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 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 其中男40例(52.6%, 40/76), 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 其中男60例(65.2%, 60/92), 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 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 采取相应治疗。结果 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 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 确诊率为39.5%(30/76), 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 P<0.001)。22例(28.9%, 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 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 2例(2.6%, 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 分别有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 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 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 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 15例(15/45, 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 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 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 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 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 2例选择药物治疗, 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 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程心电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 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 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 年龄64(52, 73)岁, 年龄范围13~86岁, 其中男55例。随访中, 49例再发晕厥, 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 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 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 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电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 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心电资料, 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一代插入式心电监测器(ICM)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识别准确性及检出情况。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11日至2017年9月10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退役军人中心医院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植入指征:6个月内发生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神经内科专科医生评估确定为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或TIA;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及至少24小时Holter检查除外房颤病史。结果:连续入选23例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岁(46~83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无明显并发症。中位随访369(17~944)天期间,未出现电池耗竭,4例患者的ICM被取出;ICM共检出房颤事件293次,经人工校对核实的房颤事件62次,ICM对房颤的识别正确率为21.2%。随访期间房颤检出率为21.7%(5/23),随访1年、1.5年、2年、2.5年时的累积房颤检出率分别为11.2%、19.2%、35.4%及56.2%。结论:ICM 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虽能有效识别房颤但其识别房颤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在常规检测手段(如普通心电图、Holter等)未能检出房颤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ICM对房颤的检出率为21.7%。ICM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结论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 年龄(56.3±16.8)岁, 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 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 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 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 <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 χ2=136.5,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 χ2=17.523, 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 χ2=...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助心电智能平台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院后监管, 评估该平台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22年7月至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或住院的房颤患者纳入心电智能平台后, 多学科团队提供数字增强下的健康教育及医疗指导, 并基于电子问卷及贴片式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收集患者基线与院后6个月房颤及早搏负荷、生活质量、心功能和不良事件, 分析比较患者健康结局变化状况, 剖析不良事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47例房颤患者, 其中男83例, 女64例, 年龄(57.45±14.01)岁, 年龄范围18~87岁。6个月时患者无失访, 且房颤负荷(1.84±11.77对8.25±26.16, P=0.004)、早搏负荷(0.36±1.94对1.49±4.14, P<0.001)均降低, 心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无影响者显著增加[91.8%(135/147)对73.5%(108/147), P<0.001], 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占比显著提升[85.0%(125/147)对66.0%(97/147), P<0.001]。不良事件包括栓塞缺血15例(10.2%, 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ICM 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群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FGF21水平, 比较两者血清FGF21水平的差异。对ICM 患者进行随访, 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或再入院。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血清FGF21水平对ICM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 确定预测的最佳界值, 根据界值将ICM患者分为FGF2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 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两组患者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ICM 患者, 63例体检群众。ICM 组患者的血清FGF21水平高于体检群众[(207.60±43.89)pg/mL比(136.86±33.48)pg/mL, P<0.001]。在ICM患者中, 血清FGF21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 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 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 次要终点事件为临床复合事件的发生。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比较ICM组及NICM组患者累积生存曲线(全因死亡率、无临床复合事件生存率), 并用运用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类型、CRT类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合并症情况, 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探究CRT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14例患者, 年龄(62.04±10.69)岁, 其中女50例(23.4%, 50/214), ICM组89例(41.6%, 89/214), NICM组125例(58.4%, 125/214)。中位随访32个月,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收治的552例晕厥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排查晕厥病因。552例晕厥患者在住院期间由3位心内科(含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分析出院诊断为室速导致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现况。结果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室速导致晕厥者130例(23.6%,130/552),其中男65例(50.0%,65/130),年龄(47.9±19.9)岁。伴有器质性心脏病70例(53.8%,70/130),离子通道疾病11例(8.5%,11/130),特发性室速49例(37.7%,49/130)。院前接受电复律32例(24.6%,32/130),包括已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正确识别室速并放电治疗15例。68例具备ICD适应证的患者中10例(14.7%,10/68)拒绝植入,其中2例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8例仅药物治疗。已经植入的ICD正确识别治疗15例仍出现晕厥的室速患者,均系植入术后首次发作室速,给予调整ICD参数及调整药物治疗。共39例(30.0%,39/130)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占适应证的75.0%);较同期入院的晕厥病因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反射性晕厥者,室速导致晕厥的患者更年轻[3组依次为(64.5±15.3)岁、(52.8±15.8)岁、(47.9±19.9)岁,P<0.001],更常见器质性心脏病[3组依次为52例(23.6%)、13例(18.1%)、70例(53.8%),P<0.001],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61.5%±9.5%、65.2%±4.4%、55.9%±14.1%,P<0.001);院前曾电复律治疗室速的患者较无电复律史患者LVEF低(47.6%±11.9%、56.7%±14.0%,P=0.038)。结论本研究显示室速所致晕厥患者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反射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小,其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占比较后者两组高,且LVEF更低。室速患者虽然发生了晕厥,拒绝ICD的比率仍较高,依从性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和分析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例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并根据患者监测期间是否出现晕厥发作将其分成晕厥组(8例)和无晕厥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监测期间,共发现13例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5.0%,其中包含6例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博、4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晕厥组患者各种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R-R间期均明显高于无晕厥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R间期3.0s者,无1例发生晕厥。结论心律失常是引发不明原因性晕厥再次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不仅能明确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的病因,还能检测其R-R间期长度,因此,其检出结果能作为指导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各年龄段心悸患者的平均心率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将1864例心悸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岁,<40岁)334例、中年组(≥40岁,<60岁)780例和老年组(≥60岁,<80岁)750例。所有患者均行远程心电监测,分析其平均心率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平均心率的均值分别为(77.2±10.2)次/min、(74.3±9.3)次/min和(71.0±10.0)次/min(P<0.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3.4%、35.6%和68.3%(P<0.001)。结论随年龄的增加,心率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探讨影响院内综合急救流程的主要因素和改进措施。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在胸痛中心建设、优化综合急救流程前行直接PCI患者为改进前组(92例),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胸痛中心建设、优化综合急救流程后行直接PCI患者为改进后组(87例)。观察并对比两组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血管再疏通(D to B)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患者节点1[(17.21±5.11)min比(4.44±0.76)min,P<0.001]、节点2[(10.40±4.49)min比(5.68±0.77)min,P<0.001]、节点3[42.50(23.00,74.00)min比22.00(18.00,25.00)min,P<0.001]、节点4[(40.99±8.70)min比(22.71±4.01)min,P<0.001]、节点5[(5.51±1.04)min比(3.82±0.71)min,P<0.001]、节点9[(74.45±2.41)min比(16.83±0.92)min,P<0.001]、节点10[(22.78±4.12)min比(17.82±0.95)min,P<0.001]时间和D to B时间[(155.10±67.94)min比(83.20±14.74)min,P<0.001]均显著长于改进后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节点6、节点7、节点8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进后组患者节点1[(4.44±0.76)min比10 min,P<0.001]、节点2[(5.68±0.77)min比10 min,P<0.001]、节点5[(3.82±0.71)min比10 min,P<0.001]、节点9[(16.83±0.92)min比20 min,P<0.001]时间较标准节点时间有很大改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节点3、节点4、节点8时间与标准节点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符合标准时间。改进后组患者D to B整体平均时间[(83.20±14.74)min比90 min,P<0.05]短于标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进后组患者随访3个月后MACE发生率(10.3%比25.0%,P=0.011)显著低于改进前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67±0.77)d比(8.04±2.52)d,P<0.001]显著短于改进前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明显缩短了D to B时间,使得STEMI患者3个月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盘式左心耳封堵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经皮下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5例, 其中男164例(64.3%, 164/255), 年龄(70.3±9.0)岁。根据封堵器类型分为LAmbre组132例和ACP组123例, 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主要并发症, 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DRT)、血栓栓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安全终点和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CP组相比LAmbre组左心耳口部直径较大[(28.5±5.4) mm对(25.3±4.5) mm, P<0.001], 阵发性房颤比例稍低(16.7%对26.8%, P=0.049), 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bre组和ACP组植入成功率分别为99.2%和100%(P=1.000)。LAmbre组和ACP组术后分别有120例和114例完成影像学随访, 发现5例(4.2%, 5/120)和6例(5.3%, 6/114)DRT,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连续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于阜外医院接受CMR检查并诊断为HCM的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及CMR资料, 通过电话随访和病案记录确认患者生存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猝死(SCD)或SCD等位事件, 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心脏移植复合终点, 根据是否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分组。采用Cox回归探索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延迟强化百分比(LGE%)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和最佳临界值, 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442例, 年龄(48.5±12.4)岁, 女性143例(32.4%)。随访(7.6±2.5)年, 共30例(6.8%)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 包括23例SCD和7例SCD等位事件;共36例(8.1%)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 包括33例死亡, 3例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示, 晕厥(HR=4.531, 95%CI 2.033~10.099, P<0.001)、LGE%(HR=1.07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学科融合在痛风石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痛风石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痛风石手术的41例患者作为干预组, 采用多学科融合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血尿酸值、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多学科融合管理模式后, 患者术后4 h、术后1 d、3 d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3.56±1.00)与(4.1±1.0), t=2.33, P=0.022;(2.5±0.8)与(3.0±0.6), t=3.85, P<0.001;(1.8±0.5)与(2.2±0.7), t=3.52, P<0.001], 术后1个月、3个月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5±58)与(392±39), t=3.50, P=0.001;(316±48)与(366±47), t=4.84, P<0.001], 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下降[(8.9±2.5)d与(10.6±4.0)d, t=2.44, P=0.017;(1.00±0.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热凝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腰椎关节突关节(LFJ)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60岁及以上LFJ疼痛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射频组和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和NRS降低2分及以上患者比例, 次要观察指标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ODI降低15分及以上患者比例, 以及Macnab标准疗效评定结果。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270例分为射频组和对照组各135例, 其中女性171例、男性99例。射频组第1、第3和第6个月NRS评分与基线值比较的变化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1)分比(-1.2±1.2)分、(-2.3±1.1)分比(-1.2±1.2)分、(-2.3±1.1)分比(-1.2±1.2)分, t=13.204、16.366、20.319, 均P<0.001], NRS降低≥2分患者比例第3、第6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61.1%(80/131)比26.0%(32/123)、52.9%(64/121)比22.5%(25/111), χ2=18.287、11.844, 均P<0.001]。射频组第1、第3和第6个月O...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医联体范围内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远程管理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医联体单位中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慢性病管理中心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佩戴全自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观察组采用远程管理平台,对照组进行常规门诊治疗,两组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治疗率和达标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水平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治疗率(97.7%比89.0%,χ2=36.214,P<0.001)和达标率(84.2%比74.0%,χ2=18.746,P<0.001)高于对照组,收缩压降低幅度[(14.3±4.5)比(8.9±2.3)mm Hg,t=8.625,P<0.001]和舒张压降低幅度[(5.2±1.9)比(3.0±1.2)mm Hg,t=5.326,P=0.002]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比9.2%,χ2=18.664,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人群的抗栓策略变迁及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7—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ACS患者, 根据抗栓策略分为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 根据就诊时间将研究人群分为2017年组、2018年组、2019年组。对所有患者开展1年随访, 主要终点为心源性卒中, 次要研究终点为随访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 定义为全因死亡、心源性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的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结果共入选1?333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其中男922例, 年龄(68.3±9.7)岁。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534例(抗凝治疗组), 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799例(未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相比, 抗凝治疗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更高[(3.7±1.9)分对(4.3±1.8)分, P<0.001]。2017—2019年, 接受抗凝治疗(P<0.001, P for trend<0.001)、口服抗凝药(OAC)+...  相似文献   

20.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 病因纷杂, 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 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 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 使患者获益, 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 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 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 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 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