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7年8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肺癌可疑中低度肺栓塞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肺癌合并肺栓塞组与不合并肺栓塞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绘制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择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计算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肺癌合并肺栓塞组和不合并肺栓塞组年龄校正后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5 811.8(17 095.7)μg/L和730.0(1 05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腺癌组和非肺腺癌组患者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1 493.7(6 343.5)μg/L和785.2(1 44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患者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中位水平分别为469.3(1 602.7)μg/L和1 110.0(4 75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诊断肺癌患者是否发生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95%CI(0.696,0.896)〕,最佳临界值为2 835 μg/L,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9%和92.3%,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82.3%,准确率为82.0%,Youden指数为0.552。结论 年龄校正后血浆D-二聚体取2 835μg/L为临界值对诊断肺癌合并肺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造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发病24 h内再次头颅CT复查,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早期血肿扩大随机分为血肿扩大组(20例)和血肿未扩大组(7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肿扩大组患者中线移位率(35.0%)高于血肿未扩大组(19.7%),血肿扩大组患者血肿形状规则率(45.0%)低于血肿未扩大组(69.7%),血肿扩大组患者脑出血量(19.4±10.1)mL、D-二聚体水平(1.5±0.5)mg/L均明显高于血肿未扩大组(13.7±4.9)mL、(0.2±0.2)mg/L.经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脑出血量、D-二聚体和血肿扩大密切相关.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会增加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在肺栓塞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与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在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D-二聚体,敏感硫电极方法检测血浆H2S水平。结果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H2S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抗凝治疗后(P<0.05)。抗凝治疗前血清中D-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抗凝治疗前H2S的变化呈正相关(r=0.022)。结论内源性H2S参与了肺栓塞的发生和发展,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栓塞诊断中D-二聚体测定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5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查的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4.44±35.89)μg/L与(318.11±22.48)μ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是诊断脑栓塞疾病的重要指标,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其进行检测,具有创伤小、价格低廉、检查快速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以提高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3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14例烧伤合并肺栓塞的患者,分析烧伤后肺栓塞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和体征、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CT肺动脉造影(CTPA)影像学表现.结果 14例均为中重度、特重烧伤;7~14d发病7例,> 14d 5例;血浆D-二聚体>500μg·L-1 11例(78.5%);14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及时行CTPA确诊为肺栓塞,即给予抗凝治疗,13例治愈,1例死于脓毒血症.结论 中重度烧伤存在诸多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肺栓塞多发生在烧伤后7 ~20d,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需结合辅助检查,CTPA是烧伤患者诊断肺栓塞的首选,及时明确诊断和抗凝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联合测定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患者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以正常人群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并对肺栓塞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韧带重建术后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将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的54例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予低分子肝素4 000 IU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治疗7 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凝药物。对两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术后1 d、3 d及7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较术前均有升高(<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3 d、7 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膝关节镜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提高,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浓度。  相似文献   

8.
张灼锦  陈育贤  翁梅超 《中外医疗》2012,31(31):175+177-175,177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凝仪ACL TOP免疫比浊法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在诊断肺部疾病(特别是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进行D-二聚体检测的136名肺部疾病患者的数据,总结D-二聚体检测结果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意义。结果 136例患者参加检测,其中46例患者(33.8%)的血浆中的D-二聚体检测值〈0.5 g/L,90例患者(66.2%)血浆中的D-二聚体检测值〉0.5 g/L,其中有11例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证实为肺栓塞,ACL TOP检测D-二聚体的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 ACL TOP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具有全自动、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作为排除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方法,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在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并对2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2.45±0.23)mg/L及纤维蛋白原水平(3.56±0.63)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1.30±0.2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76±0.39)g/L,中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2.37±1.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22±0.34)g/L,重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3.39±1.21)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74±0.47)g/L,轻型组显著低于中型组和重型组,中型组显著低于重型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可有效诊断脑梗死,且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9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0例,无血栓形成患者64例,正常体检组40例,采用STAGO-EVOLUTION全血自动血凝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无血栓组患者、正常体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5±1.22mg/L、0.89±0.64mg/L和0.20±0.06mg/L(P〈0.01),下肢骨折和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夏曙光  黄宇玲 《河北医学》2014,(8):1291-1295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9例,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依那普利组(4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mg/d口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分别进行血浆FIB、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治疗后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7±0.87)g/L、(0.95±0.11)mg/L;(7.98±0.89)g/L、(0.92±0.11)mg/L。常规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5±0.89)g/L、(0.93±0.11)mg/L;(8.26±0.89)g/L、(0.89±0.11)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4周时,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6.55±0.98)g/L、(0.76±0.08)m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7.20±0.79)g/L、(0.85±0.1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具有降低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梗死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 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肺栓塞的患者335例,其中复选年龄>50岁的患者274例;应用二分类Wells量表进行临床肺栓塞可能性评估,选择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分别联合血浆D-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 μg/L)和按年龄校正的临界值(年龄>50岁患者为:年龄×10 μg/L),以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比较两种临界值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结果:(1)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703~0.818)和0.814(95%CI:0.756~0.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P =0.121);(2)传统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100%、48.9%、28.8%、100%,0.49;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7.4%、62.3%、35.5%、99.1%,0.60。与传统临界值相比,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传统临界值组48.9%,年龄校正临界值组62.3%)明显提高,敏感性(传统临界值组100%,年龄校正临界值组99.1%)无明显降低;(3)222例二分类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中,90例(40.5%)患者血浆D 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 μg/L),25例(11.3%)患者血浆D-二聚体介于传统临界值(500 μg/L)与年龄校正临界值(年龄×10 μg/L)之间。结论:应用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可提高50岁以上肺栓塞患者诊断的特异性,未明显降低敏感性,可用于可疑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强的松、洛汀新;低分子量肝素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40m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结果:治疗3周后,低分子量肝素组尿蛋白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明显升高,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D-二聚体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肾功能和血脂治疗前后和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2例出现皮下微小出血点。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减少尿蛋白,有利于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缓解,且出血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是肾病综合征的理想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5.
血浆D-二聚体在肺栓塞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巧 《中原医刊》2006,33(2):13-14
目的了解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肺栓塞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美国Backm an公司生产ACL9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肺栓塞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1周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肺栓塞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肺栓塞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肺栓塞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钱申贤  王敏敏 《浙江医学》1999,21(6):332-332,334
为了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采用ELISA法对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48例正常对照者D-二聚体水平为0.14±0.07mg/L,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34±1.72m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8例经肝素治疗有效DIC患者第3天、第7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23±1.42mg/L和2.78±0.23mg/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时DIC有诊断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观察DIC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88-91
目的探讨气压泵治疗对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存在恶性肿瘤合并D-二聚体升高、Caprini模型VTE风险度评分≥3分的患者165例,按入院时间交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按计划进行放化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预防,实验组予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10 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10 d后实验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值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气压泵能降低血栓高危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血浆D-二聚体和Fg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分别检测40例急性肺栓塞(APE)和40例正常健康人中的D-二聚体和Fg的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APE的灵敏度分别为80.0%、71.6%,特异度分别为41.2%、33.1%,两者联合检测APE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56.3%。结论血浆D-二聚体、Fg在APE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并发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证实为脑出血急性期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出血急性期后并发肺栓塞的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诱因包括严重瘫痪(肌力0~Ⅲ级)6例,肥胖、吸烟各5例,高龄3例,肺部感染、恶性肿瘤各2例。肺栓塞发病时间发生脑出血在5d1例,7~14d5例,16d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6例,不明原因烦躁4例,胸痛、咳嗽、心悸各3例,心率加快6例,呼吸频率加快、血压下降各5例,肝肿大4例;血D-二聚体增高6例;CT肺血管造影提示肺栓塞7例,B超检查下肢提示静脉血栓形成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4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钠针4250U1次/d皮下注射7~14d。后改用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3~6个月,肺栓塞症状缓解。结论脑出血后肺栓塞多发生在起病后1~2周内,严重瘫痪、肥胖、高龄及吸烟是肺栓塞最常见的诱因。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烦躁及胸痛、咳嗽、心悸是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积极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