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神经外科医师及2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共同参与,盲法分析88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过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图像,对照应用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探查结果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术前行MR检查,在3D-TOF序列图像上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86.4%(76/88),非症状侧阳性率12.5%(11/88),两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所见周围血管压迫神经者83例(94.3%),未压迫神经者5例(5.7%),3D-TOF诊断符合率97.6%(81/83)。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81例(92.0%)。结论 MR可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 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 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 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 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 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脉+前下动脉复合性压迫。58例患者行59次微血管减压术,其中2例术前判断为面神经未受压迫,术中所见亦未受压迫;术前1例判断为面神经无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压迫;术前应用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判定面神经责任血管压迫的敏感度98.2%,特异度100%。 结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可准确判断颅脑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并可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美辰  崔斌  林贵军  郭辉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14-117,106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与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图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需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对其行3D-TOF、3D-SPACE两种序列扫描并应用Neuro Tech软件进行双序列三维重建,将所得图像与术野所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三维重建的优劣性。结果 45例手术患者中38例可见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m,REZ)压迫,7例可见直接接触压迫。三维重建所示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7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2例、两者均有压迫6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6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两者均有压迫3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对比术中视野与三维重建图像的神经血管相对关系的一致性,两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结论 通过3D-TOF联合3D-SPACE序列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对于脑内结构显像清楚,特别是可以将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更加直观的显示。该方法可应用于术前手术难度的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评估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证实因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像资料,术前均行3D-CISS和3D-TOF两种序列扫描并对所得图像行MPR重建,以手术实际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分析神经与邻近血管毗邻关系。结果 34例患者中,单独使用3D-CISS序列、3D-TOF序列及二者联合多平面重建(MPR)显示神经—血管压迫(NVC)的阳性率分别为91.18%、76.47%、97.06%,3D-CISS序列对NVC的显示能力优于3D-TOF序列,3D-CISS、3D-TOF序列联合MPR的检查阳性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P <0.05)。结论 3D-CISS序列及3D-TOF序列对于显示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进行互补,结合MPR可以提高检查阳性率,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喻雯  胡兴越  倪建芳  金珏  陈颖 《浙江医学》2016,38(18):1487-149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的三维时间飞跃序列(3D-TOF)联合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的诊断价值,以及责任血管构成和易诱发三叉神经痛的血管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80例非三叉神经痛患者3D-TOF和3D-FIESTA磁共振图像。将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106侧作为患侧组,健侧104侧作为健侧组,非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160侧作为对照组;针对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为5个型(无血管、远离、接近、接触、压迫);比较各组间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责任血管构成等差异。结果健侧组与对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阳性率(接触+受压变形)为75.47%,明显高于健侧组15.38%和对照组16.25%(P<0.05)。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占71.25%,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20.00%,单纯基底动脉(BA)占2.50%,BA联合SCA占3.75%,SCA联合AICA占1.25%,静脉占1.25%。结论磁共振3D-TOF联合3D-FIEST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因,主要责任血管为SC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并选取最优化扫描方法。方法: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均使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扰相位梯度回波(3D-TOF),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法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和解剖走行的特点。结果: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3例三叉神经瘤,1例听神经瘤,其余28例MRI均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22例经手术证实。在2种序列扫描中均显示三叉神经有症状侧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其中有3例患者无症状侧也存在邻近血管压迫。结论:3D-FIESTA序列信噪比高,显示三叉神经全程效果好;3D-TOF序列显示血管为高信号,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走行和分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各有优势,2种方法组合是目前检查三叉神经痛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同时显示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其解剖走行,为微血管加压术提供术前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晓会  孙泓泓  申富坤  张晓娜  张秋娟  白芝兰 《西部医学》2012,24(8):1616-1617,1621
目的探讨3.0T MR 3D-FIESTA(3D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ation,3D-FIESTA)和3D-TOF序列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分别以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3D-FIESTA显示血管压迫24例,3D-TOF序列显示22例,2例显示欠佳,不能准确诊断。24例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均证实有血管压迫,压迫血管共35根,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17例,椎动脉2例,静脉2例。结论FIESTA和TOF序列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神经的关系,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以保证手术准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前评估椎基底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入院的35例椎基底动脉相关的面肌痉挛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T磁共振颅神经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P-MRA)和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之后利用inlook3D精准手术规划系统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把三维融合图像与手术录像做对比,分析三维融合图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性、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方式及椎动脉的弯曲方式是否决定症状侧。结果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三维图像融合中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性为91.43%(31/35),压迫方式的判断的准确性为57.14%(20/35),椎动脉弯曲方向与面肌痉挛发病侧一致性为88.57%(31/35)。结论术前通过三维图像的重建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责任血管的类型,并且能根据椎动脉的弯曲方向判断面肌痉挛症状侧,但在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方式的判断方面准确度较低。术前运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可进一步完善术前检查,为手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操作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56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3D-TOF)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所有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血管压迫面神经,均属于动脉压迫,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薄层T,加权血管成像(3D-T1WI)序列在面神经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面肌痉挛者进行术前MRI常规序列(T1WI、T2WI及T1WI—FLAIR)及3D-T1WI序列扫描,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面神经血管压迫的显示结果,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MRI常规序列图像中全部病例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均未见显示;在3D-T1WI序列图像中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均清晰显示,显示率100%;33例共34侧(1例双侧,32例单侧)面肌痉挛,术前3D-T1WI序列诊断面神经受血管压迫23侧,手术后证实有面神经血管压迫29侧,假阴性6侧,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82.36%。结论:3D-T1WI序列可清晰显示面神经及其周围血管,可提示面肌痉挛的病因是否因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对手术对象的筛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巾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欲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例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高分辨率磁共震(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所得原始图像资料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的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走行,其中19例患者共发现责任血管20根,术中证实与影像学检查所见吻合.2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发现为细小前下动脉压迫.结论 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在术前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可很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形态、走行及责任血管,对术前制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探查时间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扰相稳态梯度回波(3D-TOF-SPGR)序列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析3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3D-TOF-SPGR序列图像,并与开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结果比较。结果 3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SPGR序列图像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为84.4%,非症状侧阳性率为6.3%,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与术中结果比较,其诊断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100%,约登指数为0.87,一致率为87.5%,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0%。结论 3D-TOF-SPGR序列成像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术前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薄金红 《微创医学》2015,(1):101-10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诊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94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经传统面神经切断术治疗52例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观察组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责任血管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术前影像学3D-TOF-SPGR及3D-FFR检查压迫部位以AICA为主,AICA、PICA、SCA、VA、复合压迫、不确定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对比,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1%(91/94)明显优于对照组为84.62%(4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P=0.0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例(40.43%)明显少于对照组30例(5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45)。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责任血管,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治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3D-TOF-MR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2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MRA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面神经斜矢状面和冠状面进行重建,观察血管和面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管,并与术中发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患侧与健侧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对神经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5.7%。结论 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血管的关系,对责任血管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是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术者探查责任血管,避免遗漏,提高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法扫描序列(3D-TOF)与容积内插屏气扫描序列(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纳入96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并采用3D-TOF序列与VIBE序列大、小体素模式对患者进行扫描,记录患者三叉神经周围的血管数目,计算并分析患者的SNR(图像信号噪声比)和CNR(对比噪声比).结果 3D-TOF序列及VIBE序列直观地呈现了原始图像中难以明确判断的血管的走向及血管压迫与患者症状的关系,96例患者中,24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位于右侧小脑的上动脉,9例患者位于小脑前的下动脉,3例患者位于右侧的小脑的上动脉桥静脉及前下动脉,且三叉神经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90例,与周围血管无压迫或接触6例,阳性率为94%,同时,经3D-TOF序列扫描显示血管的数目少于VIBE序列扫描显示的数目,VIBE序列高于3D-TOF序列.结论 联合3D-TOF序列与VIBE序列可克服两种序列的缺点,提高神经血管的成像速度并明确分辨出不同大小和血流速度的责任动脉,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 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 (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 (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20.
MRI高分辨率3D序列检测血管性神经压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ation,3D-FIESTA)及三维动态增强序列(3D fat-suppressed spoiled qradient-echo,3D-FSPGR)序列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影像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GE Signa HD MR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3D-FIESTA及3D-FSPGR序列,对17例临床怀疑有血管性神经压迫的患者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3D-FIESTA显示13例,3D-FSPGR序列显示15例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其中三叉神经5例,面神经7例,副神经3例;有1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经手术证实。结论3D-FIESTA序列结合增强扫描3D-FSPGR序列能很好的显示血管性神经压迫,有助于准确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