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期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P波离散度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美托洛尔组41例,对照组27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PD)。结果Pmax美托洛尔组(102±12)ms,对照组(113±1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美托洛尔组(28±10)ms,对照组(39±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美托洛尔治疗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美托洛尔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稳心颗粒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9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d(QTcd)的变化.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QTd和QTcd均明显缩短(P<0.01),且治疗组缩短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认为稳心颗粒能有效缩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d,改善心室肌复极均一性和电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Q-T间期离散度测定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旨在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复极离散度对死亡预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 ,QTd增加能预示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在特发性长 QT综合征和心肌梗死患者 ,QTd增加是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和猝死的预测指标。本文观察目的是明确 QTd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以及 QTd的预后意义。  资料和方法 选择 1993年 7月至 1998年 7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12 0例。入选条件 :1窦性心律 ,无束支阻滞 ;2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3左心室射血分数 <0 .45 ;4未长期应用可能影响 QT间期的药物。 QTd测量以QRS波的起点到以 T波…  相似文献   

5.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与心脏性猝死关系的研究(摘要)彭应心阮汉权张德兰杨素洁王杏梅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预后不佳,其死亡原因的30~50%为心脏性猝死(SCD)。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容积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与最大P波宽度(Pmax)和P波离散度(PW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3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Pmax分为两组:Pmax≥110 ms组,Pmax<110 ms组;PWD≥40 ms组,PWD<40 ms组。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应用动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测量Pmax和PWD。结果患者相比射血分数、E/A比值和左心房容积指数有显著不同。左心房容积指数和E/A比值与Pmax和PWD呈正相关。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Pmax和PWD与左心房容积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在许多心脏病中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我们观察了 65例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QTd ,以探讨QTd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选择近 2年资料较完整的住院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 65例 ,其中男 43例 ,女 2 2例 ,年龄 60~82 (平均 68 4)岁 ,平均心衰病程 5 5年。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心功能Ⅳ级 46例 (70 8% ) ,心功能Ⅲ级3 1例 (2 9 2 % )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均有心脏扩大 ,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为(66± 5 2 )mm。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PVC与孤立PVC的形态一致,但2种PVC的联律间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改变幅度均≥70 ms,其中2例缩短,2例延长。1例孤立PVC时的联律间期亦不恒定。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每天PVC次数为15 427±1 109,QT间期为404±15 ms,孤立PVC联律间期为419±22ms。4例PVC触发PVT/VF患者中3例1天的PVC次数与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平均PVC次数相当。4例患者的QT间期及孤立PVC联律间期与另72例患者相当。而4例PVT/VF的周长均小于280 ms,明显短于72例VT的平均周长(324±59 ms)。72例单形VT患者发生晕厥比率4.1%;4例PVT/VF患者中发生晕厥者2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4例患者PVC均起源于RVOT间隔侧,经射频导管消融PVC取得成功。结论起源于RVOT的PVC触发PVT/VF具有PVC联律间期不恒定及PVT/VF的周长短的临床特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功能的变化及心力衰竭改善后肾功能前后进行比较,了解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75.36±5.63岁,采用国产氨力农,250mg/d,疗程14天,治疗前后观察左室舒张、收缩功能,肾功能变化。结果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经国产氨力农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氨力农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同时肾功能得到改善:血、尿β2微球蛋白降低,尿白蛋白减少(P<0.05),血尿素氮、肌酐减少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国产氨力农在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同时,肾功能也得到改善。血、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可作为心力衰竭时观察肾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探讨P波离散度()和QT离散度(QTd)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Lown氏分级,将发生1级、Ⅲ级和Ⅳb级室性心律失常三组患者的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室性早搏发生的次数(VPC)与相对分散度(Hrd)、分维度(Hfd)、混沌度(Hcc)、超低频段功率(Pvv)、高频段功率(Phv)、超低频段功率与高频段功率之比(Rvh)和总功率(Tfp)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增加,心动周期信号混沌度参数Hrd、李雅普诺夫指数(Hle)、Hfd和Hcc显著降低(P<0.05);在功率频谱指标中,随着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增加,Pvv、超低频段相对功率(Pvr)和Rvh显著增加(P<0.05),而Phv、高频段相对功率(Phr)和Tfp却显著降低(P<0.05);Hcc、Pvv、Phv和Tfp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评估和高危人群的识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安体舒通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设立安体舒通干预组及常规治疗组,测定两组用药前及用药1月后的QTd、校正QT离散度(QTcd)、血钾、血镁、血钠和肌酐。同时测定正常对照者的QTd及QTcd。结果心力衰竭组QTd、QTc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安体舒通干预组治疗后QTd、QTc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安体舒通干预组血清钾、镁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肌酐轻度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安体舒通可降低心衰患者的QTd、QTcd。  相似文献   

13.
束支传导阻滞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离散度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6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束支付导阻滞(Ⅰ组)、94例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Ⅱ组)及40例正常组(Ⅲ组)Q-T离散度,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绝对离散度)及其变异系数(相对离散度)计算。结果:Ⅰ组Q-T、Q-Tc间期及其绝对离散度比Ⅱ组显著延长,但相对离散度相近;J-T、J-Tc绝对和相对离散度均显著长于Ⅱ组和Ⅲ组。结论:束支传导阻滞可影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复极离散度的测定,但其离散程度主要与潜在的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危重症,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时预测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参考价值已多有报道,本文通过对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度的测量与分析,旨在探讨充血性心衰患者的QT离散度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2例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QTc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t=5.6767,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LVESV、QTcd显著低于治疗前(t=11.698、2.5248、3.1841,P<0.01或P<0.05),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t=2.57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Tc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7499,P<0.01).结论 胺碘酮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3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心力衰竭纠正后,血清EDF浓度明显升高;心力衰竭程度、心律失常有无、原发病因、心力衰竭类型对血清EDF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部队收治的97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联合组(培哚普利联合卡维地洛)49例和对照组(卡维地洛)48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变化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26/26),高于对照组的88.5%(23/26)(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显减轻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肥厚性心肌病、充血性心衰、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及心肌梗塞后的QT离散度增加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业已发现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时QT离散度亦增加。本文评价LVH逆转后QT离散度的变化。采用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在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然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预后和转归。结果 随访12~36个月,平均(28±10)个月,12例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混沌度参数(Hrd、Hle、Hfd、Hcc)显著降低(P<0.01);在功率频谱指标中,Pvv、Pvr、Pvh显著升高(P<0.01),Phv、Phr和Tfp显著降低(P<0.01)。结论 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是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项有用指标,有助于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