 《黑龙江医学》2023,(6):659-66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行介入取栓治疗的1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24 h内头颅CT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85例和出血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入院NIHSS评分、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取栓术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心房颤动病史、使用抗血小板药、入院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取栓次数、术后收缩压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576、0.615,P<0.05)。结论: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取栓次数多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术前需充分评估,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及病情加重时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脑出血转化,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3 h或3~6 h)、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rt-PA或UK)。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CHT)15例(15/98)。。CHT组心房颤动患者比率高于无CHT组(40%vs 12%,P=0.015),C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CHT组(14 vs 10,P=0.025),CHT组溶栓后收缩压高于无CHT组(161±23 vs 139±2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181,95%CI:1.037~1.346,P=0.012)、溶栓后收缩压(OR=1.079,95%CI:1.031~1.128,P=0.001)与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中各因素的差异,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11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时血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于2013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出血将其分成对照组(无出血转化,56例)、观察组(出血转化,17例)2个组别。查阅两组患者完整病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溶栓前FBG、血压等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在LDL-C、HDL-C、TC、TG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前FBG、DBP、SBP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BP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如发现SBP升高,提示存在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将出现脑出血转化者分为观察组,未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蛋白尿(57.78%)﹑脑白质疏松(64.44%)﹑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40.00%)﹑糖尿病(62.22%)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2.22%﹑24.44%﹑11.11%﹑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发病与蛋白尿﹑脑白质疏松﹑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尽可能的减少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淮北市人民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5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继发HT分为HT组(n=35)和非HT组(n=520)。查阅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心房颤动、体质量指数(BMI)、服用抗凝药物情况、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可能影响H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H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中的预测区分度,采用rms包绘制校准曲线,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血脂、性别及BMI无关(P>0.05)。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年龄、心房颤动、服用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有阿司匹林服药史、房颤史、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及心源性卒中是HT的危险因素,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CT-ASPECTS)高则是保护因素.多因素回归得出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为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NIHS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11分,CT-ASPECT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7分.NIHSS评分≥11分组较<1 1分组、CT-ASPECTS评分≤7分组较>7分组患者的HT风险高.结论 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助于临床判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9例,统计静脉溶栓后48h内HT发生情况并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h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小板参数变化对AC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48h内出现HT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89例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48h内发生HT 22例(24.72%),发生组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高于未发生组(P<0.05);入院时及溶栓2h后,未发生组患者PLT值均明显高于发生组患者,MPV、PDW值均明显低于发生组,且参数变化幅度均高于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MPV、PDW差值大是HT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PLT差值、MPV差值、PDW差值预测HT发生的AUC为(0.728、0.725、0.79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较高(AUC=0.901)。结论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有关,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临床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RI中磁敏感图像(SW1)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SWI中有无微出血灶将患者分为微出血灶组与无微出血灶组,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情况。结果:无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9.36±3.89,治疗后90天评分1.92±2.38;微出血灶组治疗前NIHSS评分10.16±4.08,治疗后90天评分5.22±2.60。两组溶栓后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天无微出血灶组NIHSS评分优于微出血灶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脑微出血灶的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脑微出血灶个数越多者静脉溶栓越容易出现出血转化,溶栓前无微出血灶患者的预后较有微出血灶患者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9-51+55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大面积脑梗死对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90例。根据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n=28)和非出血转化组(n=62)。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脑梗死面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转化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房震颤、空腹血糖及LDL-C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OR=2.192,95%CI=1.043~4.608)、LDL-C(OR=2.347,95%CI=1.047~5.262)、大面积脑梗死(OR=2.284,95%CI=1.019~5.122)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LDL-C、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增加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例年轻患者急性脑梗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的护理,包括术前和术后护理观察,认为在及时的治疗后,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静脉溶栓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3)与非出血转化组(n=146).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