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申宝德  沈成英  徐玲霞  朱卫丰  袁海龙 《中草药》2017,48(23):5012-5018
纳米混悬凝胶剂(NS-gel)是基于纳米混悬体系的分子凝胶剂,是将纳米混悬剂或纳米混悬剂固体化所得纳米粉末与凝胶基质及其他辅料混合均匀制成的凝胶制剂,具有纳米混悬剂和凝胶剂的双重优势。综述NS-gel的制备与评价、影响其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以及其在中药经皮给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NS-gel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NS-gel在中药经皮给药中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结果。如何防治瘢痕的形成及增生,一直是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创伤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含多种修复细胞及细胞因子等诸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细胞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过程。修复包括肉芽组织生成、胶原填充、创口收缩、上皮覆盖及胶原重塑等阶段[1]。一般认为瘢痕的形成机制主要由修复细胞、胶原、细胞因子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所构成[2]。防治瘢痕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亦围绕这三方面进行探索。一、瘢痕的形成机制研究  (一)修复细胞  1.成纤维细胞  在防治瘢痕的研究中,重点是对瘢…  相似文献   

3.
康宁  周东升  李燕杰  刘尚明 《中草药》2018,49(23):5554-5560
目的制备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考察其线粒体靶向性及促A549肺癌细胞凋亡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为考察因素,优选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参数,再对优选工艺的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表征,采用体外释药、线粒体靶向、肺癌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实验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粒径为(18.7±0.8)nm,Zeta电位为(13.4±0.5)m V,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为大小较为均一的规则圆球型。线粒体靶向实验表明TPP-PEG-PE纳米胶束可以促进药物聚集在线粒体部位,肺癌细胞毒性实验显示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抗细胞凋亡效果良好,Hoechst染色提示凋亡肺癌细胞出现了大量形态学改变,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可以明显提高促凋亡Caspase-3活性以及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和c-IAP1表达量,均显著优于载紫杉醇PEG-PE纳米胶束和紫杉醇组的实验结果(P0.01)。结论载紫杉醇TPP-PEG-PE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肺癌细胞线粒体靶向性和促肺癌细胞凋亡作用,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肺癌细胞线粒体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新型壳聚糖载体研究去甲斑蝥素的双重肝靶向制剂。方法以N-乳糖酰壳聚糖为载体,通过离子诱导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多种制备条件对纳米粒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并研究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放特性、细胞毒性及其与肝肿瘤细胞的亲和性。结果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较小(118.68±3.37)nm,包封率(57.92±0.40)%,载药量(10.38±0.06)%,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与未经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相比,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对肝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更具亲和性,细胞毒作用更显著。结论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可发挥双重靶向作用,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调研了中药引经理论沿革、临床应用情况、引经药自身与靶部位的亲和性,以及引经药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提出观点。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揭示中药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相关性。以为通过中药引经理论的应用,可为现代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6.
杨光  陈晓青  陈中强 《中草药》2020,51(8):2185-2192
目的探讨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制剂抗宫颈癌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新型靶向性功能材料叶酸-CONH-聚乙二醇-NH-胆固醇合成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采用MTT法对比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性;用流式细胞术考察其促细胞凋亡作用;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Livin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检测基因表达,探索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抗宫颈肿瘤的作用机制。初步考察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在荷瘤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结果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对HeLa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增殖抑制及促细胞凋亡作用;使细胞中Livin、Bcl-2基因或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Bax基因或蛋白表达减少;体内抑瘤效率高于普通熊果酸脂质纳米粒。结论靶向熊果酸脂质纳米粒可有效传输药物至肿瘤组织,抑制细胞的增殖,促使其凋亡,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7.
唐炳华  吴清  崔巍  任天池  张玲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4):1056-1059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N-琥珀酰壳聚糖与肿瘤细胞的亲和性,筛选出最佳靶向制剂载体。方法用化学降解法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以其为原料制备6种N-琥珀酰壳聚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与成纤维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癌等肿瘤细胞共孵育,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分析确定其与肿瘤细胞亲和性的强弱。结果N-琥珀酰壳聚糖样本6与肿瘤细胞亲和性最强,48h荧光强度为74.22;其他1~5样本荧光强度分别为62.61,21.87,47.11,62.63,23.89。在与正常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的对照实验中发现,样本6与A549肺癌细胞的亲和性最强,相对荧光强度高达167.06。结论N-琥珀酰壳聚糖样本6与肺癌细胞亲和性强,可作为靶向抗肺癌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扩张器Ⅰ期置入形成“额外”皮肤,Ⅱ期采用扩张的全厚皮片移植于全手瘢痕切除、松解后的继发创面。方法:2009-2011年20例瘢痕手第一次手术行下肢或背部扩张器置入,预期扩张形成多余大块含皮下脂肪的皮肤组织,3—4个月后,第二次手术取下,利用鼓式取皮机修成去脂的大张全厚皮片移植于手背、指背瘢痕切除后的继发创面上。结果:2例散在皮片下少量淤血,经短期换药愈合,后期随诊散在的瘢痕遗留,略影响外观。其余病例皮片一次性成活,半年后随诊,皮片质地、弹性、颜色、功能均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血浆苦参碱的GC-MS联用分析法,测定经皮给药后苦参碱在小鼠肺、肾、皮、脾、肝和心组织中的含量;观察苦参碱微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苦参碱微乳经小鼠背部皮肤给药,用GC-MS分析法测定苦参碱在小鼠各组织中浓度分布;15只家兔随机分为1组、2组和模型对照组,各组麻醉后,兔耳全皮层至软骨膜损伤造瘢痕模型。1组和2组分别预防性给苦参碱微乳,模型对照组给空白微乳;生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病理改变情况。结果苦参碱在32~8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3 5),最低检出限量1 ng.ml-1,日间和日内RSD均小于2.9%,绝对回收率为70.0%~78.6%。苦参碱微乳经皮给药后,苦参碱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肺、肾、皮、脾、肝和心,肺中的苦参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微乳对1、2组家兔耳部创伤有明显的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结论 GC-MS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可用以测定组织中苦参碱的含量。苦参碱微乳对家兔耳部创伤有明显的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由于苦参碱在小鼠肺中含量高,可以推测苦参碱微乳,不仅可以预防创伤性瘢痕增生,而且还可以作为临床预防肺纤维化用药,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7,(6)
目的制备碳纳米管结合人参皂苷Rb_1、Rb_2纳米乳经皮给药系统。方法 0.5%碳纳米管加入已制备的纳米乳中,透射电镜观察其结合状态,考察该给药系统的皮肤刺激性和透皮机制。再建立小鼠皮肤UVA损伤模型,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碳纳米管对纳米乳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并在表皮层形成药物储库,从而增加人参皂苷Rb_1、Rb_2的透皮渗透量。给药系统组小鼠皮肤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和纳米乳组(P0.01),MDA含有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碳纳米管结合人参皂苷Rb_1、Rb_2纳米乳经皮给药系统对皮肤刺激性小,并可使药物更好地透过皮肤以发挥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肤灵治疗人体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不同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病人按抽签法均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暴露的创面上涂抹生肤灵,控制较高的室温及保持创面湿润,对照组30例创面清洁处理后不用任何药物,任其自然愈合。结果:经记录观察3d、7d、12d、18d等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评价皮肤愈合质量。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愈合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创面表面积缩小情况及皮肤再生方面均有显著疗效(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治疗组白细胞增高时间提前,表皮再上皮化提前,伤口局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肉芽组织形成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生肤灵可以诱导皮肤恢复正常的结构,促进缺损皮肤及瘢痕切除后的皮肤再生,对多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腋臭术后不良创面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门诊腋臭术后出现创面恢复不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湿敷,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处理,观察创面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6-24天,平均(18.6±1.6)天,3月后疤痕宽度(5±1.3)mm;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2-15天,平均为(13.8±1.1)天,3月后疤痕宽度(3±0.8)mm。结论:小切口治疗腋臭术后发生创面恢复不良,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疤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方法:查询相关文献并务析和归纳药品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结论:加强对药物的监测和合理用药等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但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此次疫情的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防治疫情期间,部分省、市、自治区均在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地域、气候等特点,发布了不同地区的中西医结合版新冠防治方案;针对新冠疫情的人群普遍易感及小儿素体虚弱的特点,不同地区也相继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15.
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瘢痕是由各种创伤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统称,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伴发产物。现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多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瘢痕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相似文献   

16.
肾康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近几年来关于肾康注射液(Shenkang injection,SKI)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治疗作用的研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总结SKI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报道。结果:SKI能够抑制肾小球细胞肥大、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影响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改善DN患者微循环。结论:SKI可以作为防治DN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防治糖尿病药物筛选的方法。方法:通过整合各研究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综述近10a来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总结出药物干预糖尿病的各种途径。结果:利用现有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进行降糖药物筛选的方法,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结论:利用现有的细胞模型和糖尿病动物模型,探讨药物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治疗药物和开发新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去腐生新膏联合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下肢溃疡患者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9例)、B组(16例)、C组(18例),其中A组予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外敷,B组予扶济复外敷,C组予去腐生新膏外敷,观察患者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疤痕平整率、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新生肉芽组织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新生肉芽组织积分、疤痕平整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改善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新生肉芽组织积分优于C组(P<0.05,P<0.01);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改善均优于C组(P<0.01,P<0.0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能够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感染率,改善疤痕外观,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中药熏洗结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在胫骨近段感染性骨皮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围手术期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三黄汤加减中药熏洗,并结合药敏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创面条件;切取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骨近段感染性骨皮缺损。结果: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外观良好不臃肿,随访6~18个月,创面闭合良好,1例因疤痕挛缩导致膝关节屈曲畸形,经中药熏洗康复理疗后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切取转移方便,不牺牲主干动脉,皮瓣切取面积大,可携带股外侧肌填塞死腔,结合围手术期中药熏洗治疗胫骨近段感染性骨皮缺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Cancer remain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orldwide, especially lung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drugs are commonly used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nonetheless, undesirable side effects and drug resistance remain major challenges for therapeutic success. Therefore, harmles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 against lung cancer are urgently required. The use of natural phytochemical products, in single or combinatorial therapy, is an emerging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of cancer because of the various remarkable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ounds. Cell death, which primarily occurs via apoptosis and nonapoptotic mechanisms (necrosis, autophagy,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is one of the antineoplastic effects of natural compounds. In this review, we highlight representative plant‐derived compounds with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nd sensitizing eff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eutic drugs with various cell death‐inducing mechanisms. Relevant molecular mechanisms implicated i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natural compounds are discussed. Overall, this review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new perspective for application of phytochemical agents as potential anti‐lung cancer drugs for further cancer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