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肝移植已成为救治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常规手段。随着肝移植外科技术日趋成熟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受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肝移植受者长期管理中出现的代谢病、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日益凸显。深入研究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撤除策略,积极探索新型智能化管理模式,将助力肝移植受者长期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供肝类型对低体重(≤6 kg)儿童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244例低体重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类型将其分为活体肝移植组183例、劈离式肝移植组18例和全肝移植组43例。比较各组供者和移植物的基本资料, 受者术前、术中基本资料, 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结果三组受者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血型匹配、原发病、Child-Pugh分级、儿童终末期肝病评分等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体肝移植组受者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HAT)发生率为2.2%(4/183), 劈离式肝移植组为16.7%(3/18), 全肝移植组为25.6%(11/43)。活体肝移植组与劈离式肝移植组、全肝移植组HAT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和P<0.001);劈离式肝移植组与全肝移植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活体肝移植组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活为37个月, 劈离式肝移植组为31个月, 全肝移植组为...  相似文献   

3.
<正>肝移植是儿童终末期肝病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术、免疫抑制治疗、感染监测等方面的发展, 受者和移植物的短期存活率明显提高。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儿童肝移植术后1年肝移植物存活率已经达到95%左右, 但是远期存活率仍待进一步提高[1]。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成人肝移植受者相比, 儿童肝移植受者的免疫抑制管理更为复杂、也更具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与肝硬化、炎症、免疫等局部和全身多种因素相关, 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较为常见, 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受者预后不良风险。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精进和影像等相关科室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对PVT的病理生理、筛查诊断、评估分级和围手术期防治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PVT的管理展开综述, 为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改善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重要治疗方法, 但术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受者的预后。如能在术前预测和识别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高危受者, 筛选合适的受者, 并为高危受者制定个体化的监测与治疗方案, 则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改善受者预后。因此在肝移植术前准确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选用合适的指标评估肿瘤复发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术前临床预测指标及方式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以期为受者的选择及高危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24在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65例肝癌肝移植受者及同期入院的41例良性肝病肝移植临床资料, 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灶及癌旁组织CD24表达。绘制不同CD24表达受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D24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6.51±2.33) μg/L显著高于良性肝病肝移植受者(4.10±0.91) μg/L(P<0.001), 癌组织中CD24阳性率为87.7%,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6%, P<0.05), 且外周血CD24水平与肿瘤组织CD24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0, P<0.001)。CD24表达(外周血和癌组织)与受者术前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有无微血管侵犯、门静脉癌栓、肉眼...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 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生存率已显著提高。根据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 CLTR)数据, 2015至2021年我国共实施肝移植35 566例,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74.5%、68.9%和92.4%、89.3%、88.2%[1]。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和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中长期健康管理和免疫抑制方案。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受者出现肾损伤、代谢性疾病和新发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增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2]。目前肝移植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ion, CNI)为基础, 其中以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泼尼松方案最为普遍。但是CNI引起的肾脏毒性、神经毒性和促进肿瘤复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受者预后, 近年来临床逐渐减少其用量并寻求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进行分析研究,减少以往多中心混杂因素造成的结果偏倚,弥补PLS缺少统计性分析的空白,给肝移植术后PLS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8年至2019年供、受者ABO血型次要不合或双向不合的肝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LS诊断标准:排除术后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外科失血因素后血红蛋白(HGB)持续下降,实验室检查具备溶血指征,红细胞直抗阳性,放散液检出针对受者自身抗原的抗体。共进行肝移植666例,其中供、受者ABO血型次要不合或双向不合的52例,10例(19.23%)发生PLS,42例未发生PLS(80.77%)。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肝移植后PLS发生组与未发生组之间的变量。结果受者性别、年龄、血型、供、受者血型错配方式、免疫抑制剂类型、术后转归均与PLS发生无相关性。受者术后输血与PLS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供者血型B型发生PLS风险高于A型、O型(P<0.05)。结论 PLS是造成肝移植术后贫血的因素之一,B型供者淋巴细胞产生抗A抗体是PLS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目前移植物源性细胞游离DNA(graft derived cell-free DNA, GcfDNA)在肝移植受者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就行综述, 探讨GcfDNA在肝移植受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c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发PCP的受者,纳入PCP组8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同期肝移植受者中,与PCP组按1:4比例选取未并发PCP的受者,纳入对照组32例。收集并统计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PC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此期间共完成385例次肝移植,受者手术后PCP发病率为2.1%(8/385)。PCP组均为男性;年龄(52.63±12.99)岁(27~69岁);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9.88±13.22)周(9~50周);其中良性肝脏疾病2例,肝脏恶性肿瘤6例;所行术式均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术后并发PC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的29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45例, 女性45例, 中位年龄51(44, 56)岁。依据肝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PVT分为两组:PVT组(n=16)和非PVT组(n=274)。对比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59(42, 73)个月, 明确术后存在PVT者16例, 发生率为5.5%(16/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受者术前存在PVT(OR=12.773, 95%CI:3.887~41.973)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的16例患者, 其中10例行门静脉介入干预治疗, 剩余6例患者由于症状轻微, 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3.8%(15/16), 非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0.1%(247/274), 两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间...  相似文献   

12.
国内血吸虫供肝移植的报道缺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移植中心采用2例血吸虫供肝行肝移植,我们总结相关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方法分析2例意外发现的血吸虫感染的供肝进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对受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受者术后分别随访6年5个月及14个月,移植肝功能稳定,未发现血吸虫复发。结论血吸虫感染但未导致肝硬化的供肝,可安全用于移植。血吸虫阳性供者应行吡喹酮治疗,受者无预防性驱虫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16例肝豆状核变性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 女性7例, 年龄29.5岁(14~54)岁。采用电话、门诊及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起点为手术当日, 以受者死亡为终点, 观察受者术后生存情况、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角膜K-F环变化情况, 比较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水平, 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4日。结果 16例肝移植受者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15例, 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1例, 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个月(6~260)个月。16例受者1、5和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3.8%、85.2%和75.8%。10例角膜K-F环阳性受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1个月消失。5例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除1例死亡外, 其余4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受者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移植的适应证、疗效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炎者行肝移植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因AIH受者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原发病复发等发生率较高, 甚至影响肝移植的预后, 临床医师尽早明确病因和治疗, 改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早期门静脉狭窄是儿童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和儿童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肝移植术中有时出现供、受者门静脉长度不匹配, 需应用血管搭桥重建血管, 增加了门静脉狭窄的风险。本文报道1例儿童肝移植术中采用髂静脉搭桥完成门静脉重建, 术后3 d出现门静脉搭桥段血管狭窄, 及时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术后肝功能顺利恢复, 监测门静脉血流良好。  相似文献   

16.
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临床诊疗行为。因疫情下肝移植数量锐减及病毒导致的肝功能损害, 使肝移植等待者的预后更差。肝移植受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 其感染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虽然部分研究者认为免疫抑制治疗对感染者具有保护作用, 但易引起慢性感染。出于对病毒传播风险的担忧, 现有专家共识不建议使用具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的供肝, 但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未发现病毒可经供肝传播至受者。因此,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供肝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下肝移植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未来的肝移植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在肝移植术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儿童受者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2例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重度ARDS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疑诊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另1例确诊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果 2例儿童受者均采用静脉-动脉(V-A)ECMO模式,ECMO开始前的氧饱和度指数(OSI)分别为31.8和23.9。2例分别在ECMO支持219 h和168 h后成功撤除ECMO;分别在有创机械通气342 h和232 h后撤除呼吸机;ICU停留时间分别为31 d和18 d;住院时间分别为57 d和33 d。2例儿童肝移植受者ECMO支持期间移植肝功能稳定,无新发脏器功能不全,无可致命并发症发生。结论 ECMO是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重度ADRS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ECMO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评估及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供体肝的缺乏, 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随着脂肪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使用的增加, 如何使边缘性供肝更好地发挥作用, 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脂肪肝作为供体使用, 虽可缓解受者需求与供者器官短缺之间的矛盾, 但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脂肪肝作为供体的肝移植手术中, 应尽可能地应用脂肪样变性程度在中度及以下的供肝, 这样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 并且对于受者恢复也很有利;与此同时术后脂质指标的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时可加用药物干预, 从而提高移植物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67例1岁以内的儿童受者接受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RLLS组), 回顾性分析这些受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其与左外叶活体肝移植受者(LLS组)基本资料、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按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是否超过4%进行分组, 比较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结果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年龄、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供者体重、供者体重指数(BMI)、拟供肝体积、供肝脂肪肝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受者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中位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肝动脉血栓、门静脉狭窄、胆管并发症等主要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2.5%、91.2%和92.5%、91.2%, 对照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3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进行第一次肝移植手术并规律复查的5~17岁儿童肝移植受者的生命质量进行家长版问卷调研, 排除不愿参加调查及无法理解问卷内容的患儿及家长。调查问卷基于9维儿童健康效用量表(Child Health Utility 9D instrument, CHU9D)设计, 由患儿的1位主要照护者在线作答。使用CHU9D中国积分体系将问卷结果转化为健康效用值。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因素和经临床专家讨论认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 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40份有效问卷, 受者年龄为(7.95±2.74)岁, 调查距离移植手术时间为(4.90±2.17)年, 其中19例至少发生过1次排斥反应, 101例(72.1%)为亲体肝移植受者。CHU9D量表评估显示健康效用值为(0.85±0.14)分, 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肝移植受者接受调查的年龄、上学情况和原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