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对因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15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0例,MVR AVR54例;术中同时行DeVega或Kay氏三尖瓣成形术89例,左房折叠术 MVR43例,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65例,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23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AVR同时行左乳内动脉和左前降支吻合2例,术中平均搭桥(1.8±0.9)根。结果:156例患者中有8例早期死亡。存活的148例患者中有112例经术后随访6~12个月,无晚期死亡,心功能I~Ⅲ级。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CABG,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换瓣6个,搭桥11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完善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及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同期实施瓣膜置换+CABG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49例,其中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4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6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1例,双瓣膜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2例;移植旁路血管99支,平均2.0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发生低心排出量2例,肺不张1例,心包积液3例。49例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半年再次出现左房血栓,无死亡事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80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所致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手段[1-7]。由于术后患者管道多,手术创伤大,病情变化迅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所以,术后监护要分清主次,同时又要注意联系整体。现就我院2007年3月~2009年6月80例心脏换瓣术后监护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4岁。单纯二尖瓣病变22例,主动脉瓣病变1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联合病变20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联合三尖瓣病变21例。术前心功能二级15例,三级53例,四级1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例,双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术19例。2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134例手术共移植旁路血管253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61例,二尖瓣成型12例,主动脉瓣置换41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置换联合二尖瓣成型2例。心肌保护应用顺灌、顺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彻底解除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术后危重心脏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例心脏手术后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其中双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结果9例顺利脱离IABP,成功率为75%(9/12)。结论IABP是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对危重心脏病有适应证者应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结合,评价该技术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价值。方法:57例风心病术前应用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两种方法进行检查,重点探查左房血栓、左房云雾影、瓣膜返流和瓣膜病变等方面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TEE检查:拟行二尖瓣置换30例;球囊扩张15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3例瓣膜置换、2例未确定,拟6例双瓣置换。TEE检查后:原30例拟行二尖瓣置换中改二尖瓣修复术3例,改双瓣置换3例;原15例拟行球囊扩张者,新发现左心耳血栓8例,改二尖瓣置换5例;原3例主动脉瓣置换及2例主动脉瓣病变未确定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原6例双瓣置换,1例改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修复术;均与手术相符。结论:TEE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手术方式选择中有决定性作用,在左房血栓、左房云雾影的检出及二尖瓣返流的定量和主动脉瓣病变的判断中TEE较TTE优越,诊断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70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01-2010-06我科室共完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7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0例,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现将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作如下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2例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施行的〉60岁高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24例,左房血栓清除15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房折叠31例。共置换瓣膜70枚,生物瓣59枚、机械瓣11枚。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22%(2/6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心律失常19例,急性肾功能不全8例,精神症状3例,无并发脑血管意外、切口愈合不良、精神症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对其中52例患者随访3至8个月。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证,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高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CABG,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换瓣6个,搭桥11支.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完善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心肌保护及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同期实施瓣膜置换+CABG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永丽  李萍 《护理研究》2004,18(10):899-9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病人不断增加,约占手术人群10 %~15 % [1] ,手术后早期死亡率5 %~9% [2 ] ,较单纯瓣膜置换或单纯搭桥要高。同期手术治疗可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但术后护理难度增加。我院自1998年—2 0 0 2年共完成118例冠脉搭桥术,其中有11例同期行瓣膜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5 9岁。其中二尖瓣病变4例,主动脉瓣病变6例,双瓣1例。心绞痛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4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1支血管病变6例,2支病变4例,3支病变1例,左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误诊为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本例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1个月,晕厥2次入院.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入院后据既往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发作时心电图特点考虑冠心病.住院期间再发胸痛、黑蒙、晕厥1次,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状动脉疾病,复查超声心动图于人工主动脉瓣膜见串珠样密度增高影,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人工主动脉瓣膜被血栓包裹,开口缝隙多被血栓堵塞,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患者术毕病理确诊为人工瓣膜血栓形成,术后病情平稳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患者多具冠心病易患因素,临床易误诊,预防血栓形成可降低其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6例,其中老年人心脏瓣膜替换术1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全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60~70岁,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其中二尖瓣膜病变8例,主动脉病变3例,主动脉合并二尖瓣病变4例,按NYHA分泌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8例,窦性心律5例,房颤心律10例。全组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主动脉置换术3例,二尖办置换术8例,主动脉二瓣办同时置换4例,瓣膜置换同时搭桥术3例,手术时间4~9 h,平均6.5 h,所有病人术后均在麻醉未醒,气管插管状态转入ICU。2)监测项目:①辅助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5.
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瓣膜置换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建平  熊为民  黄标通  汪更胜  杨彬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83-1584,1587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瓣膜置换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重症心脏瓣膜病人72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35例,女37例,年龄18~68岁,术前心功能Ⅲ级28例,Ⅳ级44例。二尖瓣置换39例,其中5例为再次手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5例,其中再次手术2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51例,左房血栓清除15例,左房成形12例,冠状动脉搭桥2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6.9%),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主要并发症。【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应注重术前准备,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因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8例行瓣膜置换术,术中视三尖瓣病变情况和左心房大小行三尖瓣成形术和左心房折叠术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行搭桥术。结果 因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8例早期死亡,其中因左心室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例,心律失常死亡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死亡1例。因冠状动脉病变,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无早期死亡。2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20个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行瓣膜置换术。术后生存的患者112例随访6—12个月.心功能Ⅰ-Ⅲ级。结论 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78例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278例手术共移植旁路血管392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136例,二尖瓣置换141例,二尖瓣成型63例,三尖瓣成型44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冠状动脉受累以单支受累最多,为123例,双支次之,为102例,多支血管受累53例.单支受累以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多见,回旋支次之.围术期注意心肌保护和心肌缺血预防与处理.结果 换瓣搭桥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6±21)min.围术期死亡18例(8.7%).围术期发生主要脏器并发症比例17.0%.术后IGU监护1.7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7 d.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7±9.2)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8.2±10.6)mm,左心室射血分数32%~65%.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3±7.1)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6.4±10.6)mm.Logistic Regression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与手术病死率相关.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病质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和特点,提高外科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54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二尖瓣置换术1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置换术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2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7.4%)。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营养支持,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处理,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0月共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例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3例均为人工机械瓣瓣膜置换。患者年龄29-35岁,2例初产妇,1例经产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复发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的要点。方法 1985年1月~2003年9月,235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其中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155例,二尖瓣直视成形术后12例,生物瓣衰43例,机械瓣功能障碍6例,瓣周漏6例,机械瓣心内膜炎2例,换瓣后其它瓣膜病8例,1例闭式分离术后MVR(国产瓣)后瓣膜障碍再次DVR,1例闭式术后MVR后瓣衰再次MVR后再行AVR,1例MVR后AVR后TVR。同时三尖瓣置换7例,三尖瓣成形179例。结果本组发生各种并发症36例(占15.3%)共77次,术中意外死亡6例,术后早期死亡22例,死亡率11.9%。结论 早期的诊治,妥善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复发性心脏瓣膜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