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监测价值.方法将20例胃肠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S)和肠内营养(ENS)两组. PNS组术后行TPN, 能量为125 kJ/kg/d, 氮入量0.2 g/kg/d. ENS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肠管(前端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 cm)输注能全力○ R, 量由500 ml/d渐增至1 800 ml/d, 速度由20 ml/h渐增至80 ml/h.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重、上臂肌围、 Hb、 LC计数、 ALB、 TP, 并于术前、 术后2天、术后4天、术后8天检测PA、 RBP. 结果术后病人血清中PA、 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 P<0.01). 结论 PA、RBP为监测营养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术后早期应用EN对胃肠肿瘤病人术后营养治疗的效果与TPN相同.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犤1犦。我们从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对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PA、RBP、ALB、T…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kj.kg^-1.d^-1,氮入量0.2kg/d。EN组术后第1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500-1800ml/d,速度20-75ml/h。分别于术后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笔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2 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恶性肿瘤的病人随机分为 2组 ,肠外营养 (PN)组和肠内营养 (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 ,能量为 10 5kJ/kg·d ,氮入量 0 .2 g/kg·d。EN组术后第 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 ,量由 5 0 0ml/d递增至 15 0 0ml/d速度由 2 1ml/h递增至 6 3ml/h。分别于术前 1d及术后第8天分别给病人口服甘露醇 5g和乳果糖 10 g ,收集病人随后 6h的全部尿液 ,测量其甘露醇排除率与乳果糖排除率之比值 (Lactulose/mannitolratio ,L/M比值 )。结果  2 0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L/M值为 (0 .0 47± 0 .0 2 5 ) ,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术前PN组的L/M比值为 (0 .0 5 0± 0 .0 30 ) ,EN组为 (0 .0 44± 0 .0 2 3)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第 8天 ,PN组L/M比值 (0 .10 6± 0 .0 34) ,EN组的L/M比值为 (0 .0 84± 0 .40 ) ,两组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两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短程应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胃肠恶性肿瘤病人的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和单用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EN加PN)组和肠外营养 (PN)组 ,每组 2 0例。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 ,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 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 8天的体重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两组间无差异 (P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制定合理有交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根据4例肝移植病人术前、术后各自的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状态较好者选用肠内营养支持,状态较差者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在术后3-4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由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度过围手术,基水发生由于营养支持疗法所致的并发症,2例生存超过200d;2例现仍存活,生活质量良好。1例已度过3年,1例现存活3个月。结论 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提高手术耐力,术后视移植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适当选择易于移植肝恢复的营养要素和控制营养物质的供给量;当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宜尽早开始EN,辅助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可行性。并将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0月-2004年3月在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22例)和TPN组(24例),于术后24h开始营养治疗。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血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血色素(Hb)水平;术前、术后第7天测定血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术后第1~7天每日测定氮平衡(NB)。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问在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的血PA、ALB、Hb及术后第1-7天测定的N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EEN+PN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P〈0.01)。结论EEN+PN是腹部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途径。rh于EEN+PN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TPN.因此它应成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PN)、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60人,随机分组,分别行PN、EN,以体重、上臂周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记数(LYM)、血清向蛋白(ALB)、前白蛋白(PAB)作为营养评价指标,并观察肠管恢复蠕动、排气时间.结果 EN组体重、上臂周径、LYM、ALB较PN组更接近正常,HGB、PAB、排气恢复时间EN组较PN组缩短.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以EN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对27例次的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例术后34天死于MODS。26例均能耐受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未发生导管败血症、吸入性肺炎、腹痛、呕吐和恶心等并发症。5例出现轻到中度腹泻,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良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促进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87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尿RBP,同时测定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结果糖尿病患者尿RBP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尿RBP与尿Alb、尿NAG和β2m呈正相关。结论在糖尿病早期阶段,肾小管功能会受到损害,尿RBP可作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差异. 方法 将2009年至2011年来,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观察两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体重、血浆白蛋白、早期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PN组,早期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PN组. 结论 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指标,尤其是肠内营养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营养康复、减少早期辅助化疗不良反应,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PN加EN组,每组12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氮平衡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第2、4、8天PN加EN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TEN组术后早期(6~8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5例出现腹胀,其中3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EN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EN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PN。  相似文献   

15.
胰腺损伤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术后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近 6年来收治的 1 5例胰腺损伤术后病人进行早期胃肠外营养支持 (PN)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 1 4例 ,发生并发症 2例次。腹腔液淀粉酶显著下降 ,肝、肾功能好转 ,血糖渐趋正常 ,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均明显提高。结论 胰腺损伤术后胃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创伤愈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合适起始时间.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研究标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后第2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第1天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并发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术后营养支持相关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疾病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早[(3.33±1.10)d vs.(4.03±1.51)d,P=0.02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低(8/40 vs.17/40,P=0.030),术后住院时间短[(3.33±1.10) d vs.(4.03±1.51)d,P=0.020]和营养支持费用少[(2144.49±1210.96)元vs.(2915.99±1615.68)元,P=0.018].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营养指标和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第2天(24 ~48 h)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和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能够更好的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器官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器官移植已成为目前各种器官终末期病变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提高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改进.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及病人的生存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各类器官终末期病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不仅增加了移植病人的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且延长了病人住院或滞留ICU的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因此,营养支持在器官移植病人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梗阻性黄疸病人60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30例)及肠外营养组(30例)。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症、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肠外营养组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肠内营养组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组的1/4。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加快降低高胆红素血症者的胆红素水平。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息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P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1周,于术前1d、术后8d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N组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氨酶下降幅度少于PN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息者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8%,无切口愈合不良者;PN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5.7%,肺部感染发生率28.3%,胸腔积液发生率15.1%,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7.6%;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54例重症胰腺炎按下降方法分为三组:A组接受传统补液疗法;B组为低蛋白,低热卡营养支持组;C组予完全胃肠外,胃肠内营养支持。分析各组疗效,结果:并发症发生率A组最高,C组最低,内营养起始时间在术后1周内或超过2周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亡高,未予肠内营养者则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